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石冰冰

区域经济发展中,实力均衡且优势互补的两个城市,被称为“双子星”。

在我国,多个省份内部都是“双子星”城市的模式,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

过去一年,最热的词莫过于“联动”,如果说“一城独大”导致“独峰无山”,那么“群山无峰”的局面更成为区域发展的阻碍。从“单核驱动”到“双核发力”,双子星的城市模式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合理划分城市职能,形成活力旺盛的城市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真正的区域发展优势,从来都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片高原。

“双子星”城市主要集中在哪

提及拥有“双子星”的省份,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2020年刚刚收官,各省将会陆续发布过去一年的经济成绩单,而根据2019年全国经济数据排名来看,“双子星”省份有着诸多共性。

2019年全国31省市GDP总量排行榜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广东省是典型的“双子星”城市模式,广东省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全局谋划城市功能布局和现代产业发展,完善发展联动机制,全面深化战略协同、战略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这个站在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省份,正在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实现“比翼双飞”。

除了广东省以外,江苏、山东和浙江三个经济强省同样“双星”闪耀;在重庆直辖之前,川渝本是一家,两地人缘相亲,地域一体,如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成了川渝两地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对于福建省来说,福州、厦门、泉州“三足鼎立”的时代已来临。

这也意味着,经济发达的省份绝大多数都是“双核”或”多极”的城市模式,经济强劲,正成为“双子星”省份的代名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拥有“双子星”城市的省份普遍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反观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除了河南省GDP总量跻身全国前五,成绩不错外,其他省份很难与拥有“双子星”的省份相媲美。而西部地区,省会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陕西、甘肃等几个省会首位度超30%的省份,普遍面临着发展失衡的问题。

以前说“一城独大”,生动的诠释了一个省,一座城,现在提“双城驱动”,强调的是优势互补,齐头并进。足以见得,拥有“双子星”城市的省份对于省内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块头大”,还要“营养均衡”。

“双子星”模式如何带动经济发展

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言,城市的使命不仅仅局限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星光同耀,实现“1+1>2”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双子星”城市的存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重利好,在于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避免一市独大的“虹吸”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失衡。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市圈资源的争夺、技术的卡位以及人才的争夺,一刻都未停止。以实力最强的广东省为例,广州和深圳双城联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目光转向湖北,作为中部经济大省,2019年湖北全省GDP总量为45828.31亿元,武汉GDP达到16223.21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3,经济首位度为35.4%。

一座夺目的孤岛和一片暗淡的海洋显然不能称之为“生态圈”,“一城独大”的帽子,武汉戴得并不冤。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发展不够、不协调、不充分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建议,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武汉做大做强;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

如今,湖北正在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以带动其他相对落后地市的发展,未来这种“一城独大”的现状将会慢慢改善。

“双子星”城市发展模式的第二重利好,在于合理划分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根据城市自身条件实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

杭州和宁波作为浙江“双子城”,GDP均已突破万亿,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宁波提出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杭州以“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发展导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利用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宁波才能不断开辟开放发展新空间。数字让杭州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早在2018年,杭州市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的出租车,超过80%的餐饮门店支持移动支付,紧抓数字机遇,杭州走出了一条以数字经济驱动发展变革的“中国样本”。

未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双城联动的举措。

“双星共振”,济青如何发力

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山东也有两座“双子星”城市,直线距离300多公里,一个稳重且温润,一个自信又洒脱,济南和青岛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山东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济南、青岛发展定位: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打造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虽与广东、江苏、浙江同为沿海省份、双核发展,但是济南和青岛与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山东要变强,唯有济南和青岛彼此协作、相互带动、加强辐射,才能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发展中的位势。

支持济南建设强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包括滨州、德州、聊城、泰安、淄博、莱芜在内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辐射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为代表的胶东经济圈。如今两城发展路径可谓一锤定音,济青正从竞合走向融合。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济南、青岛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使命。济南发挥枢纽作用,扬起省会经济的龙头,青岛充分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联动、合作已成为济青携手发展的关键词。

青岛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拥有“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双节点”价值,叠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等一系列开放机遇,济南向东望海,青岛责无旁贷地要发挥对内辐射作用;在向西的陆路开放上,青岛同样需要济南这一“强省会”,扩大辐射,开拓腹地。

在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征程中,济青必将携手“出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