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因爲我們經常活的不認真。

人生在世,就像是在一條暗河裏漂泊,隨時可能撞上礁石。

儀式感是我們在暗河上搭建的一座座燈塔,

靠着這些燈塔,我們才能看清生活。

儀式感成長與看的見的生活表象裏,紮根於看不見的生活態度中,

它按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事務,

不時地給我們潦草的生活一個巴掌,

讓我們不偏執、不抱怨、不畏懼、不搖擺......

讓我們相信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

——《儀式感:給潦草的生活一個巴掌》

儀式感,是對生活的自我嘉獎

從心裏學的角度來看,通過儀式產生儀式感的根本目的其實是一種自我暗示,

暗示我們必須真誠、誠懇、專注、充滿希望地對待某事,

使我們的決心與願望不被日常生活的瑣碎而消磨。

大多數人,都在抱怨生活的無趣,

卻沒有想到如何改變。

羨慕別人富有儀式感的生活的同時,

喫着三分鐘就能熟的泡麪,或者半個小時就能送到的快餐。

而不願意花2個小時做一頓喜歡的午餐。

在電影《蒂芙尼的早餐》裏,穿着喜歡的黑色禮服,打扮優雅的赫本,

在蒂芙尼的窗口,享受地將早餐喫完,

她享受每一天,每個清晨,每個瞬間。

儀式感,對於自己而言,是生活的另外一種獎賞方式。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愛情中,更不能缺乏儀式感,

儀式感不僅是愛情的保鮮劑,更是愛情長久的祕訣。

那到底什麼纔是愛情的儀式感呢?

愛情儀式感:就是你在這場感情中投入的心思、精神和積極的情感。

很多人都在感慨當代的感情猶如快餐式,說變就變。

這是因爲我們爲愛情付出的越來越少,愛情的本錢也就越來越低。

比如一個男生看上了一個女生,在網上聊了很久,直接就問對方是否願意做自己的女朋友。

女生拒絕後,男生立刻轉移目標,甚至感慨現在女生要求真高。

但是男生並沒有意識到,應該精心準備一場約會,然後誠心告白。

並非要求一場約會有多大排場,

而是你投入精力和時間爲這個過程賦予一層含義。

還有一些情侶,在戀愛關係確定的時候,

省略表白的環節,女生或男生自然而然地默認了關係。

等到一方感情淡了,也是自然而然“被分手”,

甚至等不到那句“我們分手吧”,

原本這段感情的開頭就沒有“我們在一起吧”,

你又以什麼樣的身份要求對方給你一個解釋呢?

儀式感在感情中必不可少

儀式感並非要花很多錢,而是一些關注和花心思就好。

有一對情侶,男生在準備見女方前幾個月的時候,就找了一塊空地種了小雛菊,

幾個月後捧着自己每日精心照顧的小雛菊,送給女生。

這束花,在花店可能僅僅幾十元,

但是男生願意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願意爲這次見面,爲她準備小驚喜。

這比幾十元花店買的花更會讓人感動、開心。

金錢和物質只是表現形式,真心和在意才更難能可貴。

劉嘉玲在《女人有話說》節目中,就曾表達自己是一個很注重儀式感的人:

“情人節可以沒有禮物,沒有珠寶,但是一定不能沒有鮮花”

“相對於手機短信的祝福,手寫卡片更有溫度”

丈夫梁朝偉過去給她寫的道歉卡片,到現在她也會經常拿出來翻看。

雖然他們一直沒有生小孩,但是他們十年如一日的相愛。

不光是來自彼此理解和尊重,

還有滲透到生活點點滴滴的富有儀式感的小事。

很多人說:

“都老夫老妻了,過什麼節日,送什麼禮物,孩子都大了,整那些形式主義幹嘛?”

很多人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爲儀式感虛,形式主義。

儀式感並非你單方面的索取,或者是對方忽略不在意。

而是再忙碌的日子裏,

也可以再特別的一天對特別的人,用心表達情感,

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溫暖,

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

《北京遇上西雅圖》裏面有一句臺詞:

“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做遊艇喫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爲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喫的豆漿油條”

爲心靈而治,爲生命而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