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劉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作者: 潘中婷(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李明武(北京大學國際醫院)

春節將至,在歡度假期的同時,如何保護眼睛和健康度過春節呢?

1.謹防煙花爆竹傷眼

“爆竹聲中辭舊歲,焰火花裏賀新年”,每到春節,人們常常會用燃放煙花爆竹來迎接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煙花爆竹給人們帶來了熱鬧的過節氣氛,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健康隱患——眼睛或其他部位的傷害。

煙花爆竹可能帶來的眼部損傷包括:眼瞼皮膚裂傷、熱燒傷、角膜異物、角膜裂傷、眼球前房積血、外傷性青光眼、外傷性白內障、視網膜脫離、視神經損傷、眼內容脫出、眼眶骨折等。

非常輕的損傷可能不留痕跡,但大多數可能留下疤痕,影響外觀或永久性導致視物不清,更有甚者可能失明或喪失眼球,留下終生遺憾。因此,安全燃放煙花爆竹非常重要。

溫馨提示:

· 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質量合格的煙花爆竹,避免購買爆破力太強的。

· 燃放時儘量佩戴防護鏡,避免在人羣密集的場所燃放,不要將煙花爆竹對着他人,點火後快速與煙花爆竹保持足夠的距離。

· 點火後煙花爆竹沒有馬上爆炸時,一定不要趴近了看或用手去探個究竟,以免突然爆炸引起傷害。

· 不要把煙花爆竹集中放在玻璃瓶或其他容器中點燃。

· 不要向下水道扔煙花爆竹,避免下水道內甲烷等引發強烈爆炸。

煙花爆竹引起眼部損傷時,可採取以下緊急處理措施:

· 輕度燒傷,少量異物入眼表面,眼珠沒有破裂,可迅速用大量清水沖洗。

· 如果眼瞼周圍皮膚裂傷,可用紗布、棉布壓迫止血。

· 如有“熱淚”流出,同時又看不清或看不見,往往提示眼球破裂,此時一定要避免擠壓眼睛或使勁閉眼,以免加重眼內組織的脫出。

· 如有金屬物質、木頭等異物部分扎入眼內,切勿強行拔出,以免加重對眼球結構的損害。

· 在醫生診治沒有完成前不要進食或喝水,爲可能需要的急診手術做好準備(特別是兒童)。

2.用眼時間過長——視疲勞

春節裏,許多人都通過微信傳遞問候和祝福,人們看手機、電視、電腦的時間可能比平常還多,由此很容易出現乾眼症、視疲勞或是青少年的近視度數增加。

視疲勞主要表現爲視物模糊、眼睛酸脹、眼乾、灼熱感、異物感、畏光等不適症狀,有時家長會注意到孩子出現異常眨眼及愛揉眼。

溫馨提示:

· 用眼持續 40 分鐘,應起身走動,向遠處眺望 5~10 分鐘,使眼睛充分放鬆。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兒童眼及視力保健技術規範》建議,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每次不宜超過 20 分鐘,每天不超過 1 小時。

· 減少孩子宅在家的時間,家長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曬太陽。

· 看手機或電腦時,學會主動眨眼。

· 不要在黑暗的環境中使用電子產品。

· 如果眼睛乾澀,可以用蒸氣燻眼或是溼熱毛巾敷雙眼。

· 如果出現視物不清,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3.中老年人高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春節期間,一方面情緒波動大,另一方面用眼疲勞,中老年人羣極易發作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時眼內壓力迅速升高,可能的症狀有眼脹、眼痛、眼紅、頭痛、噁心嘔吐、視物模糊、看東西有彩虹般的光暈等。

對那些表現爲頭痛、噁心嘔吐,甚至腹瀉等非眼部不適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看東西是否變得不清楚,當合並視物不清時,常常也提示可能出現青光眼發作。

溫馨提示:

· 避免勞累或情緒波動大。

· 避免在暗的環境中看電視、看手機等。

· 如果出現上述不適症狀,一定要迅速就醫。短暫的眼壓升高後,迅速就醫可以緩解,也可以保留眼睛原有的功能正常。一旦長時間眼壓高,會壓迫視神經,導致不可逆轉的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甚至失明。

4.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高發——眼底病

春節期間,飲食較平時豐盛,情緒較平時高漲,血壓、血糖往往波動比較大,容易誘發眼底出血或血管阻塞。

當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眼睛突發視物模糊、黑影遮擋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到眼科檢查眼底。特別是突然出現什麼都看不見時,可能發生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就像“急性心梗”或“急性腦梗”一樣,需要分秒必爭,進行診治。

溫馨提示: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不要暴飲暴食或過量飲酒,必須定時服藥,穩定血壓和血糖。

5.避免其他眼外傷

除了煙花爆竹造成的眼部損傷外,過年期間,眼科急診常常碰到這樣的病例:孩子領了壓歲錢後購買玩具槍,玩耍時無意射到別人或自己的眼睛,出現眼球鈍挫傷、前房出血等;成人聚餐飲酒過度,摔傷或和其他人起衝突,受了拳擊傷或是酒瓶砸傷眼睛,出現眼瞼裂傷、眼球破裂傷、視網膜震盪等。

溫馨提示:

· 避免購買射擊力量太強的玩具,告訴孩子玩具可能帶來的危險,教導孩子玩玩具時注意安全,避免向面部射擊。

· 成人要避免過量飲酒,注意言行舉止,避免與他人起言語及肢體上的衝突。

在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幸福時光,好好愛護我們的眼睛,過個開心健康的好年!

*本文內容爲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爲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衆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