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叔叔,我的爸爸媽媽吵起來了,我很害怕……”

1月7日晚上10點左右,沙坪壩區公安分局接到一小孩報警。

小孩上四年級了,他哭着告訴民警爸爸媽媽剛剛出去了,剛剛爸爸媽媽在家裏吵得很兇,還動了手,他害怕,就悄悄報了警。

民警通知男孩父母回家,終於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一起由小孩成績差引發的糾紛。

9歲小男孩今年上四年級,最近一次考試成績公佈,他居然考了班上倒數第一。

男孩原本學習成績在班上是中游,但因父母每天工作到很晚纔回家,無人陪伴和管教,逐漸變得貪玩,最近一次考試他竟考了班裏倒數第一。

父母得知後,相互指責推諉,還動起手來。

兩人一邊爭執着一邊出了門,男孩從頭到尾旁觀,嚇得不輕。

我們都知道,有時候,父母總會因爲教育觀念的不同而發生矛盾,一部分父母甚至是當着孩子的面就能吵起來。

這就是典型的“拆臺式”教育。

在孩子教育問題上,一家人意見有分歧,是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則調查:“你會因爲教育觀點不同與另一半產生分歧嗎?”

結果,80%以上的父母都曾表示這已經成爲困擾夫妻關係的“難題”。

一般來說,教育孩子時,家人拆臺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硬碰硬,遇到問題一定要爭個對錯;另一種是自己服軟,任由孩子去了。

不管是哪一種,對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1.讓孩子感到混亂

有一個學生,曾寫過一篇日記:“每次學習累的時候,爸爸心疼我讓我休息一下,我內心是不敢的,因爲我怕媽媽會反對,然後爸媽就會吵起來。我該聽誰的?我只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能讓爸媽因爲我而吵架。爸媽這樣,我很難過。”

對孩子而言,他愛爸爸也愛媽媽,但當爸媽對一件事情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時,那麼孩子又到底聽誰的呢?

可能,在孩子的心裏,聽誰的都會很難受,聽誰的都是一種“叛變”。

父母育兒方式不統一時,最難過莫過於孩子了,最受傷的也是孩子。

2.容易滋生家庭矛盾

“別聽你爸的。” “別聽你媽的。”

這兩句話,可謂是許多家庭的高頻詞彙,只不過有的夫妻是當着對方面兒說的,有的是私底下悄悄跟孩子說的。

無論是父母輩,還是爺爺奶奶輩,一次一次的因爲觀念不同而吵架,遲早會引發其他矛盾,孩子夾在中間也很爲難。

3.教育效果功虧一簣,孩子性格受影響

心理學上認爲:父母長期意見不統一,孩子很有可能養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見到困難常常會選擇繞着走,或者完全地依賴別人,即使有錯誤,也會爲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而且孩子很容易跟對他有利的一方結盟,教育達不到效果,反倒助長壞風氣,養成趨利避害,唯利是圖的性格。

教育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並不意味着教不好孩子。

重要的是在原則性的問題上統一戰線,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場一致,抓大放小。

有了大前提,教育孩子會少去很多麻煩。

其次,兩人的分歧,最後不要直接展示在孩子面前。因爲同一個問題,兩種說法,很容易讓孩子不知所措。

即使當時的情況,你不贊成另一半的做法,也儘量不要插手,事後再溝通。

吵架不能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這種無效的家庭衝突,最常見的誘因——把孩子的學業成績不好,責怪到某個人身上。

責怪某個人通常不會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掩蓋客觀上的問題癥結。

教育孩子,父母站在同一條線上,能讓孩子相信父母,對規則更有效的執行。

爲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永遠保持一致的態度和步調。

因爲一個家庭,如果誰都說了算,那就是誰說了都不算。

只有夫妻恩愛,彼此尊重,相互不拆臺,孩子才能慢慢形成成熟的是非觀。

好的家庭教育,會在孩子面前維護家人的形象。

一段理想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應該是可靠的、睿智的、有人生經驗的、乃至是值得崇拜的。

父母間的相互否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家長權威的降低,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瞧不起父母。

同時,一段理想的婚姻關係,夫妻雙方應該是相互欣賞的。

當着孩子的面去拆對方的臺,不僅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我們作爲家長的威信。

所以,拆臺式育兒,千萬要不得。

本期編輯:楊子葉

來源:中國警方在線、北京時間等

《安徽啓蒙狗》法律顧問:何振國(安徽九華律師事務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