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法(簡稱三伏灸),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調”“春夏養陽”等理論。以經絡腧穴理論爲基礎,通過對經絡腧穴進行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祛溼的作用。

爲什麼要做三伏灸?

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的健康是怎麼出問題了:身體虛(先天、後天)→ 體寒 → 溼氣 → 凝 → 瘀 → 堵 → 腫瘤(生病)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那麼堵是堵哪兒?是堵在經絡上。三伏天,不僅是外在氣候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自身陽氣最旺的時候,這時做艾灸,就是利用天之陽、地之陽(艾灸)、人之陽”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寒溼,打通瘀阻經絡,此時艾灸的好處就可想而知了!

冬病夏調,有什麼好?

因爲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裏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裏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

做三伏灸有什麼好處?

1、三伏灸是改善疾病根源的好時機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調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的效果。

2、溫腎壯陽,元氣充足

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根據臨牀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三伏採用灸法,會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神闕屬任脈,爲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3、強身健體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尿頻尿急、前列腺問題不光自己改善了,還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4、三伏灸,排寒溼效果好寒是萬病之根,溼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行灸,以艾火的純陽,結合三伏天時雙重陽氣,作用於人體腧穴,具有一灸頂三灸的效果。

三伏天三種最常用灸法

四大養生要穴: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1、針對宮寒——艾灸溫宮法

宮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痛經、經期紊亂、手腳冰涼……都是宮寒的表現,嚴重的將導致不孕、性冷淡、小肚子突出等。

艾灸4個關鍵穴位:關元穴、神闕穴(即肚臍)、氣海穴、命門穴,溫補腎陽,溫宮散寒。

2、針對空調病——艾灸溫陽法

膝蓋、肩膀等關節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調底下,寒氣直接入侵,關節更易老化,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運動量少的人,將導致肩頸痠痛等亞健康症狀加重。

艾灸2個關鍵穴位:風池穴、大椎穴,溫陽散寒,活絡經脈。

3、針對溼氣重——艾灸祛溼法

溼氣不除百病生。溼氣侵體,常伴有頭痛、身體痠懶、倦怠乏力等情況,如溼氣不除還將導致關節風溼、痠痛,水腫肥胖,面色暗沉……

艾灸5個關鍵穴位:關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解溪穴、豐隆穴。

三伏天艾灸要注意這幾件事

1、艾灸順序問題

總原則:先上後下,先背面後正面,先左邊再右邊,先頭身後四肢。有些個別穴位會有個別順序

2、艾灸頻率問題

平時身體沒有病痛的話,每隔3-5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3-5鐘左右。如果有傷風感冒等病痛,或身體寒症較重,可以隔天艾灸相應的穴位,時間可以長一點,8-15分鐘都可以。無病痛的情況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痘痘、鼻血等)。

3、艾灸時間問題

原則上一天任意時間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時間,對比是,上午>下午>晚上。晚上9點後最好不好艾灸。晚上適宜養陰。

4、氣血問題

艾灸是調動你自身的氣血消滅體內的敵人,多少會損耗自身氣血,所以要注意補氣血。但堅持艾灸,體內陽氣終將勝於邪氣。

三伏天的第一大忌

忌 生 冷

1,忌喫生冷,喝涼白開、溫熱水;

2,少吹空調;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度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

3,忌一切耗損陽氣的行爲。

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

伏前灸:7月06日—7月15日

初伏灸: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04日

末伏灸:8月05日—8月14日

伏後灸:8月15日—8月24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