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聞博】

主導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多年的支付寶、微信又迎來新的“攪局者”。

近日,第三方支付機構國付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付寶”)股東信息發生變更,美銀寶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美國支付巨頭PayPal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在現有70%股權的基礎上再增加30%股權,從而成爲國付寶的全資股東。這意味着PayPal成爲第一家獲准在中國市場提供在線支付服務的外資公司。

PayPal是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業務範圍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5億活躍支付賬戶,支持全球100多種貨幣交易。中國市場龐大,如今其以“曲線救國”的路線進入,可謂謀略已久。

此次交易完成後的股本結構(來源:天眼查)

不過,這一動作也並不令外界意外。

2018年3月,央行發佈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8〕第7號》,明確了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准入規則和監管要求,放開了外資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市場準入。該公告與央行在2010年發佈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共同構成了內資、外資支付機構的監管框架,支付機構應在公司治理、日常運營、風險管理、資金處理、備付金繳存等方面符合人民銀行的監管要求。

在這一監管框架之下,作爲世界範圍內出中國之外的最大第三方支付企業的PayPal向中國擴張也是遲早的事情。

PayPal與支付寶的對比

想要在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分杯羹,繞不開支付寶、微信兩家。筆者在這裏主要將PayPal與支付寶進行對比。

我們先來看總體,論交易規模,中國的支付企業,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已經遠高於PayPal。以2020年Q2爲例,支付寶的交易規模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而同期PayPal的交易規模僅有2217億美元,兩者顯然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只能以每年個位數的速度增長,而且國內主要的市場份額已經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家基本瓜分完畢,增長的空間有限。

但在世界範圍內第三方交易的市場卻在高速成長。2019年,PayPal的總交易規模達到了7120億美元,同比增長23%。近年來,PayPal的交易規模也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平均增速。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paypal的交易規模就已經超過了2460億美元,同比增長38% 。

而PayPal即使是中國以外第三方支付的頭號玩家,其用戶規模不到4億,而支付寶一家就已接近8億,可以看出PayPal未來還有很大的用戶增長潛力。

PayPal交易規模的增長(數據來自Statista 2021)

最後看營收,PayPal在去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54.6億美元,而螞蟻集團雖然沒有公佈第三季度的數字,不過從前三季度的總數和支付業務的佔比中,可以大致推算其每季度營收大約在25億美元。可以看出在產生利潤的能力上,PayPal的“效率”顯然要高過支付寶不少。

相較於中國支付企業,PayPal的優劣勢

PayPal對比支付寶,其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功能的專注,對於中國用戶來講也可以叫做單一。

要理解這點,最容易的就是掏出手機,打開支付寶,那滿屏的理財、投資、紅包、花唄、活動和各種消費場景的入口直接佔滿整個屏幕。 好壞姑且不論,對比一下PayPal簡潔的用戶界面,顯然後者主要針對支付這一功能,沒有支付寶所附帶的各種衍生服務。

Paypal操作界面(圖/Pinterest)

另外PayPal還有一大中國支付商所不具備的功能優勢,即海外收付能力。使用了PayPal,就能實現全球大多數國家和貨幣之間的快速轉賬。這對於中國高速發展的海淘市場和境外消費領域來說有相當高的契合度。

當然,PayPal的高營收效率和專注於支付服務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其盈利的效率就是來自於高昂的手續費。PayPal雖然不對支付用戶收取費用,但是會對商家收取3-5%不等的服務費。

Paypal非常保護支付方利益,但是對賣家比較苛刻。如果付款人已經付款,之後只要提出申訴,PayPal就會立即不論緣由凍結那筆資金,並即時退回;賣家如果要申訴,則過程繁瑣、週期漫長。

這種保護往往被詐騙分子利用。所以在eBay以外做交易,是非常沒有保障的,而經常做外貿的中國商家一般只用它來做500美元以下的小金額交易。對於PayPal的這個特點,國內各種做外貿生意而不得不使用它的賣家幾乎是一邊倒的罵聲一片。

因此,如何在已經習慣支付寶和微信的中國市場上讓商家接受這麼一家公司,必然會存在很大的困難。除非PayPal願意通過本土化改變原有的盈利模式,降低服務費用,重新平衡用戶和商家之間的關係,否則本地推廣會有相當難度。

資料圖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反壟斷與行業監管

以目前中國支付市場的飽和程度與發展程度來看,如果不能引入能顛覆現狀並把目前的發展態勢向上推進一步的新勢力,如果只是爲了引入而引入,那恐怕對國內市場建設、對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

眼下民衆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行業壟斷、不當競爭與侵害消費者合法利益。

在國內,圍繞第三方支付引發的不正當競爭在最近就有發生。今年七月,美團曾一度將支付寶的支付通道關閉,作爲與阿里系對手“餓了麼”叫板的籌碼。事實上,包括美團創始人王興都出來回應:“淘寶爲什麼不支持微信支付?”

這個問題點出了目前行業發展的尷尬之處。本質上,這是商家借用單方面的商業手段逼迫消費者進行二選一式的選擇。這不禁又讓人想起若干年前那場3Q大戰,想起當年那句成爲年度流行語的 “我們剛剛作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還有最後工信部下場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平息亂戰的結局。

確實,我們生活中已經逐漸離不開支付寶和微信這兩種支付渠道,但有趣的是它們又是處於水火不容的互斥關係,並且實質上這兩家已經壟斷了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作爲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否因其業務的覆蓋面之廣和使用頻率之高而兼具社會公共屬性,需要肩負一定的保護公益的社會責任?

目前各大電商平臺爲了避免捲入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大陣營的選邊站,以及眼羨第三方支付這塊大蛋糕,也都發展起了自己的支付通道和金融衍生產品,比如京東和滴滴等。

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來說,既然支付已經成爲中國大多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這種服務完全可以看作一種社會基礎設施,或者說社會基礎服務,政府完全有必要將這種服務納入監管之中,就像一直以來把銀行的存貸款業務納入監管一樣。既然是公共基礎服務,對使用服務的百姓的保障就應該由國家來背書,同時打擊一些不公平競爭的行爲,使得這種服務可以對所有人公開公平地開放,避免低效率的惡性競爭和無效能的“重複發明輪子”。

可喜的是,對於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種種亂象,中國反壟斷主管機關正考慮是否對支付寶及微信支付進行調查,判斷支付寶和微信正在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壓制競爭。坦白說來,我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尚未能跟上第三方支付野蠻擴張的發展步伐。

此外,電子支付系統也有自身的技術風險,如一旦遭受黑客侵襲,用戶的信息、賬戶就會遭盜用。許多網絡用戶直接將第三方支付賬號與銀行卡綁定,這也增加了個人財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同時,第三方支付也可能淪爲資金非法轉移資產和變相套現的工具。因此,加強第三方支付的金融風險防範實屬必要,央行應加強對跨境支付業務的合規性審查,防止第三方支付成爲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者非法洗錢的工具。

目前對第三方機構支付安全的保障主要集中在數字認證領域:

對於支付機構採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及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日累計限額沒有限制;

對於支付機構採用不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及以上有效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不應超過5000元;

對於採用不足兩類有效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賬戶日累計金額不應超過1000元,且支付機構應承諾無條件全額承擔此類交易的風險損失賠付責任。

通過數字認證可以對交易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於第三方支付業務合規、消費者人身權和財產權保障,我國尚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

眼下,對這些支付巨頭的監管依然是作爲非金融機構來執行的,因此政府給予其業務發展的自由度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既然行業發展已經到了比較發達的程度,是時候適當收緊規則,推使行業巨頭走出舒適區,同時給予新生力量入場的機會,共同推動行業進步。

類似的案例並不是沒有。最早之前的360對於殺毒軟件行業的衝擊,後來拼多多對於電商市場的顛覆,以及頭條抖音對於當時流媒體行業的變革等等,大家都能體會到其中改變帶來的變化。

過去PayPal也是作爲EBay的附屬支付功能而開發的,可以算是支付寶的先驅。但是2015年,PayPal實現了與Ebay的分拆而獨立上市,目前運作良好,其市值已經接近了3000億美元。其中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隱私保護

2017年底,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用戶同意《芝麻服務協議》,賬單查詢服務被僞裝成套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把戲,該事件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敲響了個人隱私保護的警鐘。

但是隨着第三方支付企業將自己的商業版圖向金融產品領域不斷擴張,個人信息安全就更岌岌可危了。許多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自己的服務從支付服務向金融貸款服務發展,根據其掌握的用戶個人信息向其推送金融貸款服務,支付頁面經常被各種透支借貸廣告和誘導性優惠活動霸佔。

第三方支付機構能否直接從事金融借貸服務本來就值得商榷,更何況將其在第三方支付服務中獲取的用戶金融信息直接用於推廣自身的金融服務,算是侵犯了用戶的個人信息權。

作爲監管機構,應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其支付服務獨立於金融服務,並對從事金融服務的業務按照銀行業標準實施同等的監管,防範第三方支付機構造成社會的信用風險。

相比之下,PayPal由於受到外國政府的嚴格監管,並沒有將其業務向金融服務業拓展,而是側重於提高支付服務的質量水平。

第三方支付機構濫用網絡服務協議,獲取消費者的“盲目同意”,將其個人金融數據用於開拓其金融服務,不符合採集個人信息的比例原則。

爲此,1月14日,以支付寶、微信爲首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全部撤銷,萬億規模的客戶備付金統一交存至人民銀行,並撤銷在商業銀行開立的相關賬戶。

換而言之,以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再也無法沉澱資金,並享受躺着掙利息的待遇了。

數字人民幣的顛覆可能

另一個對未來支付行業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新事物,就是近兩年新聞中時常被提及,但是大家卻又對之瞭解不多的數字人民幣。

2020年10月8日晚,深圳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博發佈消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這意味着數字人民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重要一步。

與大衆普遍的理解不同,數字人民幣並不是如比特幣那般的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而是一種由人民銀行代表國家背書發行的數字化信用貨幣。其支付效力等同於國家法定貨幣。數字化意味着人民幣交易開始了去紙幣化的過程,不但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貨幣僞造和紙幣使用損耗問題,也同時大大簡化了目前無紙化交易的流程。對比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手段,數字化人民幣具有一系列優勢:

與支付平臺不同,數字化人民幣的信用由國家直接背書,其權威性是任何第三方商業公司所不能比擬的。不需要依託於任何商業發行機構。有利於保障國家的金融系統的安全和穩定。這意味着交易數據不再掌握在商業公司手中,用戶不再需要擔心個人數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用於各種商業目的,從而大大保護了用戶的數據安全。類似於大數據殺熟之類的行爲,今後將難以存在。

數字人民幣的交易方式和第三方支付高度相似,只要經過類似掃二維碼的過程便能實現對交易的確認,同時也能支持當面支付和遠程轉賬等各種常見支付場景。而關鍵之處在於,數字人民幣是不需要聯網的,這無疑增加了其使用的便捷程度。

數字人民幣的交易過程是全程可追溯的,這不但能夠極大提高非法資金流動,比如洗錢、轉移資產或者電信欺詐等犯罪的成本,還能使得各種財務統計的自動化水平大爲提高。

數字貨幣支付可以與目前的一系列新技術結合,比如與上面提到的數字證書、時間戳、智能合同等結合,給資金交易自動附上各種財務屬性,既能限制一些資金的使用範圍,比如科研經費賬戶中的資金只能在有限的領域交易才能被確認,如果花在聚餐或者娛樂消費等領域便不能確認交易。

而各種交易也能在每個會計年度自動彙總,按照既定的會計準則自動歸入不同的會計科目。這無疑會使得會計工作需要的工作量大大減輕。而對於審計來說,則只需要審覈每個公司或者法人單位的會計規則是否設置得合理,往下的每筆資金往來級別的的核對審覈工作完全可以省去,因爲交易數據的生成完全是經過加密難以僞造的。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審計需要的週期和成本,使得各種財務造假和欺詐無處遁形。

數字人民幣紅包截圖(圖/中新網)

以上這些數字人民幣所具有的優勢完全有潛力顛覆目前的第三方交易生態,而未來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功能也不見得完全由少數幾家銀行所壟斷,完全有可能以國家認證監管的方式發放牌照給合格的商業機構——其中也很可能包括如PayPal這類的在華外資企業。而此時PayPal所具有的功能定位單一而清晰、對支付方的保護以及社會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關注,完全可能改變現有的用戶習慣,讓過去一些劣勢轉化成爲優勢。

要進步就意味着要改變,想要完美就要經常改變(To improve is to change.To be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擁抱變化可以算是中國互聯網界一句響噹噹的格言了。如今互聯網草莽階段已經接近尾聲,我們其實比過去更需要改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