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上看到一個家長求助帖:怎麼給孩子做數學啓蒙?自己教好?還是送培訓班?

突然心下感慨,想起前不久在路上遇見的一個學生家長。一路交流下來,說起孩子的成績,她表示無比苦惱:

“試題也刷了,培訓班也上了,可孩子遇見數學就是卡殼,老師教什麼做什麼,稍稍變一變題型就不知道怎麼做。真後悔,讀幼兒園前沒送去早教啓蒙班!”

的確,當孩子進入小學,是否具有數學思維越來越顯重要。但給孩子做數學啓蒙,就是送孩子進培訓班,學習10以內,20以內、或者100以內的加減運算嗎?

別逗了!如果數學啓蒙那麼簡單,我也想掉頭去開個培訓班(哈哈,玩笑~)

好了今天是一篇乾貨文,一篇文章講透關於“數學啓蒙”那些事兒。

01【一】什麼是數學啓蒙?

孩子的數學啓蒙怎麼做?自己來?還是送培訓班?我覺得作爲家長,首先你要了解:什麼纔是真正的數學啓蒙!

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家長對“數學啓蒙”的本質存在認識模糊的情況。事實上,真正的數學啓蒙,不只是讓孩子學會從從1數到100,並學會加減運算。

我們常說培養孩子數學思維很重要,所謂的數學思維,其實是培養孩子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那麼真正的數學啓蒙,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儲備儘量多的各種具象資源。當孩子積累了足夠的量,等到了需要從具象到抽象的“抽絲”過程時,那麼他這個抽取的過程就會變得順利。

這個概念,講的有些理論,爲了讓家長們更清楚,我來舉個例子。

還記得前段時間熱播的教育類綜藝《親愛的小課桌》嗎?其中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叫做曦曦。這個小女孩其實挺聰明的,可是一遇到“元角分”的問題就“摸魚”。

作爲輔導老師的高秋梓,在一開始接觸到曦曦的問題時,幾乎被逼得崩潰。其實她已經口頭上告訴了孩子,五加五等於十,但是孩子就是沒有辦法把這個知識點遷移到“10塊錢有幾張5元錢組成”的數學題上。

後來,葉一茜給了高秋梓指點,這個階段的孩子,要用實物進行指導。打此之後,高秋梓化身成爲“元角分”的金牌指導老師。有一次,曦曦爸爸指導女兒“元角分”手足無措時,高秋梓雪中送炭,給了一堆紙幣,解決了曦曦的難題。

我們可以換思路想想,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認識一下錢幣,帶孩子去去菜市場,逛逛超市,引導孩子自己拿錢去付賬,自己算一算,那麼孩子就不會被“元角分”困住了。

這就是具象的作用。

學數學不只是爲計算數字,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幾何知識、度量認識、時間概念、排序、分類、應用等等。

所以,數學啓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落實在日常點滴生活中的啓蒙。這必須要求父母自己花心思花精力去輔導孩子,而不是靠每週上一節兩節培訓課,學習一些加減運算就成。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培訓班的作用,那也應該是等孩子到了學齡階段,需要學習計算運算了,如果家長喫不消,或者沒時間,再考慮送孩子上培訓班,學習一些數學解題的思路方法。

02【二】數學啓蒙,你要把握的幾個原則問題。

清楚了數學啓蒙是怎麼回事,我們接着來講,孩子的數學啓蒙怎麼做?

結合我自己養育孩子的經歷,我把它概括爲三大原則。

(1)看得見摸得着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牙牙學語階段就開始教孩子數數了,也會教孩子1+1=?1+2=?

你也許會發現,孩子數着數着就跳了數,也有可能他對“1+1=2”對答如流,但是對“1+2”卻置若罔聞。爲什麼呢?

因爲這個抽象的算式,並沒有在孩子腦中留下具象的聯繫。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瞭解一個數學概念,一定是要讓孩子“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記得在小諾讀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跟他講起過分數的問題。當時,我們正在爬山,我在路邊撿了一根樹枝,先對摺拗成兩段,讓小諾明白了什麼是二分之一。然後,我又把其中的一段再對半拗斷,告訴他,那是四分之一。然後讓他對比着看,到底是四分之一大,還是二分之一大。

兩根樹枝的長短一比對,長短問題,一目瞭然。同時,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滲透知識點,讓孩子明白,對摺一定是要平均分,纔有比較的意義。

這種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演示,孩子見過之後纔會在腦中留下具體的印象,植入的多了,未來學到分數問題的時候,在數學概念理解上就不會太喫力。

(2)有趣好玩

著名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把兒童的思維發展分爲四個階段,分別爲:

0-2歲:感知運動階段2-6歲:前運算階段7-12歲:具體運算階段12歲-成年:形式運算階段

我們常說的“啓蒙階段”,大多集中在孩子2~6歲過程中。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好奇心最強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可能對一件事情的關注度只有短短几分鐘乃至幾秒鐘。所以,如果要讓孩子坐下來去聽家長講一個數學知識,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

怎麼辦呢?

解決方案就是,數學啓蒙要做得有趣好玩,遊戲的方式比較能夠提升孩子的積極性。

比如,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約定整理小房間,告訴孩子,書放在一堆,玩具放在一堆,日常用品放一堆。然後和孩子約定,看誰做得又快又好。

有比賽有鼓勵有家長的陪伴,孩子大多興致滿滿。這個整理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分類的能力,這也是數學思維啓蒙。

孩子一定會在過程中問媽媽,這個放哪?那個放哪?

家長不僅可以藉此機會培養孩子的分類意識,並且還能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而當孩子表現積極時,家長適當給予鼓勵和獎勵,會讓孩子幹勁滿滿。

(3)大量訓練

有些家長會問: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做數學啓蒙纔是最佳時機?做啓蒙訓練的頻率多少才合適?

那麼我想告訴你的是:沒有標準答案,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可以說,從小諾出生開始我就見縫插針做數學啓蒙,我沒有經過量化的計算,但一幕幕場景猶在眼前。

在嬰兒期,看着躺在搖籃裏面的小諾,我會摸着他的手指頭告訴他:“寶貝有兩隻手,每隻手有5根手指頭,分別是1、2、3、4、5,左手5個手指頭,右手5個手指頭,加起來啊,就是10個手指頭。”

家長不要去管嬰兒期的孩子,他是不是聽得懂,我們要相信的是:啓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他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蛻化過程。

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後,帶小諾上下樓梯的時候,我們藉助爬樓梯數臺階,告訴他我們家住在5樓,再爬一樓是六樓,所以五樓加一樓,變成了六樓……這種數學意識的滲透,可以讓孩子對數字產生敏感的意識。

那麼當孩子進入這個幼兒園的時候,我們跟孩子玩的最多的就是撲克。一開始是比大小,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大數什麼是小數?後來那兩張兩張比,要求孩子經過加法之後再做比對。有時候,我們會爲了提升孩子的計算興趣,爸爸或爺爺會跟他進行比賽。爸爸或爺爺有時候也會故意輸給孩子幾副牌,孩子玩得開心,無形之中提升計算能力。

當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乘除運算後,難度提高,這個時候,爺爺和爸爸陪小諾玩的最多的是用撲克牌計算24點。具體的玩法就是,從撲克裏面取出4張代表1~10的紙牌,需要通過加減乘除的運算,將上面的4個數字湊成24,誰先算出來,誰就贏。

算24點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數學啓蒙方式,對孩子的心算、統籌、組合、推理邏輯等能力都有幫助。後來小諾讀二年級時,遇到試卷後的附加題,一看是算24點,他就特別輕鬆又高興,回家告訴我:題目要求一種方法,我一想就找到三種方法呢!

這就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數學思維。

我始終相信,無論語文、數學還是英語,在啓蒙階段,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啓蒙老師。

也許有家長會說:“我忙,我可以花錢買教育。”

要麼花時間,要麼花錢,的確是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則。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再換個思路想想:這個世界上,誰會對孩子的教育最上心?恐怕沒有哪個老師會像父母一樣對孩子上心吧。所以,你花出去的錢,值多少效果呢?

我是諾媽,成長路上的男寶媽,聊育兒乾貨、拉生活家常,一起共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