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幽门螺旋杆菌(HP)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大多数胃病都与HP感染有关,以前认为大人才会感染,其实孩子感染的情况也非常多,我们就里就经常收到这类咨询:


(截取部分日常咨询)

(截取部分日常咨询)

(截取部分日常咨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下HP,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怠哦!

HP,就是下图这样像长尾巴的小虫子一样的家伙,全球有一半的人口都携带HP,注意,携带并不等于会致病。

事实上早在5800年前,HP就已经存在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绝大多数人在出生6个月以后便会携带上,并且伴随一生(除非用抗生素强力根除)。


(幽门螺旋杆菌)


事实上HP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洪水猛兽”,不是它存在就一定会引发胃病。

研究发现,在这些感染者中,70%的人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只有10%的人有消化不良症状,只有15-20%的人有消化性溃疡,胃的恶性肿瘤(比如胃的淋巴瘤、胃癌)只有不到1%的比例【1】。

同样感染HP ,导致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为什么呢?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里都干了啥?


HP是一种厌氧菌,可通过唾液口口相传,存在于人类的上消化道。

HP进入人体后,会生产脲酶,脲酶会将胃中的尿素转化成氨,氨会中和胃酸,在HP周围形成一层保护层,从而减少胃酸对它的影响,所以HP可以在胃里跟人类和谐共处,那为啥感染了HP的人会出现胃病呢?

HP定植下来,分泌像细胞空泡毒素(VacA)等2-3种毒素,激活机体发生炎症,从而损害胃粘膜,胃粘膜损伤是各种胃部炎症的始动环节。


但并不是所有的HP都会损伤胃粘膜,HP的菌株繁多,不同的菌株毒性强度也不同,研究证明,幽门螺旋杆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dupA的基因簇,只有拥有完整dupA的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性才强;

又比如能产生CagA蛋白的幽门螺旋杆菌才会产生细胞空泡毒素(VacA),这种毒素才会损伤胃粘膜,增加胃癌的风险。

此外,胃中HP的数量越多,造成严重胃炎的可能性才会越大。也就是说,决定HP是否造成胃病的至少有两个因素:

1、菌株基因;

2、菌株数量。


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需要“被歼灭”


有意思的是,一篇发表于权威的Nature杂志上的大规模研究调查指出,当HP从人类的胃里消失,人类更容易患上哮喘、皮肤过敏、食管反流症、食管癌等等。

而且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HP和胃溃疡胃癌有关联后,对它开启全面歼灭行动后,虽然它逐渐从人的胃里消失,但同时也造成很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

现在也越来越多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2];

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3];

携带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4];

幽门螺旋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5];

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扰动[6];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7];

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8];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会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9]。

导致胃不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敏、不耐受、胃酸分泌紊乱、病毒感染等,不能因为检查查出了HP,就认定一切都是HP在作祟

事实上,很多人即使根除了HP,胃不适的症状依然还在。

所以当我们查出HP感染时,到底是否应该实行抗生素歼灭,是否有其它方法可以让我们与HP和谐共存,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HP的主流治疗


铋剂四联疗法是目前对HP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法

也就是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首次根除率可达90%以上。根除效果不错,只是我们要充分考虑风险与获益之间的平衡,尤其对于孩子。

质子泵抑制剂会抑制胃酸分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增长,进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抗生素会破坏孩子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不良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HP的部分儿童甚至会自愈,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

为什么孩子感染HP后得胃炎的情况比大人少,且部分儿童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呢?


一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调查,观察对比了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孩子和成人的胃部菌群,发现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他们的胃部菌群发生了改变[10]:孩子胃中有5个属的细菌,包括链球菌属、放线菌属等的数量出现了大量的下降;而另一个未命名的属的细菌大量地增加,从而导致孩子胃部的调节性T细胞反应上升。

调节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类型,它是负责关闭免疫系统的,它的反应上升,也可以抑制胃部炎症,从而可能抵消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促炎症效应。

研究也表明,感染HP的孩子,他们胃中菌群的多样性要比成人HP感染者丰富得多,细菌之间产生了抗衡。


这也是为什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发布的《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不建议儿童常规地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及根除的原因之一。

《共识》中只建议:有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不明原因难治性的缺铁性贫血、因为某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如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的孩子进行HP的根除治疗。


HP治疗的其它方向


有研究显示,从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乳酸杆菌,包括部分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约氏乳杆菌,表现出了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胃中有大量梭状芽胞杆菌的老鼠,在接种了HP后,炎症水平要低得多。

也就是说,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抑制HP生长的细菌素,这也是为什么大多人携带着HP却没有症状。

当某些原因导致菌群失衡,或者胃粘膜受到损伤了,这才导致了HP的大量增值,从而出现一系列胃病症状。

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方向,可以通过调整菌群、修复粘膜的方式,达到减少HP的目的。


预防远大于治疗


既然很多人都携带HP,但只是少数人有症状,且本身菌群失调粘膜损伤严重的,才会更容易因HP导致胃病,可见HP是否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生活方式上去做预防。

一、实行分餐制,切断传染源。

家人用餐一定要分餐,家长也不要用嘴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吃,让孩子勤洗手,注意食物卫生,多在配以餐,减少外食。

二、维护好孩子的胃肠菌群。

菌群平衡,就算感染了HP,也基本不会对身体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什么是菌群平衡呢?就是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按照从多到少的比例共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


(肠道里的菌群世界)


维护好菌群平衡,保证胃酸正常足量分泌(胃酸能够阻止过多的有害菌在体内定植),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让孩子多吃新鲜蔬果,大蒜、生姜等蔬菜具有抗菌成分,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刺激胃酸更好分泌,同时,蔬果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硒、生物类黄酮等,它们都具有抗胃黏膜炎症的作用。

2、经常给孩子吃低盐的发酵食物,比如酸奶、奶酪、豆豉、纳豆等,它们都含益生菌,可以增加胃肠有益菌的数量。

3、益生菌需要在胃肠黏膜的黏蛋白层上定植,作为黏蛋白层的原料,优质蛋白质就很重要,肉蛋奶鱼豆,在不过敏的前体下,可换着品种给孩子吃,保证摄入量;

4、要注意避免高糖、高盐饮食,比如过多的甜食、过咸的腌菜、腌鱼和腌肉,这些食物都会对胃肠菌群产生不利影响;

5、避免过度医疗,如果不得已使用抗生素,或者腹泻了,一定要及时调理,服用益生菌防止菌群失调。

三、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

2019年Nature杂志刊登了一个重大发现,就是阐述生物钟体系是如何影响人类胃肠道微生态、影响细菌的改变,提出了“生物钟的信号基因,是可以传递给细菌,从而产生正负调馈”的观点。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生物钟紊乱以后,会对某些益生菌的代谢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菌群失调。所以,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加强运动,对于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也有帮助。


做HP根除治疗的辅助调理方法


如果选择了进行HP的根除治疗,这里也分享一些改善根除效果、减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的方法。

1、营养素方面。

有荟萃分析显示,在用抗生素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时,添加益生菌有助于将根除率提高12-14%,还有研究显示,在传统疗法基础上加乳铁蛋白、N-乙酰-L-半胱氨酸、黄酮类等可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效果

2、饮食方面。

有研究表明,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低镍饮食,能够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这是因为镍是上文提到的脲酶的辅因子,也就是说,镍是幽门螺旋杆菌合成脲酶所必需的物质。

镍在各种食物中普遍存在,家长只能尽量避免或减少镍含量特别高的食物,比如巧克力、果仁、干豆、全谷物等,还要注意避免吃金属罐头装的食物,以及用不锈钢锅烹饪过的食物。

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可以抑制镍吸收的食物,比如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果胶的新鲜蔬果,比如甜椒、西兰花、冬枣、沙棘、苹果等等,牛奶也有一定作用。


最后提醒,有缺铁性贫血的孩子要及时纠正贫血。

因为,人体在缺铁时,镍的吸收就会增加。有关缺铁性贫血的内容,请参考我这篇文章贫血不等于缺铁,这些贫血原因一定要弄清楚 。

作者:蓝弧,12年职业营养师,福建省营养师协会理事,专注婴童营养调理。

参考文献:

[1] Dorer, M. S., Talarico, S., & Salama, N. R. (2009). Helicobacter pylori's unconventional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PLoS Pathog, 5(10), e1000544.

[2] Amberbir, A., Medhin, G., Erku, W., Alem, A., Simms, R., Robinson, K., ... & Davey, G. (2011).

[3] Chen, Y., & Blaser, M. J. (2008). Helicobacter pylori colonization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sthma.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8(4), 553-560.

[4] Herbarth, O., Bauer, M., Fritz, G. J., Herbarth, P., Rolle-Kampczyk, U., Krumbiegel, P., ... & Richter, T. (2007).

[5] Castaño-Rodríguez, N., Kaakoush, N. O., Lee, W. S., & Mitchell, H. M. (2015). Dual role of Helicobacter and Campylobacter species in IBD:

[6] Yap, T. W. C., Gan, H. M., Lee, Y. P., Leow, A. H. R., Azmi, A. N., Francois, F., ... & Vadivelu, J. (2016).

[7] Lane, J. A., Murray, L. J., Harvey, I. M., Donovan, J. L., Nair, P., & Harvey, R. F. (2011).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