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黃麗春1月23日報道:今天下午12點30分,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祕書處舉辦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活動。本次活動邀請董雲虎、陸月星、張道根、姬兆亮、陸銘五位委員,圍繞“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助推‘十四五’良好開局”主題,就落實好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和“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與市民網友進行交流討論,爲上海奮力創造新時代發展新奇蹟匯聚智慧和力量。

上海“五大新城”建設是當前的熱點,多位網友都在提問中有所提及。在回應一位網友關於“上海‘五大新城’建設目標的背景下,如何切實提升市郊新城發展水平”的提問時,陸月星委員透露,市政協已將“推進五大新城建設,着力優化市域空間格局”列入今年市政協協商議政計劃,並啓動了市、區政協聯合調研。

“我有一個較爲深切的感受,新城建設作爲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支點和增長極,關鍵在‘新’,生命力在創新。” 陸月星委員從五個“新”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與市民網上交流(攝影:曹子琛)

一是新的功能定位。2035城市總規和“十四五”規劃都已明確總體定位是面向長三角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當務之急是要將這一新的功能定位在精準化、差異化落地上下功夫。五大新城的區位特點、發展基礎不一,各自新的功能定位既要體現共性、互補,又要體現個性、特色,實行錯位發展。

二是新的人口布局。新城建設第一要素是人口,第一資源是人才,要把合理的人口布局放在突出位置。從原有規劃和現有實際來看,按照大城市100萬以上人口規模,五個新城都有很大的導入空間。而新的人口布局,不只是規模擴張,更是結構優化——重在年齡結構、人才結構,並亟需相應的政策創新。

三是新的城市形態。新城需要按照未來城市的目標打造,展現新的城市形態。未來城市的形態特徵主要是:(1)組團式(多中心);(2)網絡狀(多層次);(3)融合型(產城融合、用地複合);(4)數字化(虛實空間融合);(5)保障性(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安全可控的韌性城市)。

四是新的公共服務。從新的功能定位出發,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既要考慮新城自身的需要,又要考慮周邊區域的需要(鄉村、臨省);既要增加高端服務機構(高校、三甲醫院等),又要普及大衆服務場所(重點是老年、兒童);既要增強便捷性(兩網融合),又要拓展體驗式(休閒娛樂)。

五是新的交通體系。新城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構建新的綜合交通體系,強化三大特徵:(1)立體化、樞紐型,暢通內外交通聯繫,依託虹橋、浦東兩大樞紐構建陸、海、空一體化交通體系;(2)網絡化、軌交優先,着力完善軌道交通體系,優先實施市域軌交、城際鐵路;(3)綠色化、公交優先,着力發展綠色交通,倡導綠色出行。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陸銘與市民網上交流(攝影:曹子琛)

另外一位網友也表達了同樣的關注,向陸銘委員拋出“五大新城、五型經濟、國際數字之都,未來上海將如何謀劃新佈局”之問。

陸銘委員認爲,上海當前面臨着發展空間的侷限,在人口、土地、產業等方面必須尋找新的增長空間。“上海提出建設‘五大新城’、‘五型經濟’,就是要進一步突破約束,在‘五大新城’形成對於人口、土地和產業發展空間的突破。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上海將突破這些資源約束,進一步發揮優勢,在創新、總部、數字經濟等領域進一步形成經濟發展的高地。”

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董雲虎與市民網上交流(攝影:曹子琛)

對於“五大新城”建設的定位,網友也有深刻的思考:爲什麼是“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而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衛星城或郊區新城?

對此,董雲虎委員在回應中表示,“五大新城”的重點不是承接中心城區人口疏散、功能疏散,而是大做增量的文章,增強新城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在長三角城市羣中脫穎而出。目的是要建成現代化的大城市、長三角的增長極,從根本上改變郊區發展窪地的狀況。新城發力的重點是形成全市人口合理分佈、功能多維支撐、產業優勢互補的態勢,打造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層,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拱衛帶。

>>>點擊進入上海兩會專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