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衆號vittimes

30秒快讀

1、沒有人再爭論微信和QQ的社交鄙視鏈了,出道十年,微信早已坐穩了社交媒體第一把交椅。

2、大多數人會忘記加的第一個好友,但微信溝通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卻讓一代人記憶猶新。

3、你發朋友圈的頻率越來越低了嗎?你覺得發朋友圈是一件沉重的事嗎?

毫無懸念,擁有12億用戶的微信已經是一款“國民APP”了。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逃離朋友圈”的論調就會重演一次,微信絕非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完美世界,如果將現實社會關係復刻到微信社交上,甚至會出現隱祕的權力規訓,給平等的網格世界套上了枷鎖。

與此同時,微信又創造了一批鮮活的生產力。

“微信到賬*元。”伴隨着清脆的女聲,“流動的攤點”進入數字支付時代,這是最常見的線下交易方式。克萊舍基提出的認知盈餘在微信上也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批內容創作者轉向公衆號,並且在特殊事件中釋放了超強的聲浪。閒賦在家的部分勞動力有了一種新身份——代購,打開聊天對話框就能實現交易,他們在微信生態中找到了商機。

如今,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他們不僅在展現自己的人設,還在釋放着某種情緒。微信也在不遺餘力地與整個時代共情,當熱門表情包“笑哭”不足以表達打工人的心情時,“裂開”是再合適不過的語言符號。

微信確實是一款被市場接納的“好產品”,同時它又樹立了越來越高的壁壘,“順”騰訊者,如拼多多,三年上市,“非”騰訊者,如抖音,始終被關在門外。

作家許知遠說:“微信10年,是一場最大規模的數字移民”。12億微信用戶,重塑了一個數字社會,在這個連接線上線下的半虛擬空間裏,它可以只是一個社交工具,也可以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們生活在微信,或者在別處。

10年了,你還記得嗎?

——以下爲微信10年調查真實用戶的答案

關於註冊

1、還記得註冊微信是什麼時間、什麼契機嗎?

用戶A:2010年,生完孩子後

用戶B:2011年,去美國旅行,那時候打電話貴

用戶C:2014年,因爲我喜歡的男生只玩微信,不然我可能要晚半年玩

2、你是怎麼給自己起微信名的?

用戶A:跟qq名一樣,qq名是遊戲英雄的名字

用戶B:喜歡的歌名

用戶C:小名

關於朋友圈

1、你第一次發的朋友圈是什麼?

用戶A:2012年6月,隔壁小區賣蔥油餅的老爺爺

用戶B:2013年兒童節,80後裝嫩的自拍

用戶C:2013年轉載的QQ空間內容

2、你朋友圈點贊數最多的一條有多少?是什麼內容?

用戶A:70多個,小時候照片

用戶B:應該是轉發自己的公衆號,75個贊

用戶C:曬結婚證,將近100個贊吧

3、這些年你發朋友圈的頻率會越來越低嗎?

用戶A:會。生活的被領導看到,會被認爲不務正業,被其他人看到也會傳到領導那裏

用戶B:差不多。有感而發,不過有時候會發了以後,卻覺得不妥,設爲對自己可見

用戶C:比以前低,但還是每天發,生怕別人覺得我的人設是腦殘追星族

關於功能

1、說說你最難忘的微信故事

用戶A:通過微信,認識了曾經的女朋友,在微信裏開始說第一句話,跟她在微信裏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分手

用戶B:野外露營的時候,大家用微信做對講機

用戶C:開設了自己的買房視頻號

2、你最喜歡的微信功能是?

用戶A:撤回

用戶B:發朋友圈,看優秀的文章

用戶C:和家裏老人視頻

用戶D:騰訊公益,每個月都會通過騰訊公益捐款

3、下一個十年,你最希望微信改進的地方是

用戶A:希望能批量處理羣信息

用戶B:希望電腦版微信能看朋友圈

用戶C:可以標記微商信息,不看朋友的微商信息,保留查看其他信息

用戶D:希望公衆號留言可以供用戶相互評論,朋友圈留言可以發圖片,增加語音閱讀文章功能

你的第一個微信好友是誰?

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個答案,大多數人的第一批微信好友來自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

微信上線是一次成功的熟人關係大遷徙,很多新的社交關係也從“加個微信”開始。微信里程碑上保留着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上線僅433天,微信用戶數量突破1億。

01

人設與“黑歷史”

圖源:Pixabay

2011年的秋天,華中科技大學啓明學院某個教室裏,張小龍拿着白色蘋果手機一邊晃動一邊發出清脆的來復槍聲,新功能“搖一搖”打破了熟人社交的閉環,微信徹底引爆了市場。

2012年4月,改版後的微信推出了朋友圈,這是微信社交化的重要一步。

朋友圈的狂歡時代,用戶可以毫不修飾地展現着生活的點滴。在朋友圈可以看到老朋友的新動態,可以在有趣圖文分享下點贊,甚至還能共同感受黃金週人山人海的旅遊景點……這是一個全新的線上環境。

不過,微信的野望絕對不是一個即時交流工具,當微信連接的範圍越來越廣時,社交的邊界也在不斷打破。如今,微信已經容納了多重複雜的社會關係,同事、家庭、買賣雙方以及陌生人。

人類學家鄧巴認爲,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微信10年用戶凌凌(化名)的通信錄超過3000人,達到穩定人數的20倍,除了工作交流外,她與最初的“微信朋友”幾乎中斷了溝通,“我們還是微信好友,但再也沒有交流”,社交爆炸正在困擾最早一批微信用戶。

很多年前,張小龍在知乎問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後來,他自己想通了這個問題,“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朋友圈亦是如此。

但對於少數清醒的人,會再多問一句,我要建立什麼樣的人設?正如張小龍多年前發微博前先會問自己,“你想表現什麼?”大多數情況,他會默默刪掉寫了一半的文字。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加一個陌生人、融入一個新環境後,翻看過往朋友圈成了習慣性操作,順着時間脈絡能清晰地扒開當事人的社交軌跡,碎片化地還原他的性格、對待社會新聞的態度、正在追的熱播劇。

凌凌第一次批量清理朋友圈是在入職第一份工作前,她用半小時刪除了青蔥校園裏的“黑歷史”。

02

“真”話與靜默

圖源:Pixabay

2012年至2021年,“黑(chong)妻狂魔”遊雲庭一直保留着去修飾化的朋友圈碎碎念,每天最少發佈一條朋友圈,不設置分組、不使用開放的時間權限、不修圖原片展示。

一家人一起包餃子、喫到一家好喫的西北面館、調侃老婆的玩笑話……朋友圈中,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變得稀有,“我的性格屬於比較話癆型,喜歡錶達自己,我就把朋友圈打造成自己的風格。”

同齡人羨慕遊雲庭有些“放飛自我”的語言表述,大部分70後的朋友圈難與複雜的工作切割。遊雲庭是獨立執業的律師,有自己的團隊,所以受公司制度、複雜的辦公室關係限制相對較少。

當發朋友圈不再是自由行爲,每發一條朋友圈需要心理演練一遍:需要屏蔽哪些人?會不會引發歧義?會不會轉發了假新聞?

有一次凌晨下班後,凌凌在朋友圈發了黑夜中城市樓宇的照片,媽媽的語音電話1分鐘內突然響起,“當微信人際關係完全復刻現實社會關係時,發一條朋友圈變成沉重的事情” 。

最痛苦的是,凌凌要將1000人的通信錄分門別類,感情沒穩定下來,不能讓家人看到秀恩愛;不能曬買到的限量款包包,怕被指責炫富……久而久之,朋友圈附帶的壓力已經超出了分享的快樂,凌凌發朋友圈的頻率從每天更新縮小到半年一更,她的最後一條朋友圈停留在2019年4月。

朋友圈的經歷、偏好和八卦屬性天然會引導圍觀者去貼標籤,去傳播標籤;朋友圈就像每個人日常的發言和穿的衣服一樣,成爲驗證標籤的論據。一旦過往的生活日常逐漸成爲個人隱私,一部分人不得不做沒有標籤的人。

如果讓顏科(化名)來站隊《奇葩說》辯題,他一定會選擇隱藏成年人的悲喜。“大家的悲喜本來就不相通,不會因爲發了一條動態就有所改變。”從註冊微信新用戶的那天起,顏科沒有在朋友圈留下過一條痕跡。

他只和10個以內的朋友建立親密關係,如果遇到需要分享的事情,他更願意以微信一對一對話的形式展開溝通,“我沒有把情緒外露的習慣,只有關心自己的人才會特意看朋友圈吧,那和單向發送信息並沒有區別。”顏柯覺得向並不熟悉的人展露朋友圈是一種無效社交,當然,他也錯失了微信10年的懷舊時刻。

03

讓渡與妥協

圖源:Pixabay

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爲也是一種表演。修圖半個小時、想文案半小時、發出微信後1小時內統計該條朋友圈的KPI,每次完成一條朋友圈,李萌(化名)一定會經歷這些步驟。

“5分鐘了,還沒有人點贊。”李萌的微信有可能被朋友圈信息洪流所淹沒,尤其是當朋友圈逐漸成爲一個交易的場所,不知什麼時候加入好友列表的微商、代購們,會以絕對壓倒的優勢侵佔朋友圈。

事後,這條被冷落的朋友圈會被悄無聲息地刪除。朋友圈的點贊數和評論數也是一種顯性的熱度,李萌會滋生出無形的心理壓力,感覺自己像是被朋友圈邊緣化的人。

顏科公司有新品發佈時會提倡全體員工成爲公關,大多數同事都會象徵性地轉發鏈接,顏科會是爲數不多不願打破記錄的員工。“朋友圈並不能代表什麼,也不會成爲公司績效考覈的依據。”顏科說道。

不論是沉默還是健談,朋友圈都能大致勾勒出用戶的社交態度。即使李萌一度想展現自己精緻的一面,但透過朋友圈,別人還是能看出她是一位擰巴的文藝青年,顏科極度不喜歡外露的性格也在以另一種方式沉默地披露。

也許是洞見了人際關係的複雜面,一向懂得產品的張小龍開始逐漸收縮社交的邊界。微信的讓渡給用戶提供了選擇的權力,朋友圈三天可見、可設置朋友圈權限、摺疊朋友圈……比起另一個社交平臺,無孔不入的營銷號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微信的生態還算“簡單”,

剛剛結束的微信之夜,張小龍公佈了一組數據,有2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佔用戶總數的六分之一。點進部分好友的頭像,只留下一張常年不更新的朋友圈封面。

即便是像遊雲庭這樣的重度朋友圈使用者,也並非全盤接納自然生成的微信生態,他依舊會每天光顧朋友圈,如果出現刷屏嚴重的微信好友,他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屏蔽對方朋友圈。“屏蔽掉經常刷屏的,朋友圈的世界也就清淨了。”遊雲庭說。

朋友圈必定是活在微信生態裏,每次看似微小的朋友圈變動,往往是微信邊界擴大與用戶體驗升級的折中方式。

作者/IT時報記者 徐曉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