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剛過,我就看到了一條令人惋惜的新聞。

1月3日,安徽潛山李女士反映,自己13歲的侄女小洛月考全校第一,卻被班主任質疑提前買試卷,並安排其補考。

補考後,補考結果並沒有大的出入,只是錯了兩道題,考了98分。

但小洛的內心卻受到了刺激,之後她在QQ空間留言“考得好也怪我嗎?”隨即失蹤。

2021年1月1日下午,家人找到小洛時已經溺亡。

對此,該校校長表示,暫不便回應。

目前,該學生溺亡原因暫不確定,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有人認爲現在的孩子普遍心理脆弱,經不起一點批評,耐不住一句重話。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大人的一句話,特別是帶着懷疑、諷刺、挖苦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孩子錯了,舉證,這叫公平!

孩子沒錯,不亂懷疑,並把懷疑付諸行動,這是教師的素養!

作爲老師,就不該對學生有任何的偏見。

無端的猜疑,只能讓學生受委屈,在幼小的心靈埋下受到不信任的陰影。

不要說一個13歲的女孩,就是成年人被冤枉了,心裏也是非常痛苦的。

事實上,很多的極端自殺事件的背後,都站着“不被信任”這位兇手。

不被信任帶給人最大的痛楚就是被全世界拋棄,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觀,所有人面對你時都是一副無動於衷的姿態,這樣的痛苦足夠將人逼入絕境。

與之相反,信任恰恰是消滅“不被信任”的金鑰匙。

重慶有個小朋友因爲圍着一輛奧迪車轉了一圈,手還在車身上指指點點了幾下,結果車主說小男孩劃上了他的車。

小男孩的父親和警察感到之後,小男孩一口咬定自己是在逗一隻蒼蠅,根本沒有想過劃上車主的車。

可是,現場竟然沒有一個人相信,周圍人都指指點點說小男孩做錯事不承認,真是個熊孩子。

不過,孩子的爸爸相信孩子只是逗蒼蠅,但卻願意承擔責任,當場賠了3500元錢。

回到家後,孩子依舊沉默寡言。看着一臉的委屈的兒子,這位父親決定找出真相。於是,繼續尋找民警提供幫助。

民警們也不願意看着孩子受委屈,一連看了38個小時的監控視頻,才發現車上的劃痕在男孩靠近車之前就已經存在。

真相大白之際,小男孩的臉上也露出瞭如釋重負的笑容。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願意信任這個女孩,相信她取得的好成績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那她還會選擇跳進冰冷的水中嗎?

每個人都有權利質疑,甚至懷疑,但,一些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識結構,根本不能支撐起一次完整的質疑!所以纔會有流言和中傷。

中小學生本身生理心理都不成熟,家長、學校、社會都要關心他們的成長。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相對較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重點關注。

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所以,對於孩子缺乏正確的引導,缺失死亡教育,也是孩子在遇到挫折之時就選擇的極端的一個根本性原因。

白巖松也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爲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第二階段:認爲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第三階段:認爲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實際上,在每個階段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清楚地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就能有效避免自殺。

因爲正確認識了死亡,所以當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裏找不到出口的時候不會用生命去報復世界,而是會動用自己的一切資源把頭探出去,即便這個過程漫長而又黑暗,他們也會一直堅持到陽光灑進來的那一天。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當一個人處於情感受挫需要幫助時,如果能得到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暫時去發泄情緒,感受寬容和關懷,通過積極地心理調整,就會從不良情緒中積極地中走出來,而且心靈會因爲環境的照顧而獲得成長,這種環境就是“抱持性環境”。

所以,作爲家長,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抱持性環境”:

困難的時候有人鞭策也有人搭把手;遇冷的時候有人遞上一杯熱水也有人鼓勵繼續奔跑;傷心的時候有人給他一束陽光也有人讓他走進新的世界。

本期編輯:楊子葉

來源:楚天都市報、新浪微博等

《安徽啓蒙狗》法律顧問:何振國(安徽九華律師事務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