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世上,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深知生活艱辛是常態,但也無法掙脫出去,享受人生。

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句話:人生處處有磨難,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人活於世,似乎每個階段都在不斷迎接問題。讀書時,面對的是學業的壓力,工作後面對的是工作的壓力,結婚後,也許還要承擔家庭的壓力。

在這個壓力和焦慮比幸福感高出許多的境遇下,很多人有一個疑問: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而關於活着的意義,有很多名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唯一讓我覺得深刻的,是餘華在《活着》裏那句: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是的,我們活着的意義就是活着本身。不爲他人而活,只爲自己而活,就能從中發現更大的可能。

1:給生活做減法,減輕負擔

生活中,有一部分的苦是來自於交際。

沒有人是天生的交際家,我們在面對社交時,總是會讓自己陷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負擔中。

比如說,我們總要迎合對方的想法,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進行交際,有時,還要勉強自己去認可一些自己並不認可的東西。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交就會成爲我們的負擔。

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很有限,本身平時的工作學習可能都已經耗費了我們大部分的精力,如果還要強迫自己去進行一些沒意義的社交,反而會讓自己成爲一個“假面人”。

有人說,社交也很重要,畢竟有句老話叫朋友多了路好走。

是的,適當的社交確實有必要,因爲我們不可能不需要朋友,但是輕信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卻也並不明智。

別說那麼多朋友能不能維繫地過來,在你遇到問題時,能幫助你的也未必能有幾個。

所以,可以適當的進行社交,但要給自己篩選一些值得交往的人。恰如其分就可以,沒必要做到八面玲瓏。

值得的人自然值得,而不值得的人又何必浪費時間去維繫呢?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好纔是真的好

在《她世界》一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說法:我們很多人的煩惱都源自於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迎合別人,然後苦了自己。

確實如此。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假如我們想要迎合每一個人,真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之前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在公司本來就沒有什麼交集的同事,在離職兩年後給我發了一個結婚邀請。我當時並不想去,一是關係並不好,二是還要付出金錢。但因爲擔心其他同事覺得我冷漠無情,還是去了。

可是,我這次去了,並沒有給我們的關係帶來什麼實質性的發展,反而在她孩子滿月酒的時候再次付出了金錢的代價。

這種行爲真的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們很多人也許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比如你很喜歡穿某種風格的衣服,但因爲別人的看法,卻不肯再穿,結果好好的衣服就那麼沉了底。喜歡喫某種食物,卻因爲別人的一句:你都這麼胖了,居然還敢喫這個?就失去了喫的心情。

有時候,別人的看法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但一旦你在意他們的看法,就會讓你的心態發生問題。

所以,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做你喜歡做的,舒舒服服做自己。

畢竟,別人看不慣,不爽的是他們。但如果你因此而改變,不爽的卻是你自己了。

3:學會犒勞自己,獲得幸福感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爲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提到: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爲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生活中鞭策自己很重要,但是犒勞自己也同樣重要。

如果我們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高強度壓力的環境下,我們就會覺得生活沒有任何的趣味可言,甚至會覺得苦不堪言。

但如果,我們懂得在生活中給自己創造一些儀式感。比如說我們在週末做一頓大餐犒勞自己;再比如說可以在努力工作後,用一部分的工資滿足自己的一個需求。

只有我們從努力中獲得努力的快樂和價值,就會覺得努力並沒有那麼難,也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讓自己變得幸福。

保羅說: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爲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

人生只有一次,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只有好好的活,纔不枉此生。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有它的規律所在,我們怎麼對待它,就能收穫怎樣的果實。

不要對生活失去期待和希望。只要你能善於經營生活,就能夠從生活中獲得美好和幸福。

“作者:桑白,喜歡讀書,熱愛寫作。希望寫有溫度的故事,給每一個讀者帶來溫暖和共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