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静

01

“动静相生,阴阳相变,轮回不止,周天之势。”

动,其实是这世间的必然。因为社会在发展,四季在更替,岁月在流逝。这一切,都是“动”在起着作用。

而静呢?它所存在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为何?因为这世上之人,能动的有很多,可能静下来的,却很少。

但是,一个人要想修心养性,有所成就,干成一番大事业,那么他就得“静”下来。

《大学》曾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不管是人之定性,还是人心之安稳,亦或是人之期盼,都跟静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很多人就会疑惑,为何人静下来之后,就能受益颇深呢?

其实,这便是内心的力量。一颗心,看似微小,可它却能囊括这个宇宙。而要想囊括,人心就不能躁动,而是要静如流水。

要知道,水流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它看起来却是柔弱的。因为它将最安静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让天地万物都明白它善意。

如此,老子才推崇“水”,认为它是百谷之王。

有些时候,能动是本事,而能静,则是智慧。

禅静

02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一直迷信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所以他一直格,但却一直没有领悟。

所以,王阳明有点烦躁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他不甘心,便连续格了七天七夜,但还是一无所得。最后,他还是病倒了。

在病愈之后,王阳明不再相信程朱理学的思想,而是自创“心学”。用心去看世界,用心去感悟这万事万物的规律。

而在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只有让人与内心交融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内心真正的力量,让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透世间的真理。

对于他这样的说法,徒弟很不解,便问他,怎样才能修好“心”呢?王阳明便跟他们说,要“静”。

一个人,如果能够静下来,那么你便能意念集中,专注于这件事,而不会左顾右盼,丝毫没有进入到状态。

就像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他内心满是杂念,那么,哪管是他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他最终也读不进一个字。

为何?因为心不静,理不明。你的内心都被杂物所充斥着,那你还能将知识读入脑中吗?

诚邀你体验 云南景迈柏联精品酒店

03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求人心要“静”。

就像当年抗击太平天国的时候,每一天他都看到将领慌慌张张地来通报军务,而每一次,他都跟身边人说,要静,要镇定。

身边的人就很疑惑,便问他,别人都杀上门来了,再静,再镇定,又有什么用呢?

曾国藩跟他们说,如果人心不静,心魔就会丛生,你也就失去了理智,从而中了敌人的攻心之策。

要想战胜敌人,首先就是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曾国藩曾说:“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内心平静,外在庄严, 你就能做到“内圣而外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持刀定太平。

静,就是让人做到镇定自如。就如同苏洵所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当你平静到泰山崩裂于眼前,你还神色不变,当你眼旁出现了麋鹿,你也不被迷惑。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为何这么说呢?帝师翁同龢有言:“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作为领导,你没有面临大事的静气,那你终究会把这个团队带入深渊里面。

作为领头羊,你不能静下来权衡利弊,终究有一天,你会被人算计,被人套路,掉入别人为你挖的陷阱当中。

所以说,静乃安身之本,这是一种境界。

一花一世界

04

诸葛武侯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我们中国人常说要修身养性,涵养品德。那么,最基本要怎么做呢?那就是要“静”。

静,就是能让人突破当下的境界,从以动为主,然后到动静结合。而要想做到动静结合,就得先做到“静”。

一个人,只有他做到了静,他才能够更好地摸清这世间的本质和根源。

所谓“静能生智,静能生财,静能生慧。”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在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和诸葛亮能够成为不世之材?为何他们能够长久对峙,相互明白对方的心意,相互牵制,而又相互退让?

因为他们都有着深远的目光,都看透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本质。而这一切,都是“静”所能带来的智慧。

a65aab5f0a134b3d8d7d9d504ba3dd92.jpeg

最能体现一个人“心静如水”的地方,便是诸葛亮送给了司马懿一件女人衣服,他都能沉心静气,毫无生气之意可言。

司马懿明白,自己暴躁如雷,就会落入到别人的奸计之中。只有守住内心,让心能静如水,才能理智行事,安稳破敌。

如此,这般做人的他,熬死了各路英豪和自己的主子,最后赢得了司马家的胜利。

所以说,做人安静一些,不该躁动的时候,就不能过分躁动,这才是做人的智慧。倘若事事都过分纠结,斤斤计较,那么,终究会自食苦果。

文/舒山有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