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電廠多餘的電最後去哪了?只能說電網太難了

電網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複雜系統之一,因爲在任何給定時刻,電網的電力供應和需求必須是相等的,不然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停電。

所以,電網需要不斷調整供應,以適應可預測的需求變化,例如人類活動的日常模式,以及設備超載和天氣帶來的意外變化等等。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因爲意外是不可控的,另外像核能這樣的發電廠也是不可能根據需求改變它的發電量的,所以電網能很難完全符合供求關係。

如果電量有結餘還好,但是如果是不夠那就麻煩了,我們現在每天都沒有斷電,說明發電站給予的電量是超出我們的使用量的。

那麼問題來了,多餘電量去了哪裏呢?

關於儲能

這就是另外一項有意思的技術了——儲能,這項技術在整個電網供電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它讓整個電網系統變得更加靈活和可靠。

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供過於求的時候,將電能儲備起來;而在需求大於供應時,存儲設施將其存儲的能量釋放到電網。

很明顯,多餘的電量都存儲起來了,它的本質和給電池充電是一樣的,只是形式有許多種。

我們知道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的輸出是可變的,因爲天氣是不可控的;而像核能這樣的發電站發電量是不可變的,只要設置好,它就不會因爲你的供求關係改變產電。

所以,存儲能量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現在大多數儲能技術都能非常迅速地向電網放電,當需求出現意外增長時,這種快速響應對於確保電網的穩定非常重要。

圖爲:中國以火電佔主導,圖源:中國儲能網

儲能技術

其實,這個話題(關於多餘電能的處理)在互聯網上還挺流行的,我看到很多人的回答是抽水蓄能,大概意思就是將結餘的電量用來抽水,然後把這些水投放到抽水蓄能電站裏,等需要的時候再用來投放,

其實就是將多餘的電能轉化成水的勢能

這個說法肯定是對的,但是又不完全對,只能說這是最主要的一種手段。

在發達國家,100年前就開始使用抽水蓄能的技術了,而在中國則比較晚。

在美國有96%的電能[1]是通過抽水蓄能來存儲的,但是在國內應該沒有這麼高,我沒有找到相關數據,但我知道國內電化學儲能佔比還挺高的,因爲2019年新增的電化學儲能佔了一半[2]。

圖爲:廣州抽水蓄能電站

我國的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是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這個是作爲邊上的幾個核電站的配套設施在使用的,總裝機容量達到2400MW,但是它在1994年纔開始服役。

當然,儲能方法不僅只有抽水蓄能,它有許許多多。

比如

儲熱

,從太陽中獲取熱量,並將其儲存在水、熔鹽或其他液體中。這些儲存的能量隨後被用來發電,這樣即使在日落之後也能使用太陽能。

還有一種比較有意思,就是把多餘的電能用來生產

氫氣

這種零碳燃料,氫氣是清潔的能源,它既可以當做燃料電池,也可以用作其他許多地方。

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壓縮空氣能量存儲(也是將電能轉化成勢能),還有飛輪儲能,甚至是直接給電池充電,總之電網不會隨便浪費多餘電能。

儲能的不利因素

雖然我們有許多把多餘電能消耗掉的方法,但是幾乎所有儲能方法都不是特別理想。

首先在物理上就很難,所有這些儲能的方法,需要的設備也好,存儲的材料也罷,都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這些電能可不是簡單的給電池充電,它是“鉅額”電量。

其次,所有儲能和供過於求的管理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浪費。

電能在與儲能介質(如抽水蓄能電站或蓄電池組)之間的轉換過程中會損失能量,也會損失建造這些儲能系統所需的所有能量和資源;在釋放這些電能的時候,同樣會損失能量,例如轉化成熱能消失。

如果按照民用峯谷電來計算,儲能的成本可能會高於谷電的電費,所以在民用低谷時段(比如夜間),電網會有相應的鼓勵用電措施。

圖爲:中國電量消費情況,圖源:中國儲能網

最後

老實說電網太難了,因爲不可控因素很多,而儲能是現在最好的解決方案了,但是儲能確實非常昂貴,所以未來可能還會經歷許多技術革新。

不過可以放心,現在對能源的保護意識越來越突出,我們不可能隨便浪費多餘電能的。

參考資料:

[1]How Energy Storage Works[N]. ucsusa,2015.2.29

[2] 劉爲. 年度最強音丨2019中國儲能產業盤點:電力儲能新增投運超1GW!.北極星儲能網,2020.1.20

[3] 2019年全國電力數據盤點.中國儲能網,2020.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