潮湧 歷史終將走到百年前那個夏日

1920年的上海,風雲湧動。

這年9月28日,上海《民國日報》頭版登出了一條“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界霞飛路漁陽裏6號本社報名。此白。”

一百來字的廣告,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這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青年幹部的學校,在黨史上意義非凡。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等都是外國語學社的學員。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一名“00”後講解員在爲參觀者進行講解。新華社發

也是在這一年的5月,歷經25天的輾轉,毛澤東抵達上海,寓居哈同路民厚南里29號(今安義路63號)。其間,他經歷了一生中至關重要的轉折。

毛澤東曾去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拜訪當時正在與共產國際代表醞釀建黨的陳獨秀。這裏是《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也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多年以後,毛澤東回憶:“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爲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也是在這一年,29歲的陳望道廢寢忘食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這年8月,《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印刷,首印1000冊,很快售罄。9月旋即再版,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在中國大地上悄然蔓延。

次年的盛夏6月起,包括毛澤東在內,來自北京、武漢、長沙、濟南等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陸續來到上海,住進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的博文女校。據史料記載,一大會議的多項籌備工作在這裏完成。從博文女校步行至一大會址,不過100多米。

1921年7月23日晚,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石庫門民居里,13位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人在樓下廳堂圍坐。燈光搖曳,中共一大在這裏召開了。一樁石破天驚的大事變,就這樣在上海的石庫門裏靜悄悄醞釀、發生。7月30日晚,會場闖進不速之客,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舉行……

1920年8月(左)和9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新華社發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7月23日只是一個尋常的夏日,會議沒有見諸報章新聞,連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的原始中文版百年來也始終未曾找到,目前我們看到的均譯自俄文版和英文版。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微瀾既起,大浪將成。一艘承載着信念、道路和夢想的大船即將從這裏起航。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一批批中國的先進分子,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經過反覆比較、鑑別,最終找到和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同樣是歷史的必然。上海是中國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最爲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集中地,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的會集地。此外,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80%的印刷品在上海印刷,上海成爲各種思潮的集中地。上海還有獨特的城市資源,匯聚了現代政黨領導社會運動的所有資源和條件。”

2021年,當我們穿行在上海,透過百年前的陽光,從遍佈這座城市的紅色遺蹟,從浩瀚的文物文獻,從黨史專家、文博工作者的講述中,尋訪那個偉大的發端如何開始時,一個個年輕的身影越過斑駁的圖片和文字抵達眼前,這座城市的紅色血脈也在身邊蜿蜒匯聚。

如今,這個最初只有50多名成員的小黨,已走過100年輝煌歷程,發展成爲擁有91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領航中國,走出積貧積弱,穩步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而上海,這座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之地,也在用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精神,接續奮鬥,持續創造着發展的傳奇。

一大會址前的興業路,濃縮了百年征程、百年跨越,從一條小馬路出發,走出了一條中國的道路。

根脈 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紅色因子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爲什麼出發,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他動情地說,我們黨從這裏誕生,從這裏出征,從這裏走向全國執政。這裏是我們黨的根脈。

無數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觸摸紅色根脈,完成人生歷程中的重大儀式,抑或只爲完成一次近乎神聖的探望。

站在興業路東望,隔着當年的貝勒路(今黃陂南路),是正在建設中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爲迎接建黨百年,2019年8月31日,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11月17日,位於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也暫停對外開放,啓動百年來最爲徹底的修繕。

2021年1月,記者探訪瞭解到,中共一大紀念館建設項目已完成結構封頂,進入裝修階段,將於今年4月底實現項目竣工,5月起試運行,7月1日前正式開館。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告訴記者,按照新館建設與舊址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紀念館建成後,新老建築將橫跨興業路兩側,形成開放式、街區式博物館,“屆時,更多的人能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紅色因子”。

徐明說,未來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將以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館展廳爲主要展覽展示空間,全面系統展示建黨歷史、講述建黨故事、闡釋建黨初心、弘揚建黨精神。

記者探訪了位於淮海中路1834號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藏品保管部,文博工作者們正在爲新館的展陳忙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藏品保管部副主任王長流把這份工作看得很重,“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每天都懷着敬畏之心,每一次打開、查看,都非常小心。這段歷史太厚重了,一定要在我們的手上保護好、傳承好”。

1989年出生的趙嫣一,從復旦大學文博系畢業後就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藏品保管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日復一日的工作看似枯燥,這位愛笑的姑娘卻樂此不疲:“和這些紅色文物近距離接觸,時常會被一些微小的細節打動。哪怕是一個印章的位置變化,裏面也有不一樣的動人故事。”

“其實,我們都是這座‘精神家園’的守護者。”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總支副書記、副館長宋依璇說。她思考和焦慮的是,超過12萬件的館藏已開發和挖掘的還太少,讓紅色歷史“活”起來,能做些什麼。她希望用“微小”的紅色文創來推動“宏大”的紅色文化傳播。

作爲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現共存各類紅色資源612處。它們是連接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的時代印記。“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自2016年7月啓動以來成效顯著,一大批革命文物煥發新生,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2021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上海6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16項民心工程部署推進。上海市委將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納入民心工程之列,要讓紅色文化、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作爲初心始發地的上海深知,紅色,是這座城市最鮮亮的底色。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揚好紅色傳統,是一座城市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和責任,也是這座城市保持蓬勃朝氣的強勁動力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