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一書中,說到:“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真是這樣的嗎?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麼一些時刻:在看見某些人時,你會不自覺地想要靠近?覺得他的人生很有意思,你想要走進他的生活?然後,出動出擊,去跟他打招呼,聊天,添加彼此的社交方式。這就成了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

有了第一步,我們纔會有第二步,花時間來了解對方,即相交。比如,如果對方喜歡戶外運動,我們就會不停地約對方去爬山,游泳,騎行等。如果對方喜歡室內活動,那麼我們就會想着邀請對方去看電影,聽音樂會,打保齡球等。對不同的人兒,會有不同的相處模式。而且這都是根據對方的喜好,自動調整的。我們會在不同的活動中,加深對彼此的瞭解。

在我們對雙方都有了更深的瞭解後,就會決定:我們真的適合做朋友嗎?我們在一起時,自己開心嗎?如果繼續下去,是否會有進一步的發展?或許,這就是羅蘭.米勒所謂的需求吧?如果我們對彼此瞭解後,覺得他不是我們想要結交的朋友,那麼,我們就會慢慢地疏遠,然後漸行漸遠,彷彿我們從未出現在彼此的世界中……

在我之前的生活裏,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自己的人生,以及身邊的人兒。我的相處之道非常簡單,喜歡就靠近,不喜歡就遠離。但當我看到《親密關係》中“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這句話時,我纔開始反思,自己的關係網真的是這樣的嗎?自己是有需求了,才慢慢與某人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嗎?說實話,真是這樣的。

反觀我的朋友,每次跟他們出去玩,或者聊天,我都會有一種愉悅感。哪怕我們分開了,不在同一個地方了,視頻起來,還是會很開心。也正是因爲不想放棄那種來自友情的快樂,我們才一直保持着聯繫。隔山隔水,也隔不了我們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