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資本市場30年30人系列訪談丨中證指數公司總經理陸素源:擴大中國指數影響力,牢牢掌握資本市場定價權

作者:王媛媛

1990-2020,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期間,表徵資本市場的各項指數及其衍生投資也獲得了長足發展。

1991年,中國資本市場成立一年有餘,第一隻證券指數——上證綜指誕生。由於當時上市公司數量過少,這隻最早的指數僅含8只股票。

2005年,適逢中國資本市場第一次大改革,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推出第一隻跨市場指數——滬深300指數,該指數成爲此後中國指數化投資發展過程中跟蹤資產規模最大的指數。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經歷第二次大改革之際,上證綜指進行史上第一次編制方案大修訂;與此同時,表徵註冊制下科創板企業的科創50指數在這一年推出,中國證券指數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伴隨着資本市場的誕生、成長,中國證券指數發展經歷了什麼?在可預見的未來,具有光明前景的被動投資又將與指數如何有效互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總經理陸素源,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陸素源稱,中證指數公司成立之初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構建代表中國資本市場的指數體系,並在國內外形成較大影響力和權威性,將中國資本市場的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維護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和金融安全。此外,通過參與ETF、ESG等內容的建設,用指數帶動資本,服務於國家戰略。

中國指數化投資的歷史跨越

21世紀:國內最早的指數上證綜指出現在1991年,直到2000年後指數出現爆發式發展,2002年有了第一隻指數產品,您能談談對國內指數化投資發展過程的看法嗎?

陸素源:指數主要有三大功能:市場表徵、業績基準,以及指數型產品和指數衍生品的標的,指數的功能演進是順應市場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指數到指數產品需要經歷一個市場條件逐步成熟的過程。

從國外主要市場看,1792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設立。一百多年後的1896年,第一隻股票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正式發佈,主要用來表徵當時美國市場的運行情況,此後全球範圍陸續發佈的日經225指數、標普500指數也都主要發揮了指數的表徵功能。

1970年,現代金融理論發展拓展了指數投資理念,與此同時,美國共同基金崛起,機構投資者不斷壯大,持股佔比提升至30%。在此背景下,1975年第一隻指數基金誕生,1993年第一隻ETF出現,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指數的投資功能,還拉開了指數基金和ETF發展的序幕。

2002年,美國市場ETF規模約1000億美元,美國指數化投資的發展爲全球資本市場帶來了新視角。中國香港市場與歐洲市場分別於1999年和2000年發行了第一隻ETF產品,全球指數化投資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國內市場指數化投資也經歷了基礎條件逐漸具備的一個過程。上證綜合指數於1991年7月15日正式發佈,用以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整體的運行情況。由於資本市場初立,最初指數樣本僅有8只股票,市值12.34億元。

此後,資本市場發展不斷成熟,一是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標誌着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監管框架,爲資本市場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監管基礎;二是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和2000年《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開啓了證券投資基金規範發展的階段,爲指數化投資提供了重要的機構基礎;三是上市公司羣體不斷擴大,2000年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088家,總市值達到4.81萬億元,爲指數化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2001年9月我國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誕生,2002年10月我國第一隻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基金成立,開啓了國內指數化投資的時代。此後,2004年第一隻ETF、2012年第一隻跨市場ETF相繼設立,在此期間,QDII 指數基金、債券 ETF、股指期貨與期權等產品也相繼問世。

目前,國內證券市場的指數體系已日趨完善,指數型產品種類不斷豐富,交易機制更加完善,指數化投資理念漸入人心,指數化投資的前景非常廣闊。

所以說,紐交所從發佈第一個指數到發行第一隻指數產品,將近80年。我們從1991年發佈指數到2002年發行第一隻指數產品,一共用了11年,還是很快的。

21世紀:早期歷時7年推出的滬深300指數,和現在新推出的科創50指數,都是國內市場代表性的標尺指數,您覺得在編制過程中主要的經驗是什麼?

陸素源:在滬深300指數發佈之前,滬深兩個市場各自均有獨立的綜合指數和成份指數,但是缺乏一套反映滬深市場整體走勢的跨市場指數體系,投資者難以直接考察中國A股市場的整體表現。

滬深300指數不僅是國內第一條跨市場指數、第一條股指期貨標的指數,還發揮着作爲跨市場指數體系基石的作用。在編制過程中,滬、深交易所分別成立了研究跨市場指數的專門小組,對指數編制方案、計算與發佈、指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充分的準備。在滬、深交易所共同努力下,經過充分論證與不斷完善,形成了既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又考慮國內實際情況的滬深300指數編制方案。

與原有指數編制方法相比,滬深300指數採用了更加接軌國際主流成份指數的以流動性作爲樣本篩選門檻、市值代表性作爲核心選樣規則的編制方法,符合可投資性指數的定位,提升了成份指數的代表性。這套核心指數編制規則經歷住了歷史考驗,已經成爲國內成份指數編制的主要方法。如果把國內指數化投資比喻成一座大廈,那麼滬深300指數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滬深300指數反映了中國證券市場股票價格變動的概貌和運行狀況,適合作爲投資業績的評價標準,爲指數化投資及指數衍生產品創新提供基礎條件。基於滬深300指數的編制與管理經驗,中證指數公司不斷豐富指數種類,目前管理各類指數接近5000條。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作爲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基礎制度規則較已有板塊,存在較多重大突破,比如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支持未盈利創新型企業上市、中國存託憑證(CDR)發行等,在借鑑已有成份指數方法基礎上,指數充分考慮了科創板制度上的特殊性與創新性,儘量做到既兼顧國際慣例,又立足科創板市場實際情況。科創50指數推出順應了市場發展,有助於完善市場功能,爲後續科創板指數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21世紀:2005年,中證指數公司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成立,當時成立指數公司的背景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是否有一些歷史使命?

陸素源:中證指數公司的成立,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成立中證指數公司有這樣幾個背景:第一是發展統一市場指數,爲市場提供反映市場整體運行的投資標的和基準,滿足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第二是爲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投資標的,促進資本市場金融創新;第三點則基於更深層的原因,是希望利用好指數這種重要的金融資源,發揮指數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財富管理功能,促進資本市場在國際要素配置中作用發揮。

基於上述背景,2005年,滬深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證指數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專門從事指數編制、運營和服務的專業性公司。多年來,中證指數公司始終以建設國內權威、國際有影響的專業性指數機構,引領和推動國內指數化投資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服務資本市場財富管理功能發揮爲歷史使命。

經過15年的發展,中證指數公司已成爲中國指數領域的領軍者。目前,公司管理指數近5000條,資產類型覆蓋股票、債券、基金等,指數類型包括寬基、行業、主題、策略等。跟蹤資產規模逾一萬億元人民幣,境內市場佔有率超過60%,是國內規模最大、產品最多的金融市場指數提供商,連續多年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爲“亞洲最佳指數供應商”、“亞洲最佳ETF 供應商”、“中國最佳指數供應商”等。國內現有的股指期貨標的指數均是中證指數公司管理和維護的指數。

爲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證指數研發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國企改革、區域發展、綠色發展等指數,反映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爲ETF等指數產品提供豐富標的,引導資源配置。

爲增強財富管理功能發揮,促進權益類公募基金髮展,推動長期資金入市,中證指數公司積極豐富指數工具。

在豐富資本市場風險管理工具方面,爲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提供多樣化指數標的。

在健全市場基礎設施方面,在做大做強指數業務的同時,我們還積極發展債券估值、資信評級等新業務體系,爲市場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指標。

在推動國際資本要素配置方面,中證指數公司一方面積極推動A股指數國際化,展示國內資本市場運行狀況,提升國際投資者關注,同時積極通過《國際證監會組織指數準則》(IOSCO)獨立鑑證和《歐盟基準指數監管條例》(BMR)註冊,並加入全球指數行業協會成爲執行會員。公司通過加強合規建設,積極參與全球行業協作交流,進一步提升國內指數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海外指數產品發行,目前海外指數產品74只,規模接近880億元,吸引了國際資金配置中國資產,發揮了指數在全球資本要素配置中的作用。

中國指數投資優化與發展

21世紀:上證綜指是市場影響力較大的指數,它的編制方法修訂也吸引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您能談談這次上證綜指修訂的情況麼?

陸素源:上證綜合指數於1991年7月15日發佈,不僅是我國第一隻股票指數,也是中國證券市場中歷史最悠久、數據最完整、影響最廣泛的綜合類指數。

自發布以來,上證綜合指數被用於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整體的運行情況,爲國內外投資者和社會公衆廣泛接受和使用,市場關注度和影響力都較大。因此,對於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的修訂,是需要非常審慎的。實際上,我們對包括上證綜合指數在內的主要指數一直保持長期的跟蹤研究,歷史上也對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規則進行過幾次微調。

歷經三十年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諸多變化,上證綜合指數的部分編制規則與當前市場存在一些不適應的方面,如過早納入處於高波動狀態的新股、含有風險警示股等不利於指數的穩定性,暫未包含科創板股票不利於指數的代表性等情況。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也多有呼聲,2020年兩會期間,包括代表委員在內的市場專業人士也再次提議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法進行完善。

此次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修訂充分借鑑了國際指數編制修訂經驗,立足境內市場發展實際,剔除風險警示股票、延長新股計入指數時間,並納入科創板上市證券,有利於上證綜合指數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這次修訂是對上證綜合指數編制規則的局部優化,不會改變上證綜合指數反映上海市場整體表現的定位。

在修訂過程中,我們遵循科學性要求,對上證綜合指數的樣本空間、選樣方法及樣本調整等指數編制要素逐一梳理,形成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方向。在此基礎上,多次組織召開指數編制修訂專題研討會,並建立指數編制專家諮詢機制,積極徵詢基金公司、保險資管、境內外指數公司等機構及高校、研究所等專家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上證綜合指數編制修訂方案。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對上證綜合指數的修訂我們是非常慎重的。

而從實際效果來看,上證綜合指數修訂進一步提升了指數的市場代表性與穩定性,更加準確表徵上海市場整體表現,也更加受到投資者的認可,時隔9年後上證綜合指數再次成立新產品,國泰上證綜指ETF於8月10日發售,目前規模13億元,其他2只上證綜指ETF產品規模也有所增長。

21世紀:您之前提及到2020年10月份國內的指數基金規模增長將近1.7萬億,同比增長了40%,這個大幅增長的原因是什麼?增速能否保持下去?

陸素源:2018年以來,國內指數化投資規模增長迅速,其中ETF是重要推力,這主要得益於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爲指數化投資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2019年我國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佔世界GDP比重超過16%,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30%,這是國內指數化投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二是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市場定價效率提升,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爲指數化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近年來,滬深交易所持續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優化ETF申購等制度安排,爲指數化投資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國內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提升了對指數型產品的配置,在長期資金持續入市、養老金基金/FOF等產品發行、境外機構投資者配置A股比例提升以及個人投資者專業化程度提升背景下,ETF逐漸成爲投資者配置權益類資產的重要方式。

四是指數型產品日益豐富,滿足了投資者多樣化需求。經過十幾年發展,國內市場已形成較完備的指數體系和豐富的產品種類,跨市場ETF、行業ETF、債券ETF、商品ETF、ETF期權等產品不斷豐富,拓寬了指數產品創新的外延。指數型產品已成爲投資者參與市場發展、分享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

至於能否保持這個增速?我覺得從國際市場發展和國內環境來看,國內指數化投資正處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首先,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指數化投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美國市場爲例,美國ETF市場發展近30年,目前仍保持快速發展,美國ETF規模超過5萬億美元,指數基金和ETF佔基金市場比例超過39%,比2009年的18%提升了一倍以上。而目前國內市場指數型產品發展只有十幾年,規模近1.7萬億人民幣,指數型產品數量和規模分別佔公募基金約15%和9%,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是國內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隨着養老金等長期資金逐步入市,境外機構參與度不斷提升,機構投資者比例不斷上升, 以滬市爲例,目前境內外專業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市值近20%,顯著高於2016年的近15%。隨着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在發揮“壓艙石”作用的同時,會進一步提升指數化投資的配置需求。

第三從市場環境來看,資管新規落地進一步強化了公募產品工具化的發展趨勢,改變了資管行業的生態環境,具備風格清晰、低費率等多重優勢的指數產品成爲資管領域重要的基礎工具。而且,公募投顧試點工作推進,指數化投資的優點與資產管理交易平臺將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從國際市場來看,投顧平臺的底層資產主要是指數型產品,這也爲指數化投資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

最後從國內經濟來看,我國經濟始終保持穩步增長和強勁韌性,在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仍能保持正增長。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爲國內指數化投資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21世紀:您認爲一個成功的指數產品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陸素源:首先指數本身具有可投資性。以滬深300爲例,作爲寬基指數它就具備很強的可投資性。一是其指數代表性強,是最核心的指數類型,反映不同市值規模股票的整體表現,市場關注度較高;二是寬基指數跟蹤產品規模較大,是投資者進入市場的重要工具;三是基於寬基指數的期貨期權產品較爲豐富,產品生態較好,有利於機構進行風險管理。

其次,產品規模要大。產品規模如果不大,一方面容易帶來較大波動性,另一方面無法承載大資金。

所以滬深300是成功的,雖然只有300只股票,但覆蓋了A股一大半市值。據統計, 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末,滬深300指數跟蹤資產規模是2300多億。而以中證指數公司管理指數爲標的的所有指數基金和ETF總計規模1萬億左右,滬深300產品規模佔比近1/4。

引領資本服務國家戰略

21世紀:目前很多機構站在自己的視野和角度,對企業發佈了ESG評價分數,中證指數公司近期也發佈了ESG評價方法,相較於國內的ESG評價生態,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陸素源: 碳達峯目標和碳中和願景是我國當前的重要戰略決策,在十四五規劃和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都有相關的工作部署。從資本市場角度出發,ESG是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峯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的重要舉措之一。

目前,國內ESG領域還處於發展初期,不少機構發佈了各自的ESG評價體系,爲ESG理念在國內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機構背景和認知不同,對同一家公司的評價結果往往差異很大,市場上亟需比較客觀、全面的ESG評價體系和標準,爲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提供客觀的參照。而且,絕大部分機構缺乏ESG實踐的抓手,相關產品的數量和規模都很小,沒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更爲重要的是,目前國際機構在國內ESG領域佔有重要的話語權,但國際機構對中國公司的理解不深,ESG評價結果系統性偏低,與我國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因此,我國市場需要反映國內實際的中國ESG評價標準。

作爲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中證指數公司始終肩負着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重任。我們致力於建設具有國內權威、國際有影響力的ESG評價標準,服務國家碳中和願景的戰略目標,發揮資本市場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打造中國ESG標準,推動中國ESG最佳實踐。中證指數公司在ESG領域積極佈局,併發布了中證ESG評價方法,希望發揮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打造中國ESG評價標準,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目前,大多數國際機構由於沒有考慮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對中國公司的ESG評分呈現系統性偏低的現象,絕大部分都集中在B和CCC等較低級別,這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因此,構建適合中國實際的ESG評價方法,打造中國ESG標準是非常重要且較爲迫切的事情。

二是對上市公司進行ESG評價,推動上市公司落實國家碳達峯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的戰略要求。中證ESG評價爲上市公司提供對標基準,促進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幫助企業識別ESG潛在風險,減少碳排放,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同時,中證ESG評價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企業長期經營的風險與收益來源,發揮投資者對企業的外部監督作用。

三是搭建從ESG理念到投資的橋樑,推動國內ESG投資發展,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中證指數公司發佈ESG指數體系,通過指數優勝劣汰機制,促進和鼓勵上市公司重視ESG理念和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同時,ESG指數爲投資者踐行ESG提供投資標的,ESG評價數據爲機構投資者管理組合ESG風險提供服務,最終通過資本的力量提高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視,促進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證指數公司將積極推動國內ESG行業發展,爲中國ESG標準建立以及國際影響力提升做出持續不懈的努力。

21世紀:在後續的指數建設上,中證指數公司有什麼規劃?

陸素源:指數公司成立15年來,儘管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距離指數化投資的未來發展要求,距離提高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展望未來,中證指數公司將繼續爲壯大國內指數化投資,推動指數行業健康發展,爲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實體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在指數佈局方面,我們將圍繞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供反映新興產業、優勢區域、多層次市場、互聯互通等方面系列指數,爲市場提供更加豐富的指數工具。

在綠色金融方面,我們將倡導和引領以ESG爲代表的可持續投資理念和實踐,爲市場提供ESG評價方法、數據和服務,貫徹落實國家碳中和願景和資本市場綠色發展戰略。

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將持續完善債券市場基礎工具設施,豐富債券指數體系,提供更優質的債券估值與風險控制服務。

在推動A股指數國際化方面,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中證核心指數的國際影響力。

在推動指數行業方面,中證指數公司將進一步提升指數行業科技服務水平,探索構建數字化智能服務平臺,爲廣大客戶提供更加豐富且高效的指數服務。

目前,公司正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努力朝着“以指數業務爲核心,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戰略目標而前進。

21世紀:您提到要把中證指數公司未來打造成一家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含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陸素源:從中證指數公司現有業務來看,主要有指數、估值、評級、數據等幾大業務模塊,其基本邏輯都是數據。所以從業務模式來看,我們對科技、對技術很依賴。

從服務手段來看,目前公司向機構提供的服務大部分是數據服務,這項內容通過技術手段,能更高效、快捷地實現。

從產品鏈來看,中證指數公司的業務主要以指數爲核心提供多元化數據服務。多元化體現在數據裏可能隱含了風險控制、量化投資、ESG評價等各類參數。可見,整個服務鏈延長了,需要通過技術來滿足適用於投資端、風險端等整個投資鏈上的需求。

另外,市場上有大量私募基金、量化投資機構需要個性化數據,這些機構也是我們的重要客戶之一,他們的需求同樣要藉助技術手段實現。

中證指數公司2019年底成立了數字化辦公室,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地構建兩個技術系統,更多的是對業務模式的創新、升級和改變。接下來公司會逐漸推出一系列業務,尤其是數據服務方面。

沒有現代技術,不可能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數據服務。所以我們要用數字化的方式來改變業務形態,更好地服務資本市場。當然,業務的本質不會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