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滕軍放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醫學》(IF=36.13)以“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障礙”爲題在線發表帕金森病領域重大研究成果,這是鄭州大學首次在《自然·醫學》發表獨立研究成果。本研究發現特發性帕金森病(IPD)患者腦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動物模型研究進一步闡明瞭其中的病理機制。

此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影像學技術評估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並且證實基於此方法評估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對於帕金森病早期鑑別診斷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誘導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障礙的分子機制,爲腦膜淋巴管功能障礙參與神經變性病的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滕軍放、神經內科醫師王雪晶以及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馬明明爲本文通訊作者,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丁雪冰爲本文第一作者。

最新研究顯示腦膜淋巴管系統功能障礙與衰老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研究發現損害腦膜淋巴管功能可以加速腦實質Aβ異常沉積。爲揭示腦膜淋巴管功能障礙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係,滕軍放團隊近3年來嘗試尋找評估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動態、無創性技術方法。

滕軍放團隊首次利用black-blood 3D DCE-MRI等技術定量評估了健康人羣、特發性帕金森病 、多系統萎縮、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和皮質基底節變性患者的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共計招募1065位志願者。結果發現特發性帕金森病患者上矢狀竇、乙狀竇的腦膜淋巴管引流速率減慢,且與特發性帕金森病病程相關;而多系統萎縮、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與健康人羣對比無統計學差異。進一步雙側頸深淋巴結的研究結果同樣證實了特發性帕金森病患者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下降。

滕軍放團隊進一步利用ROC曲線評價不同部位腦膜淋巴管以及頸深淋巴結在早期鑑別診斷特發性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疊加綜合徵患者中的有效性,發現雙側頸深淋巴結的平均TTP值具有極高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爲特發性帕金森病的早期鑑別診斷提供了新方法。

此外,動物模型研究表明:腦膜淋巴管內皮屏障功能障礙與病理性α-syn沉積於巨噬細胞引起的腦膜炎症反應相關,最終導致腦膜淋巴管引流受損。病理性α-syn聚集與腦膜淋巴管功能障礙互爲因果,形成惡性循環,推進了帕金森病病理進程。此項研究結果提示改善腦膜淋巴管引流可能是延緩或阻斷特發性帕金森病病程進展以及治療的新靶標。

統籌:劉暘

責編:張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