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每天都沉浸在悲傷、抑鬱的情緒裏嗎?

你試過改變自己卻無能爲力嗎?

其實,骨子裏不快樂、悲觀的人,背後都有這樣一個原因。有太多的事情會讓我們感到悲傷,分手、離婚、事故、疾病、破產、貧窮......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悲傷的理由有一萬個,可快樂卻寥寥無幾。

我們一般都將自己悲傷、抑鬱的原因歸因於生活上的不如意,但誰能想到,我們的氣質(Temperament)或許纔是罪魁禍首呢?

心理學上所指的氣質與人們所想有些區別,生活中我們一般誇別人氣質好,指的是對方的形象、五官、身材比例、談吐等方面具有優勢。

而心理學對於氣質的定義爲個體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

氣質包含很多內容,首先,最能體現一個人氣質的可謂是情緒體驗的強度。

情緒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的強度

爲什麼同樣一個刺激,人們的情緒卻各不相同?例如看一部喜劇電影,有些人哈哈大笑,有些人卻抿嘴微笑。看一部恐怖電影,有些人嚇得驚聲尖叫,有些人則反應平淡。

看一部悲劇電影,有些人潸然淚下,可有些人卻能淡然評價演員的演技。這就是情緒體驗的強度,每個人在強度上都存在一些區別,而這些區別或許正是造成你持續悲傷的原因。

骨子裏不快樂、悲觀的人,或許情緒體驗的強度較高,換言之,他們比較多愁善感。

這類人的情緒波動較大,情緒反應比較激烈,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會激發他們很大的反應。

例如情侶之間吵架,有些女生哭得肝腸寸斷,有些女生則會默默流淚。

前者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往往也會產生很強烈的挫敗情緒,這一切都是受到基因控制的。

氣質是先天的,不受我們的意志控制,所以這類人註定會比其他人體驗到更多的悲傷情緒。

心理活動指向性特點

我們常說一個人內向或者是外向,其實就是說他們的心理活動指向不同的位置。

有些人喜歡從外界獲取觀念和信息,例如那些開朗活潑的人,他們喜歡與他人交談,表達自己,同時對他人反應積極,思考較少。

而有些人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傾向於通過反思、回憶等方式來獲取新的感悟。

前者往往心事較少,即使有,注意力也很快就會轉移。他們往往拒絕思考,傾向於從行動和實踐中獲得感悟,因此不容易陷入悲傷之中。

而後者常顯得心事重重,他們的大腦一刻都未停止休息。

他們會反思自己今天有沒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還會對明天將要做的事情擬好計劃,總之,他們沉浸於內心世界,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

最近流行的“網抑雲”羣體或許就是這樣一類人,他們喜歡在深夜獨自聽着悲傷的歌曲,釋放自己的情緒,感受內心的落寞和痛苦。

因此,心理活動指向內部的人,註定會有更多的悲傷。

氣質學說

最負盛名的氣質學說或許要數托馬斯和切斯(Thomas,Chess,etal,1967,1974,1982)的三類型說。

他們將嬰兒的氣質分爲三種類型: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

容易型嬰兒佔據大多數,他們喫飯睡覺都很有規律,敢於在陌生環境中進行探索,情緒上也傾向於愉快,對陌生人反應積極。

遲緩型嬰兒活動水平低,反應較弱,適應新環境較慢。

最讓人頭疼的是困難型嬰兒,他們的生理活動無規律,難以適應新環境,且情緒總是不愉快。

這類嬰兒註定會形成更多的性格缺陷,這不僅是因爲先天的氣質,還因爲後天與父母親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不得不說,即使是自己親生的孩子,父母親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那些多子女家庭,父母總有自己最偏心的那一個。

相比於容易型的氣質,困難型氣質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麻煩,情緒反饋比較消極,往往難以得到父母的喜愛。

即使父母想要一視同仁,這類嬰兒的某些特點還是會激怒父母。

在這樣的相互作用狀況下長大的孩子,其情緒中消極的一面可能會被無限放大,以至於成年後適應社會困難,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遇事容易退縮和畏懼,自然就會變得更加悲觀和不快樂。

雖然氣質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但人們也不能灰心喪氣,研究表明,性格(personality)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氣質。

換言之,只要人們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成熟積極的性格特徵,哪怕氣質不適應社會,至少能夠比現在好得多,不至於總是陷入悲觀而無法自拔。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Hill, C. E., & O'Brien, K. M. (2004).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