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鐵西區的李子

时隔两田,继一汽-大众ID.4 Crozz之后,上汽大众ID.4 X也启动了预售。大家都知道这俩其实就是一款车,区别很小,主要体现在具体车型的配置上。先来看看价格的对比,我特地做了个表:

入门的两款车型价格几乎一样,越高级的版本价格差越大,基本就是这样。

产品方面,底子基本是一样的,电池能量、车身尺寸、工信部续航之类的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较有趣的是具体车型的配置差异。

比如两款车型的次低配款,

ID.4 Crozz(参数|图片)的PURE+和
ID.4 X(参数|图片)的纯净长续航:

前者拥有而比后者没有的功能包括:L2级辅助驾驶套装、电池预加热、后排两个Type-C接口等……后者拥有而前者没有的是:前排座椅腰部支撑、前排座椅加热、矩阵式大灯及部分灯光功能等……

再比如顶配车型上,两者价格相差7000元,配置差异是另一番景象:

ID.4 Crozz PRIME有对方没有的悬架软硬调节、电池预加热、翻毛皮座椅、副驾电动座椅记忆、后排独立空调。ID.4 X劲能四驱版则有对方没有的行李箱12V电源、中控屏原厂互联/映射。

抓入门车型的市场,北方严寒天气多,需要有竞争力的低价车型打开市场;南方气候宜人,不过本质上两者毕竟是同一款车,相同远远大过不同,比如后轮鼓刹,这个都是标配。

大众这次两款车竟然一起发布,绝对是一反常态,要知道大众近几年同平台的那些车型基本都是错开时间点发布上市的。为什么

ID.4(参数|图片)就不一样了?

倒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的,之前在国内燃油车市场,大众是霸主,把同平台不同车型的发布会分散开,每款车型的曝光量照样也都是顶流,而且时间点分布还更密集了。放在一起发,反而卷了,只会内耗。

不过ID.4这两款SUV是EV,这块市场大众不再是顶流,而且这还是ID系列第一次国产。不论怎么算,一起发都是更好的选择,两者不会内耗,而是造成更大的声势。

哪怕从阴暗一些的角度来想,这可是ID,大众EV大当家的,而且因为考虑中国市场,没上小轿车

ID.3(参数|图片)而是弄来了紧凑型SUV ID.4系列。就算大众想要分散节点,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也肯定谁都不愿意被排在后面。

如果市场够大,那排后面的就平白丢掉了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的销量,而且失了先机。如果市场不够大,那排后面的就更吃亏了,要是对方先上,把需求吃光了怎么办,等到自己出场,岂不是成了吉祥物。

品牌内部的对比都是次要的,关键还得看跟外人的比较。比如跟特斯拉比,怎么样?

从某一个切面来看,大众几乎已经赶上特斯拉了。后者

Model Y(参数|图片)在新年第一天正式发售,而大众ID.4这两款SUV公布售价后,考虑到两款车型都已在去年10月举行了下线投产仪式,交付应该也不会太远。也就是说,虽然晚了好几年才开始投入,但是在纯电SUV这个品类上,大众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基本做到了同步。

但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在服务体系上。大众也意识到了传统4S模式已经落后,所以针对ID.4做了代理销售模式,经销商不需要买断车型,只要提供销售服务,并且也开通了网络预定渠道。只是这体验的差别,确实大了点。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的购买方式,和苹果一样,每一步提供不同的方案,一层一层地选下来,最后提交个人信息、付款,完成购买。作为对比,上图是上汽大众ID.4 X的网页版预定选配页面。(一汽-大众有专门的ID. Hub页面,但我没找到线上预订的入口)

大众对ID.4系列的销售模式下过功夫,推出了网页端的预订渠道和手机小程序,线下店也抛弃了买断车改用代理模式。对于一个有着完整且成熟销售体系的车企来说,做到这种程度的断舍离,当然不容易。

要知道可砍价的销售方式虽然对用户极不友好,却深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ta们甚至对透明价格冷嘲热讽——意识到这一点需要足够清醒,改变则需要充分的魄力。这些改变证明,大众不是抱残守缺的顽固派。

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大众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多。

在网页预定的页面里,上半部接近一半的画面都是固定的,选配内容只显示在网页下半很窄的部分,并且其选择并不丰富,外观颜色对应固定的内饰方案。此外网页并不能完成预定,要扫码去小程序完成。

小程序中选配的内容和网页版一样,也就是说,你在网页版选好之后,扫码进入小程序还要再重新选一遍。不过选配内容本就匮乏,反正也没什么可操作的。

至于线下,代理模式价格是透明的,用户买车不用像在菜市场一样磨破嘴皮子,不过代理商是从现有4S店选出的。到时候会不会也要收个金融服务费、出库费之类的,就要看大众管控得怎么样了。

之前有圈内媒体人曾经尝试过ID.4 X的预定与看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软件方面的,也有线下服务方面的:168元订金支付反复失败、小程序按键点击后没反应、实车钥匙被厂家回收不能进入车内等等。

说到底,ID.4系列是一款满足了所有刻板印象的传统车企EV。它的造型就像燃油车,内饰并不激烈、中控大屏也是常规尺寸、网络及线下销售模式还不成熟。

只是刻板印象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坏处,ID.4这样那样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其出身传统车企的优势,比如品质更稳定、工艺更精湛、小毛病更少、服务网点更多,等等等等……

这些就都是老生常谈了,新造车看传统车企腐朽不堪,传统车企看新造车没板没眼。所以说别看EV市场不大,但大众和特斯拉的目标人群还真就不一样,后者的用户更看重品牌高度,毕竟豪华EV如今还得是特斯拉;前者则更看重品牌声誉,大众毕竟无人不知,德国品质也早深入人心。

ID已经在欧洲和特斯拉交过手,大获全胜。ID.3上市之后两个多月就冲上EV销量榜第1,Model 3却掉到10名开外。

图片及数据来源见图片标注

所以迪斯甚至迫不及待地在推特——马斯克的半个主场——向其喊话:“我们要拿走你的一些份额”。迪斯这半年多可憋屈坏了,续约不成、被撸掉大众品牌CEO的头衔,还被指责是软件风波的主要责任人。这下终于松口气,跟老朋友打打岔是表面文章,真实目的恐怕是要让外界和监事会里的反对派看看: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很有当初马斯克挥泪《60分钟》的风采,不愧是好基友。

相比欧洲,特斯拉工厂还没建成,双方在中国市场这场仗会更公平,都有本土工厂、都有用户基础、都有渠道铺陈,这么多年关于EV谁更行的争论之后,现在终于要荷枪实弹来一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