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SCI論文如何引用文獻

在SCI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參考文獻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很多作者也會因爲參考文獻的問題而沒有準確的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時候就要求作者自身在寫作之前充分了解參考文獻。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哪些是引用文獻的正確姿勢。

參考文獻,即是對該文獻的借鑑和參考,我們要在保留原文獻的理論中進行借鑑,無權更改原作者的本意,只需向讀者介紹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結果和結論等。

要想忠實於原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之前仔細閱讀原文,正確理解作者的本意,儘量不要轉引,以免以訛傳訛,損害原作者、讀者,還有自己。

我們很多人也許有這樣的經歷,寫文章前,都會查閱大量與自己論文研究相關的綜述。因此在寫文章時也會引用大量綜述論文(這也是爲什麼綜述文章被引用率都很高)。其實我們在做研究看文獻時,都希望看到原始文獻。

比如,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引言或討論部分,對其引用的某些研究結果很感興趣,翻到最後參考文獻一看,卻來自一篇綜述,自己難免失望。還得去查那篇綜述去追蹤原始文獻。

因此自己寫文章,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話,在研究進展介紹和解釋自己結果時,儘可能引用原始文獻。

因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各刊不盡相同,投稿前作者應注意雜誌的有關規定,至少得先看看有關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如何標註的,以瞭解有關期刊的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以免出錯。

許多作者投遞的稿件書寫格式包括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與雜誌所要求的不同。坦率地講,編輯和審稿專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

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書寫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別的暫且不論,就書寫格式不規範這一條,就足以給編輯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讓編輯做出退稿的決定。就算最後沒有被退稿,此類稿件較書寫格式規範的稿件被錄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引用文獻是否新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論文的先進性。太過陳舊的文獻雖然也能論證自己的論點,但是卻因爲過於陳舊或被引用次數過多而導致文獻本身的權威價值降低。

因此,撰寫科研論文應儘可能引用最新的文獻。當然,在本領域有開創性貢獻的舊文獻也可適當引用,但絕對不宜過多。文獻計量學研究結果表明,多數期利普賴斯指數(即期刊引用5年以內的參考文獻數量佔引用參考文獻總數的百分比)在50%以上。

作者撰寫論文時要儘可能多地引用5年以內的文獻,且至少不低於50%。這樣才能符合一篇學術論文需要具備的新穎的特點。

引用參考的文獻質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論文學術水平的高低,從總體上體現了該論文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先進性。這就要求作者平時注意閱讀、積累權威期刊的文獻和權威專家的文獻。

高質量的文獻就好比鐵一般的事實,在論證自己的論點時,強而有力的論據便是支撐自己論文的最有效支點,所以我們在文獻引用上要使用高質量文獻,同時高質量的文獻也是體現論文作者全面的閱讀量和對該領域研究的瞭解程度。

引用參考文獻一定要全面,儘可能全面地引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大量引用國外文獻的同時,適當引用這些專家學者的文獻,對論文順利通過審稿是十分有利的。

除此之外,對文獻的引用在內容上也要求具有全面性,只針對每個地方,或者某些特定條件下所撰寫的論文文獻,則需要根據自身論文的內容範圍做出適當的選用。

參考文獻的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應該和論文的信息量成正相關。比如,一篇研究論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結果,卻在討論中引用大量文獻來進行解釋和假設,這樣不太好。此外,有些雜誌對文獻數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則。

一般而言,SCI發表的英文結果應該都是值得信賴的,都可以被引用。而事實上,參考文獻的檔次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咱們所寫的文章的檔次。我們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麼我們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發2-5分左右。

當然很多審稿人並不注意這個問題,因爲沒人會逐個覈實你所引用的文獻的影響因子。但在這個問題上也不能心存僥倖,尤其是發影響因子高的文章,要特別注意引用高質量和高檔次的文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