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受訪者要求,李萍、洪明爲化名。
美國當地時間 1 月 14 日,華人教授陳剛因遭到刑事指控被捕,罪名是“涉嫌電匯欺詐、未提交他國銀行和財務賬戶報告、以及在納稅申報中作出虛假陳述”。
圖 |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陳剛教授(照片於 2017 年由陳剛教授提供)
截至發稿,陳剛女兒 Karen Chen 已經在美國衆籌平臺 GoFundMe 爲陳剛發起籌款,籌集目標爲 250000 美元,目前已籌到 103875 美元。
Karen Chen 在募集中表示,“儘管麻省理工學院已同意支付我父親的法律費用,但毫無疑問,我們家庭將承擔超出此協議範圍的其他費用。”
圖 | 陳剛女兒 Karen Chen 發起籌款的頁面截圖
1 月 14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檢察官辦公室稱:“自 2013 年以來,陳剛幫助 MIT 籌集募資了約 2900 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其中 1900 萬美元來自某中國院校。”
上述機構還稱,“陳剛在 2016 年 2 月曾用 MIT 的電子郵箱給自己發了一封郵件,部分內容詳細描述了他爲促進中國科技發展所做的努力。他在郵件中寫道:(中國的)環保和發展地位同等,環保甚至更重要,用清潔能源(即使)成本更高,減少鋼鐵和水泥。我們必須依靠技術,不能像過去那樣發展。”
該機構繼續指出:“至少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間,他爲中國政府和多箇中國企業擔任技術顧問職務。同時,他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撥款,資助他在 MIT 的部分研究。陳剛在此期間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MIT 官網曾公佈陳剛和某中國院校的合作
1 月 15 日,MIT 校友石嵐告訴 DeepTech,據她瞭解,在跟某中國院校的合作中,陳剛只是作爲 MIT 的代表,去跟某市以及某中國院校談合作,MIT 校方對於合作全程知情。
就指控中陳剛 “拿了中國 1900 萬美元經費” 來說,國外一位不願具名的華人教授李萍(化名)認爲,這不是 100% 的事實,因爲這並非陳剛一個人支配所有經費。這可以理解爲,某市就 MIT 和某中國院校的合作投了很多經費,而這些經費並非只給陳剛一個人,MIT 的其他教授也參與使用了這筆經費。李萍分析稱,陳剛也許只分到了其中一小部分,而起訴書有故意誤導的嫌疑,可能只寫了部分事實,亦或做了模棱兩可的描述。
對於指控中陳剛沒有在 2018 年申報海外賬號的報稅問題,李萍表示,美國的稅法非常複雜,要求公民在海外銀行有銀行賬號,並且賬號裏有超過 1 萬美元存款就必須申報。但美國政府想抓一個人,就會把他的所有事情放在顯微鏡逐條查看。其認爲,當美國動用國家機器來針對個體時,個體幾乎沒有任何反抗能力。
與此同時,李萍認爲美國政府手上應該有關於虛假報稅的證據,但即使虛假報稅的罪名成立,陳剛也不一定會被重判。
對此,陳剛的同事、同爲華人教授的 MIT 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表示:“關於電信詐騙,實際指的是陳剛沒有就和某中國院校的合作項目和其他活動進行披露。但該項目是 MIT 和某中國院校的官方合作項目,不是隻和他本人的實驗室合作。而且這個合作項目都是在 MIT 的網站上公佈的。我(實在)想不出來你怎麼去隱瞞一個公開的信息。”
一位曾在中國科技管理部門工作過的退休人員洪明(化名)告訴 DeepTech:“我不知道具體指控的內容是否有證據,(但是)感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第一,所有談的問題都是常識,網上很容易找到。第二,陳剛一直站在美國和 MIT 立場上,去宣傳美國以及 MIT 的政策利好。第三,陳剛還幫助 MIT 從中國獲得了很多科研經費,促進學術合作,這更體現出是爲了美國和 MIT 的利益。第四,環境和霧霾是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公共問題,各國都有此類問題,放在 20 年前也不是‘新鮮事’,屬於一般政策的泛泛議論,沒有學術內容,以此爲依據指控陳剛實在沒有道理。”
當下,美國情報機構非常關注這類事情,這也是由於宏觀政策改變、而帶來的改變。黃亞生對 DeepTech 說:“這是美國學術界現在面臨的非常大的問題,政策收緊了,但是學術合作都是多年積累的和建立的,有一定的持續性。美國是個民主和法制的國家,它不可能以政策變化本身作爲工具,所以要用披露這些規定來實現政策目標。”
MIT 校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得主 Cheryl Cui 的看法,佐證了黃亞生的觀點。
她回憶此前在 MIT 的求學經歷時表示:“我當時讀書時的教授也都在全球各國做教育支援與交流,MIT 一直鼓勵國際學術合作,也鼓勵來自各地的學生學者將有益的技術與知識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我也代表 MIT 去過印度,並和當地大學合作和學術交流。而陳剛教授,作爲機械系主任跟中國的交流,其實很多程度上是校方的官方交流,這在幾年前是被提倡的。”
身邊人:陳剛嚴謹認真且無私
石嵐認識陳剛已將近十年,在她眼中,陳剛是一位嚴謹、認真且無私的學者。她在擔任 MIT 上海校友會主席時,曾邀請陳剛到校友會做演講。
有次倆人見面,聊到陳剛此前在美洲盃帆船賽上面向企業家的演講,石嵐表示這些數據當晚的聽衆可能也感興趣,陳剛馬上拿出電腦加了幾頁精彩的幻燈片。看得出來,即便對於年輕校友的普通演講,陳剛也非常認真和重視。
陳剛被捕後,作爲陳剛朋友的石嵐收到很多人的私信,她在社交媒體做了統一回應:“他(陳剛)擔任 MIT 150 年來首位華人機械系主任以來,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爲系裏籌款,系裏所有教授,無論年輕年長,都對他非常尊重認同,這在 MIT 也是少有的。這些年也陸續有亞洲最領先的幾所大學想邀請他擔任校長,陳教授一併婉拒了。我想作爲全球頂級的納米能源科學家,他最愛的還是科研。”
石嵐還告訴 DeepTech:“擔任系主任這些年,陳剛教授奔波於世界各地幫系裏募資,遇到其他教授研究經費不足時,他甚至把自己的研究經費分給他們。”
同樣認識陳剛的 Cheryl 也表示:“我個人認識的陳剛教授是一個非常謙和、友善,以及關注學生髮展的一個教授。同時在學術上非常嚴謹,鼓勵跨學科的合作。”
談及陳剛的爲人,黃亞生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音:“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他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具有極強的人文價值觀,崇尚學術自由、且重視科技創新。比如,他會爲系裏男女學生的比例是 1:1 而感到高興,在他看來這也是平等民主價值的一種體現。”
陳剛被捕後,MIT 校長拉斐爾・萊夫(L. Rafael Reif)致信 MIT 全校師生並表示:“自 2001 年以來,他一直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師長,也是 MIT 的一員。對於我們所有認識陳剛的人來說,這個消息是令人驚訝,深感痛苦以及難以理解的。”
對於校長的公開信,石嵐表示:“我很感謝校長能在這時站出來爲陳教授和我們所有關心陳教授的人發聲。Reif 校長本身也是一位移民,並非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授和學生一直都有強烈的同理心。”
李萍則認爲,從校長公開信來說,MIT 對於陳剛被捕可能事先並不知情,當然這只是猜測。而背後的根本原因是部分西方國家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當作自己的威脅,而這是赤裸裸的麥卡錫主義。
另據悉,MIT 校方已幫陳剛尋找到律師 Robert Fisher,該律師曾擔任美國檢察官近十年,曾處理過當地最複雜、最引人注目的白領欺詐案(white-collar fraud cases)。

是否會影響更多人赴美工作和學習?
眼下,拜登登臺執政,他將以何種態度對待華人學者?黃亞生表示:“我想拜登對這類事情的處理可能會更加小心謹慎。”
他還給出了兩點推測:
其一,拜登是民主黨,民主黨對學術界比較瞭解,很多民主黨高官都是學者出身,因此他們對學術界的行事規則也更加熟悉。學術文化和公司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於,公司有商業機密、有產權、有專利等,而學術界的交流都是公開的。黃亞生自己不瞭解陳剛在中國做學術交流的具體內容,但如果他交流的內容是在雜誌上發表過的,這就沒有什麼祕密可言,所以也不存在泄密一說。需要指出的是,現在美國政府的指控中尚未提到泄密。而泄密牽扯到出口管制,並涉及到另一部法律。但美國政府有時會加上其他指控、或改變此前指控。
其二,民主黨非常重視全球變暖與環境保護。陳剛從事能源技術領域研究,他所研究的技術能解決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中美也應該在此方面合作。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應提倡和支持有利於解決全球變暖方面的科技研究。中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所以,在全球變暖的問題上,美國新一屆政府應該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
對於本次事件的影響,李萍認爲:“此次事件發生後,更多在美學者可能會減少、甚至被迫中止跟中國的正常學術交流。與此同時,接下來回國發展的海外學者也會越來越多。”以他所在的研究領域爲例,在過去半年中,已經有近十位海外華人教授,回到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或去新加坡等國家發展。
而對於此次事件,是否會影響更多人赴美工作和學習。石嵐表示,一方面隨着中美關係的發展,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的各種不確定性,人們在做職業選擇和學業選擇時,肯定會做更多的考量。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綜合影響一個人的決策,但人們不會因爲一兩個事件就輕易作出判斷。當然,此次事件本身對有中國背景的學者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令人不安、震驚和憤怒的。
石嵐補充稱,越是在政治或其他因素干擾到正常學術民間交流時,民間的力量、學術的力量、科學的力量反而更加彰顯。科學進步需要國際交流、需要跨國界合作,“科學屬於全人類”。
-End-
參考:
https://www.justice.gov/usao-ma/pr/mit-professor-indicted-charges-relating-grant-frau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