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杆之青龍出水

太極槍法槍中王

一一武式太極杆(槍)之祕

武式太極杆(槍)四十八勢,是在武禹襄、李亦畬所傳一路杆、二路杆、四粘杆、四散杆等杆術套路和技法的基礎上,由李亦畬的親傳弟子葛福來(葛顯齋),結合家傳杆法和習練心得創編,經霍夢魁師祖和李永康老師傳授給我。

太極杆的長度一般在三米二以上,由臘木杆製成,上了槍頭叫做大槍、長槍,不上槍頭就叫做大杆,或杆子,在練法和用法上並無不同,但杆子比槍更能充分發揮太極槍術的精微巧妙和增長技擊功力,故武式太極拳歷代傳人對杆法尤爲重視,大多杆子不離手,需要特別弄清楚的是大槍與花槍的根本區別。

大槍(大杆)與花槍的根本區別,決不僅僅是長短和粗細的問題,槍法主要是扎(刺、戳)和防,“戳革是正,行著是變,功夫缺一不可”(吳殳《手臂錄·槍法微言》),革是防扎的技法,而花槍多是棍法,其中雖然也有扎,但多是打,“打人千下,不如一紮”(程宗猷《耕餘剩技·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還有更多的舞花動作,“知棍而借棍已非,不知槍而以棍冒槍,其謬何所終極,法愈多而槍愈晦”(吳殳《手臂錄·卷二·針度篇》)。

《手臂錄》

《耕餘剩技》

槍術法度嚴謹,變化無窮,“有五百餘法”(《手臂錄·卷二·針度篇》),“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戚繼光《紀效新書·長槍總說》),故“世人尊槍爲藝中之王”(程宗猷《耕餘剩技·長槍法選》),又有“年刀月棍一輩子槍”之說。

是以幾千年來,許多武術家畢生致力於槍術研究,而槍術的發展對太極拳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太極拳先師王宗嶽就著有《陰符槍譜》,其總訣雲:“身則高下,手則陰陽,步則左右,眼則八方。陽進陰退,陰出陽回,粘隨不脫,疾若風雲。以靜觀動,以退敵前,審機識勢,不爲物先。下則高之,高則下之,左則右之,右則左之。剛則柔之,柔則剛之,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槍不離手,步不離拳,守中御外,必對三尖”。訣中的高下、陰陽、左右、進退、粘隨、動靜、剛柔、虛實等等,都可以與《太極拳論》等篇相印證。

王宗嶽《太極拳論》、《陰符槍譜》合編

《廉讓堂太極拳譜·武禹襄器械論》

同時,太極拳產生後,太極拳家用太極拳理法精研槍術,又使槍術的發展達到新的歷史高度,把“一寸長一寸強"和勢險而節短,都發展到極致,武禹襄《器械論》雲:“四槍,與四杆同。以上刀法、槍法,務要身法不散,講究跟勁”。

拳術和各種器械,都是身法、心法、勢法三法一體,其中的身法是基礎和關鍵,由於大槍較其他器械長而且重,“身法不散”就更爲重要,如果身法沒有練精,一拿起杆子身法就散了,故練杆子對拳術有放大、檢驗和提高功力的作用,武式太極拳傳人常把青龍出水一式作爲功法來練,據《廉讓堂太極拳譜(考釋本)》,李亦畬練的鐵桿子達八十斤重。

《紀致新書》中的槍術

“講究跟勁”也同樣重要,太極拳術和器械的假設敵都是一流高手,只有講究跟勁,才能夠連續進攻,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練杆子要做到講究跟勁,要比練拳或其他器械的難度都要大得多,四粘杆、四散杆等練法與打手的步法一樣,都是三步半,跟步的作用不是爲了跟步的形式,而是爲了訓練跟勁,故沒有要求跟步的着勢也要體現跟勁。

練杆子首先要掌握用杆的基本方法,可以用三句話簡單概括,即“前手如管,後手如鎖;前手中平,後手着腰;見肉分槍,貼杆深入”。第一句話講的是握杆之法,指和腕都要靈活。前手如管,是說前把是活把,不能握死了,以便於出杆(向前推送)和抽杆。後手如鎖,是說杆的根部要握在後手的手心,這樣才能靈活掌控杆子,“用我之槍根,以制我之槍頭;乃用我之槍頭,以制彼之槍根。千變萬化,盡於此矣”(《手臂錄·槍根說》)。

《紀效新書》中的槍術

第二句話講的是持杆的最基本姿勢。中平,即中四平槍,又叫做四夷賓服勢,基本要求是:後手着腰,前手中平,身法略蹲,三尖相照,上下左右俱無空着,諸勢皆從此出,又能破諸勢。三尖相照,即上照鼻尖,中照槍尖,下照腳尖。四平,即頂平、肩平、槍平、腳平。還有高四平槍、低四平槍。

太極槍法與其他槍法最主要的不同之處,是身法要求不同,其他槍法的中四平槍多采用半馬步,雖然更穩,但克服不了雙重問題,而太極拳械都是不允許雙重的,故太極槍的身法要求與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完全一樣的,這樣才能做到極沉穩而極輕靈。

第三句話講的是杆術攻防的基本原則,見肉分槍是防,由於槍扎一條線,只有當敵之槍尖正對着自己時才需要防,而攻時貼着敵之槍桿,則敵不易防。攻防的主要部位稱爲“槍眼”,上槍主要刺頭面、咽喉,下槍主要刺膝、臁、腳,中平槍主要刺心、肋、腹、手等。然而有正法必有變化,變而貼杆叫做閃賺,變而不貼杆叫做顛提。

變而貼杆爲閃賺

變而不貼杆爲顛提

又由於防的動作大多是走弧線的,這就產生了圈的概念,故有槍術要“工於一圈”,“寧傳十槍,不傳半圈”之說,在槍術中較早出現了沾連粘隨的高超技藝,並由對滑對扎的攻防訓練,發展到太極拳派的四粘杆、四散杆等。但如果兩人都是工於一圈的槍術高手,要想在實戰或切磋中始終處於我順人背的優勢,關鍵還是要看是否能夠在千變萬化之中,做到“務要身法不散,講究跟勁”。

《手臂錄·卷一·槍王說》雲:“槍爲諸藝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故刀劍等短器械之假設敵必有使槍者,而槍之假設敵只有使槍者。然而,藝中之王也並非無隙可乘,真正的藝中之王不是槍械,而是使槍者的功夫,《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雲:“長槍架手易老,若不知短用之法,一發不中,或不在喫緊處,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爲長所誤,即與赤手同矣……急則用手法縮出槍桿,彼器不得交在我槍身內,我手中槍就退至一尺,尚可戳人,與短兵功用同矣,此用長以短之祕也”,故杆法對刀劍等短器械,一個手揮琵琶就足夠了。

戚繼光《紀效新書》

附 武式太極槍(杆)祕訣

太極槍法槍中王,走遍天下獨擅場。起勢左轉槍點地,虛步粘撥下掤槍。青龍出水吞萬里,風掃梅花天上揚。四粘四散連槍進,退步撥掛走銅牆。玉女穿梭走四隅,撥掛粘刺把敵傷。童子上步觀音拜,餓虎撲食斬羣羊。左右斜劈連環步,海底撈月還上蒼。鳳凰點頭取鎖項,三環套月奔胸膛。青龍探爪兼崩點,左右採劈花落旁。靈貓捕鼠快如箭,鷂子翻身卷地狂。懷中抱月闖陣勇,天馬行空戰八方。順水推舟趁勢入,撥草尋蛇左右忙。怪蟒鑽窩穿心透,金雞獨立刺面龐。鷂子擒雀插步上,烏龍擺尾鎖大江。獅子搖頭撥槍退,穿袖調槍敵難防。跳步劈槍雙震腳,霸王舉鼎千斤扛。立馬橫槍攔路虎,犀牛望月後把撞。白雲蓋頂霹靂落,流星趕月逐電光。白猿轉身挺槍刺,猛虎掉尾誰敢當。餓虎撲食二起腳,中軍出隊氣高昂。宿鳥歸巢退亦進,拖槍敗勢把敵誑。平地風雷旋風腿,靈貓撲鼠暗機藏。手揮琵琶縮槍勢,身合太極藝高強。

武式太極大杆深受青少年喜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