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一種侵襲性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約佔NHL的三分之一,通常對一線治療反應良好。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對一線治療方案耐藥或治療後出現復發進展,此時可選擇的治療方案和效果都十分受限。因此,如何提高復發難治性DLBCL(R/R DLBCL)的臨牀療效,同時改善其生存質量,成爲臨牀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款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Polatuzumab Vedotin(以下簡稱Pola)爲R/R DLBCL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選擇。目前該藥在國內臨牀尚不可及,但已經可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優先使用。對此,醫脈通特意邀請了3位一線臨牀醫生從實踐角度分享Pola的真實使用感受。本次分享經驗的是海南省博鰲恒大國際醫院葉剛教授。

葉剛 教授

  • 博鰲恒大國際醫院/美國布萊根和婦女醫院附屬醫院
  • 腫瘤內科主任,MDT團隊負責人
  • 美國執業內科醫師
  • 美國臨牀腫瘤學會成員,執業腫瘤內科醫師
  • 美國血液病學會會員,執業血液科醫師
  • 從事血液病與各類腫瘤的研究與臨牀診療30餘年。
  • 1987年赴美學習工作,擔任血液病專科和腫瘤專科醫師,曾獲得優秀醫生服務獎。
  • 2018年回國後加入恒大博鰲國際醫院,致力於通過先進的理念、診療模式和手段,與國際一流水平接軌,讓國人不出國門就能得到國際水平的治療和服務。


重點內容

ADC藥物獨特的作用機制決定了其良好的療效

博鰲樂城的新藥使用流程日漸規範化、便捷化,也更加人性化

八線治療無效的R/R DLBCL患者使用Pola後顯示出良好的療效與安全性

研究數據與真實世界均驗證了Pola在臨牀治療中的重要性

期待Pola未來能在國內儘早獲批,使更多的患者從中受益


作用優良,值得期待: ADC藥物獨特的作用機制決定了其良好的療效

葉教授表示,既往在國外已有使用ADC藥物治療的經驗,對此類藥物也有許多瞭解。目前,ADC藥物已從研究逐步走向臨牀應用,諸如靶向CD30抗體及HER2抗體的ADC藥物,在臨牀治療中均顯示出不錯的療效。從機制上來看,此類藥物除了單克隆抗體介導的細胞殺傷作用(ADCC)之外,還通過單克隆抗體將化療藥帶入靶細胞內,因此其局部藥物濃度較高,殺傷力比較強,對全身其他器官組織毒副作用也有所減輕。Pola亦屬於此類藥物。


環環相扣,體驗優化: 博鰲樂城的新藥使用流程日漸規範化、便捷化,也更加人性化

“在海南省博鰲樂城,通過特許審批政策,患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國際頂尖醫療資源”,這則消息在一時間便傳遍了患友羣,也在醫療屆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此外,樂城還創建了國內唯一未上市特許藥械全流程追溯平臺,建立了國內唯一的未上市創新藥械集中存放保稅倉,創新了醫藥保險支付方式,併成立了患者服務中心,努力爲境內外患者提供諮詢、診療等一站式服務,方便境內外患者診療。

經葉教授介紹,目前患者本人或通過其主治醫生可以聯繫博鰲血液腫瘤專科醫生進行用藥諮詢。葉教授團隊在全面查看患者資料判斷其是否符合適應症,評估患者目前基本情況能否進行Pola治療後,會與患者聯繫,並進行一些細節上的安排。與此同時,他們會組織專家評估,並綜合院內各專家評估意見,將申請材料提交醫院,經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後便可以特批進口該藥物,以便患者在後續臨牀中使用。從目前的流程來看,大約一到兩週的時間便可落實。

待決定何時可用藥之後,也會提前幾日告知患者,方便其提前訂票,併爲患者提前安排牀位,儘可能地做好銜接,注重患者的就醫體驗,而不至於令患者的等待期過久。


多線治療,重現生機: 八線治療無效患者使用Pola後顯示出良好的療效與安全性

葉教授表示,已有1例患者使用Pola治療了三個週期,目前療效不錯;還有1例患者目前在接觸中,可能會在後續用藥。他提到,正在用藥的是一例中年男性患者,2年前診斷爲“DLBCL”,當時已爲IV期,伴有多處淋巴結、骨髓侵犯。該患者先後用過八線治療,從標準的R-CHOP方案、自體幹細胞移植到目前如火如荼的CAR-T細胞治療等,幾乎嘗試了現有的國內已批准的所有藥物及療法,但治療後均很快出現復發,情況仍未得到改善。

就診時,葉教授團隊對該患者重新進行了全身評估,比較明顯的是,該患者右側眼眶下有一顯著的皮下腫塊,影響右眼功能,枕部皮下亦有一較大腫塊,此外,影像檢查更顯示有多處淋巴結腫大。在使用Pola治療的過程中,葉教授團隊觀察到,該患者在第一週期Pola治療後一週左右,右側眼瞼腫塊較前開始縮小,兩個週期治療後,從外觀看,眼部已無可見腫物,枕後皮下腫物亦觸摸不到。在治療兩個週期後,也進行了影像學評估,該患者的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證實Pola治療有效。

安全性方面,雖然FDA批准Pola聯合BR方案作爲患者的治療選擇,但是考慮該患者爲多線治療後,既往出現過嚴重的粒細胞缺乏症、嚴重的感染包括膿腫、化膿性闌尾炎等,因此,從具體個案出發,葉教授團隊採用了對原方案中的苯達莫司汀減量而維持Pola劑量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僅出現了短暫的粒細胞減少與腹瀉,在進行劑量調整後緩解。從整個觀察過程來看,該患者的整體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輕微,且可管可控。


研究展示,經驗分享: 研究數據與真實世界均驗證了Pola在臨牀治療中的重要性

從以上提到的患者病例來看,多線治療後已無其他可選方案,屬於相對難治的病例。然而,該患者經Pola治療後,可觀察到顯著的客觀緩解情況與良好的安全性,這也令葉教授團隊對該患者後續的治療充滿了信心。

葉教授提到,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符合。Pola最初獲FDA批准便是基於GO29365研究結果,在該項研究中Pola-BR三藥聯合方案在既往接受過多線治療的患者中展示了較好的療效,與BR方案相比,其完全緩解率從18%增加至40%,中位總生存期也由4.7個月增加至12.4個月。因此,無論是研究大數據,還是臨牀經驗,均體現出Pola在臨牀治療中的重要性。

同時,他強調了個體化治療與管理的重要性。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個體化情況的處理,根據安全性,按照個體化原則來制訂藥物劑量與方案,尤其是在用藥經驗不足的時候。


登高望遠,再創輝煌: 期待Pola未來在國內儘早獲批

葉教授表示,對Pola未來在國內的治療前景滿懷期待。國內政策的實施,使得海南擁有了先行用藥的機會,未來也期待能更大限度地發揮該優勢,積累更多的用藥經驗。

目前,樂城已經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臨牀真實世界數據應用試點,期待未來能與國內同行更加密切地合作,爲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真實世界用藥數據資料。葉教授提到,依託樂城先行區“特許醫療,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可優先使用國際新藥,也希望可以通過病例分析、經驗分享、研究成果展示等,讓國內更多同道知曉、瞭解該藥物,並推動該藥在國內儘早獲批,使各位臨牀醫生未來能儘早地在臨牀上使用該藥物治療,從而使更多的國內患者能從中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