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晨光

編輯 | 彭潔雲

恒生指數距離30000點大關僅咫尺之遙。

進入2021年,港股迎來大爆發,背後是正在成爲基石力量的南下資金。

1月21日上午收盤,南下資金淨流入超過100億港元,這意味着南下資金買入淨額已連續14日超過100億港元。

1月20日恒指漲1.08%報29642.47點,刷新21個月以來新高。

1月19日,港股成交額超過3000億港元,創2015年以來高位。

除了洶湧的南下資金,在快手、嗶哩嗶哩、滴滴等明星獨角獸都將扎堆港股的IPO盛景下,內地赴港“打新”也日趨火熱,多賬戶打新、借款打新等與A股不同的玩法讓投資者大呼過癮。

南下資金爲何持續加速流入?偏愛什麼類型個股?港股“打新”熱潮會否繼續發酵?

有分析認爲,南下資金毫無疑問已經躋身港股主流參與者之列,與國際資金和香港本土資金並駕齊驅。這股力量又將如何影響港股市場生態和定價權?

港股重要“壓艙石”

南下資金近日呈現加速流入態勢。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進入2021年以來,南下資金已連續14個交易日淨買入額超百億港元,且連續第三個交易日淨買入額超200億港元。

東方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歷史上南向資金淨買入超百億港元的僅有21次,其中2021年就佔據了14次。南下資金1月19日淨買入港股265.93億港元,再次刷新單日淨買入記錄。

南下資金放量,隨之而來的是港股ETF也出現集體放量大漲。

1月19日,港股通50ETF、上證港股通ETF、香港證券ETF、港股100ETF、恒生指數ETF、恒生國企ETF等港股ETF都曾一度漲停。不過1月20日漲勢趨緩,甚至有些出現較大回調。

在多種因素推動下,1月19日港股全天成交額超過3000億港元,創造了自2015年以來的新高。

博大金融控股非執行主席溫天納認爲,南下資金暴漲的有幾大原因。第一是全球整體的量化寬鬆政策;第二是疫苗不斷釋放利好消息,導致市場對於未來的發展有比較好的預期;第三是內地一些宏觀數據非常理想,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疊加中美關係可能緩和的趨勢。

老虎證券一位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資金抱團優質資產的訴求不斷放大,加上核心資產本身稀缺、人民幣升值、經濟彎道超車、港交所改革等多重原因,國內權益類資產配置吸引力增強,部分資金被分流到港股。

中金公司研究顯示,從2014年滬港通開通至今,內地資金持續南下。2020年內地資金南下速度明顯提速,全年資金南下達到超6000億元,年初至今公募基金髮行繼續保持較快速度,募集資金已超2000億元,大部分都能投資港股(港股比例0-50%)。

“因爲現在有港股通的便利,而且這些公募基金認爲港股的估值普遍偏低,港股通又可以買港股中優質的股票,所以他們把這個配成底層資產,長期持有。”一位華南公募基金資深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他認爲短期買港股意義不大,因爲手續費很高,所以共募基金一般是長期持有,把它作爲底層來配置。

由此,港股內資的權重逐步提高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國盛證券研究團隊指出,外資流出港股讓南下資金成爲港股重要的壓艙石。2020 年全年外資淨流出港股規模近 1.9 萬億港元。剔除花旗、渣打等賬下託管的港股規模巨幅縮減等因素,2020年全年外資流出規模接近6000億港元。

數據顯示,1月18日港股通單日成交總額達到了760.7億港元,這也佔據了當天港股市場總成交金額將近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內地資金通過香港本地券商賬戶直接進行交易的額度,成交金額內資佔比會更高。

國盛證券認爲,2020年來自中國內地的資金佔港股市場總成交至金額的比重已提升至15%左右,佔港股外地資金比重的 1/3 以上。“從交易者結構角度看,南下資金毫無疑問已經躋身港股主流參與者之列,與國際資金和香港本土資金並駕齊驅。”

中金公司預計,在港股估值保持吸引力的前提下,南下資金近年年均流入潛力可能維持在5000-6000億元的高位。中長期來看,內地機構投資者在A股和港股之間的持倉比例可能會與兩邊的流通市值比例大致相匹配。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港股投行人士則認爲,從資金流向數據來看,在進入2021年之前,港股此前淨流入很少有超過100億港元的時候,此番突然增加,也要警惕未來可能出現回調。

這些“價值窪地”最受青睞

南下資金偏愛什麼類型個股?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告訴界面新聞,截至1月19日晚,港股通年初至今淨流入約1852億港元,而騰訊控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芯國際等六家企業已佔去近70%,剩餘南下資金主要以新經濟股偏多。

東方CHOICE數據顯示,以1月20日的交易情況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前十大交易股票中,騰訊、小米、中芯國際等新經濟公司現身。

溫天納認爲,南下資金還是會選擇一些龍頭類、科技類的股票,包括內地投資人比較熟悉的股票,尤其是以內地爲背景的相關股票。

老虎證券上述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南下資金主要流入新經濟、金融等行業。長期建議關注行業龍頭,不要貪便宜,避免老千股。“更看好改革預期下新經濟企業,很多都是美元基金在配置,後續內資佔比也會逐漸提高。”

新經濟類股票逐漸成爲港股的“新鮮血液”。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做出25年來最大上市制度改革,一是允許擁有不同投票權的公司上市,二是允許尚未盈利(甚至尚未產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主板上市,隨後衆多新經濟公司逐步登陸港交所,阿里巴巴等科技龍頭股也在香港二次上市。

在外界看來,港股一直是投資的價值窪地。華盛證券一位資深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恒生指數PE(TTM)爲15.47倍,恒生國企指數PE(TTM)爲10.73倍,顯著低於全球其他指數的估值水平。

在股息率方面,恒生指數股息率爲2.44%,恒生國企指數股息率爲2.89%,同樣處於較高水平,“在2020年10月AH溢價指數一度超過150,意味着相同的公司,A股會比港股貴超過50%。”他坦言。

在溫天納看來, A股跟港股之間是有市場價格上的區別,所以有一些估值相對較低的股份,也具備一定的“炒作”空間,形成了資金“倒掛”。這意味着,一些同類型的股份,會從A股高價位流出, “一些港股上稀缺的股份,也非常值得關注。”

“金融地產權重過大,超過50%,這部分估值本身就偏低,導致港股估值長期處在窪地,” 老虎證券分析師坦言,新經濟企業並不在窪地,尤其是二次上市企業,因爲港股普通股和美股ADS可以互換,兩地的估值體系,價格都是一致的,對標的是美國納斯達克。

上述華盛證券分析師認爲,在內地資金有望成爲2021年港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來源的背景下,A+H公司中H股相較A股有明顯折價、且自身基本面有望向好的行業有望實現盈利和估值雙升。“其中近期基本面改善得到印證的以銀行、保險爲代表的金融板塊,及其他順週期股的估值修復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港股相較A股有差異化的特色標的仍然有望吸引南下的投資者,其中能夠維持較高增速的科技股在業績消化估值方面仍然佔優,”他認爲,互聯網、消費電子等板塊,由相關板塊龍頭公司組成的恒生科技指數仍有望維持強勢。

事實上,科技公司當前在新經濟股中佔有重要位置。2020年7月首發的恒生科技指數長勢迅猛,公開資料顯示,恒生科技指數的選股範疇主要涵蓋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網絡、金融科技、雲端、電子商貿及數碼業務,包括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美團點評等互聯網巨頭企業。

東方CHOICE數據顯示,恒生科技指數自推出以來持續走高,從8月1日以來,截止到1月20日收盤,漲幅38.16%,1月20日,漲了5.44個百分點。

顏招駿坦言,未來港股科技公司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今年一線科技股受到強監管,一線巨頭升幅應比去年差一些,二線公司股價或將抬頭。”

港股“打新”熱度抬升

除了今年以來猛烈的南下資金,體現港股市場關注度逐步走高的一個重要維度即是港股打新,該市場自2019以來日漸火熱。

艾德證券期貨一位資深研究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2019年可以說是港股打新市場走向火爆的開端,但彼時打新人數相對較低,大概只有2、3萬人,2020年衝到30-40萬人,增長幅度巨大。

老虎證券分析師認爲,投資者喜歡確定性更高的理財方式。港股申購門檻低,只要賬戶有可用的現金(不需要像A股一樣必須有持倉)就可以參與申購,同時中籤率對散戶更友好,整體下來賺錢效應較明顯。

“主要是因爲衆多新經濟公司上市,而且港股打新中籤率比A股高很多,賺錢效應強。”顏招駿也表示。

溫天納指出,可能是因爲股指處於高位,投資者對入市有不統一觀點,故此退而投入新股市場,而且新股表現靚麗,形成正面循環,吸引更多資金及投資者流入。

不過2019年的港股破發率也較高,有將近一半股票沒有在當天穩定在發行價,這說明港股打新還是存在一定風險。

“打新要看估值,看保薦人、看行業,需要結合多種因素,熱點容易引起資金追捧,造成定價估值過高。”上述艾德證券期貨資深人士表示。

2020年以來,港股上市公司的首日破發率有所下滑,東方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的上市公司共有62家首日破發,首日破發率爲37.34%。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內地的身份證在香港不容易識別,內地打新人士可以通過多個賬戶打新,這與A股多賬戶只能算是一個打新主體的制度有所區別。

李峯(化名)從2020年開始參與港股打新,由於在互聯網券商工作,其更加深諳打新之道,已陸續打到了包括泡泡瑪特在內的多個新股,收益頗豐。

“港股和A股還有一個不同之處是,港股可以通過借款打新,這樣可以增加打新幾率,融資資金只用5天左右,費用並不算高。”李峯說。

在李峯看來,港股打新賺錢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爲這塊“價值窪地”還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一旦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加上機構投資者逐步湧入這個市場,散戶打新賺錢的難度就會逐步增加,“以後這個市場賺錢越來越不容易。”他無奈表示。

隨着港股市場逐步爲內地投資者所熟知,具體投資有哪些正規渠道可以佈局?

一位華盛證券高級研究員告訴界面新聞,首先是間接投資,即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配置港股的公、私募基金、ETF等金融產品來間接投資港股,這種方式相對於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風險相對較小,缺點是不能直接購買自己心儀的公司。

直接投資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滬深港通的方式直接購買香港市場上已經進入互聯互通的公司,可以直接投資大部分香港優質公司,有少部分公司不能購買,同時有50萬資金門檻且不能參與港股打新。

“直接投資第二種就是通過港股券商直接參與投資,近年港股互聯網券商發展快速,用戶體驗好,開戶也更便捷、靈活,還能直接參與港股打新。”該人士坦言,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風險偏好和資金情況來選擇投資途徑。

儘管港股的交易頻率逐漸增加,但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怎樣才能儘可能在港股市場投資中規避風險?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由於港股與A股在投資者結構、流動性和市場制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內地資金在南下是也需要注意和防範以下一些問題,如規避成交不活躍的小市值公司以防範流動性衝擊。

相比A股市場,港股的再融資制度更爲靈活,一定比例新股配售和供股都無需股東大會授權,而老股配售(減持)對一般股東而言也沒有明顯約束,但應該防範再融資制度帶來的潛在供給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靈活的融資融券制度及做空機制可能也會引發股價大幅波動,對海外環境較爲敏感,“港股投資者結構仍以海外資金主導,海外資金流向、外圍政治和政策不確定性等對港股影響也較大。”中金公司分析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