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花园”的第30期,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去年非常热门的LGBT电影《完美普通家庭》,出自荷兰女导演玛露·雷曼之手,曾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银幕奖。该片讲述的是当爸爸变性后,孩子该如何面对的故事。而或许,“不完美的完美,不普通的普通”便是对这部电影的最佳注解。

栏目| 花园

作者| 吸露群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故事发生在丹麦郊区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不过家中的父亲有些特别,他是“LGBT”中的“T”。从心理和性别认同的角度,属于跨性别者;从生理和医学的角度,属于变性人。

提到丹麦LGBT电影,可能很多影迷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小雀斑主演的那部《丹麦女孩》。影片《丹麦女孩》恰恰讲的就是世界首位变性人的故事。

2015《丹麦女孩》

观影前,我以为《完美普通家庭》里的故事也会围绕“父亲变性”这个点来展开,观影后才知道父亲只是引子,故事讲述的视角是小女儿,而影片真正想探讨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家庭录像,记录的是家人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对这个家庭来说,踢足球是家庭活动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亲喜欢足球,从小就把这份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传递给了他的小女儿。家庭录像里,父亲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小女儿一起观看足球比赛;到了小女儿可以站立的年纪,父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就是足球,父女俩常常一起玩的游戏也是踢足球。

然而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女儿们第一次跟做完变性手术、从生理上已经完全变成女人的父亲见面的那个晚上,父亲还同时邀请了在海滩上刚认识的女性朋友。以至于小女儿在餐桌上便显得很不耐烦,因为晚上原本的计划是父女一起观看足球比赛。

父亲的朋友得知小女儿喜欢足球时,感到很惊奇,说自己作为女人根本无法懂得足球的乐趣,在她眼里只是一群人追着球跑来跑去;没想到,父亲居然也附和着说,自己从来都不懂足球规则。父亲的话,让小女儿终于忍受不了,离席而去。

在很多人眼里,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展示男性气概的运动。当爸爸还是爸爸时,他跟女儿一起热爱着这项运动;而当爸爸成为了妈妈,怎么会一下子对足球失去兴趣呢?对小女儿而言,父亲变性是迟早要接受的是,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父亲开始远离足球,则是小女儿真正无法面对的。

深受父亲熏陶而爱上足球的小女儿,从影片一开始便展示出好胜心强与男孩子气的一面,她还抱怨他们足球队的新教练很愚蠢,让新人替补出场导致输球。爸爸则谆谆教导小女儿,应该更注重足球运动里的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只在乎输赢。

影片中的这位父亲,真的是位难以挑出毛病的完美好爸爸,在家庭录像里面,他跟两个女儿一起玩耍时所表现出来的温柔体贴和耐心,及其对女儿们深深的爱,都着实让我们感动。而相比之下,母亲则显得更为暴躁,且更有攻击性,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男性化。

对于父亲变性这件事,首先在餐桌上发难的便是母亲,她在女儿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说自己要跟父亲离婚。从这场争吵中我们能看出,父亲始终在照顾女儿们的情绪,而母亲则不管不顾地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不满。

还有影片中间部分,小女儿因为暗恋的男生跟另一位女生比较亲密而生气;后来又因为朋友嘲笑她的爸爸是变性人而不知所措,接过别人递来的伏特加赌气般地喝了很多,醉倒在地。

收到老师的通知后,父亲第一个赶来,第一件事便是关心小女儿的身体状况;而母亲赶来后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将小女儿喝酒归罪于父亲变性让她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比起母亲,父亲反而更具母性,更懂得关心体贴孩子们的需求。

影片中更有意思的设定是,小女儿比大女儿更显男孩子气。当父亲做完变性手术后跟两个女儿第一次见面时,他便开始教小女儿做些更女性化的事,比如化妆、穿裙子、涂指甲油等。

父亲不仅在心理上有着母亲一般的温柔和体贴,更从行为上承担了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慢慢成为女人的责任。父亲真正全方位地变成了母亲,小女儿也因为父亲持续的关心爱护,渐渐地接受了父亲变性的事实,也终于明白,原来“爸爸成为妈妈”并不会影响对她的爱。

其实,推动影片剧情向前发展的动力从来都不是“爸爸如何变成妈妈”,而是当父亲决心变性后,小女儿如何接受这个事实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主线显然是小女儿的成长,也就是她如何从一个只懂得爱自己的小女孩,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

小女儿最开始听说母亲因为“父亲要变性”而执意离婚,她先是不理解,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变成女人;然后则是伤心,认为父亲坚持要成为女人就是不爱自己了、想要抛弃她;接下来则是愤怒,想到父母离婚后可能会搬家,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父亲跟着小女儿到室外试图安慰她,并想让小女儿理解自己成为女人并不会改变对她的爱。小女儿则直接诘问,“既然你想成为女人,为什么你要生小孩?”父亲沉默。

父亲知道自己变性必然会给家里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小女儿承受这个压力并不公平。但是从自由的角度而言,父亲当然有成为女人的权利。只是,如果从身为父亲的责任出发,这无疑也是一种原罪。

因此,父亲其实对小女儿是有着愧疚的;但这对他自身其实也并不公平。为什么男人变成女人不仅要受到社会的压力,还要被自己的家里人所责难?

父亲虽然也很委屈,但首先想到的还是尽一切所能给小女儿提供更轻松自在的成长环境。所以在小女儿喝醉酒后说恨他,以及母亲对他的责难之后,他选择了远离家人,去伦敦工作。

在父亲终于做出这个决定,并告知女儿们的时候,大女儿情绪失控地对小女儿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小女儿明白父亲会去伦敦工作,是不想让自己受到外界的压力;而见到姐姐如此伤心南国,她却无从安慰。

这一刻,小女儿才从心底完全接纳“爸爸成为妈妈”的事实,也懂得了“爸爸变成妈妈”这件事其实并不重要,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回想自己,仅仅因为父亲想要成为女人而始终不接受他,是多么的无知和自私。

自此,小女儿终于完成了自我成长,这个家庭也终于完成了从普通到不普通,最后又变回普通的过程。当完美的好爸爸变成完美的好妈妈,他对女儿们深深的爱则从来没有变。

影片虽然涉及到“跨性别者”这个敏感的话题,但却没有任何猎奇的味道,这或许跟影片是导演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拍摄有直接的原因。没错,导演的父亲就是跨性别者。

但也可能正是因为影片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才让他对这个故事倾注了过多的温情。

我相信,丹麦作为北欧发达国家,可能对于跨性别者有比较高的接受度;但作为跨性别者的子女,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非议、嘲笑甚至霸凌,都不算稀奇。

而在电影里,这些阴影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可能导演不想让电影的基调过分沉重,更不想染上世俗的悲情色彩;而是更倾向于表现家庭里的爱与温暖。我想,这也是影片里插入很多家庭录像片段的重要原因。

跨性别者作为性少数群体,如今越来越被这个世界所看到和接受。但是,整个社会对于他们的关注和了解其实远远不够,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还广泛存在。

虽然影片没有把“跨性别者”本身作为故事的核心,而是作为故事背景,作为一个少女成长所面对的挑战和一个家庭危机来处理。但我还是希望,类似这样关注少数群体、关注边缘人群的电影能越来越多,从而让更多人放下自己的无知和偏见。

最后,我想借用戴锦华老师深切认同、并反复引用的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告别时的卷后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当我们望向他人而遗忘了自我的时候,那是电影的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