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

大別山革命歷史的光影再現

■褚銀

上圖:主創團隊於2018年對紅四方面軍老戰士牟炳貞進行採訪。

一部全景式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以安徽金寨縣59位開國將軍爲主體人物的六集電視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紀錄頻道播出。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是紅四方面軍、紅25軍和紅28軍的主要發源地。革命戰爭年代,十多萬金寨兒女投身革命,他們中有很多人血灑疆場,爲國捐軀,已被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1093人。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全景式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紀錄片的時間跨度從建黨初期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分爲《革命火種》《紅軍搖籃》《生死轉戰》《北上先鋒》《鐵血堅守》《將星璀璨》六集,共300分鐘。作品從當下語境切入,通過尋訪、體驗等表現手法,羣像式、故事化地展現了大別山恢弘的革命歷史。

主創團隊歷時一年半,沿着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組建地,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長征出發地、主要途經區域、會師地、重大事件發生地和藏有重要歷史文物的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等,進行採訪拍攝,足跡遍佈全國60多個縣市。同時,主創團隊還前往俄羅斯、美國等地進行境外拍攝。

以一個縣爲座標原點講述一段恢宏壯闊的革命歷史,這樣的紀錄片並不多見。較之單個事件或單個人物的線性結構,這部紀錄片在敘事上要複雜得多。10餘支紅軍隊伍、59位開國將軍、11093名革命烈士、十餘萬金寨兒女,這幾個數字,隨便選取任何一個拍攝,都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拍攝紅色歷史紀錄片,最大的難點在於缺少第一手資料,因爲當事人大多已經過世。該片的主創團隊爲了向觀衆呈獻出革命先輩鮮活而感人的細節,付出了不少努力。主創團隊首先對59位將軍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蒐集整理,對將軍後代進行了深入採訪,結果發現他們絕大多數人對於父輩的故事細節並不十分了解。詢問原因,幾乎衆口一詞,因爲父輩覺得,比起那些失去生命的戰友們,自己能夠在一次次戰鬥中活下來,看到新中國成立,已經算是太幸運了。所以,他們極少向家人或後輩講述自己的戰績。他們自己也很少寫,有日記或是回憶錄的將軍可以說少之又少。於是,主創團隊把海選歷史文獻資料當成了重要抓手。按照個人戰鬥經歷、所屬部隊的重大戰役節點對59位將軍進行梳理,以中國革命歷史爲經線,以個人戰鬥經歷爲緯線,通過個體視角講述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既避免了部分先輩可掌握資料甚少、戰鬥經歷雷同等因素,又能突出重點人物、重要事件,讓觀衆看完後留下深刻印象。

講好故事,一直是紀錄片創作者需要不斷提升的基本功。該片的編導們站在觀衆的立場上思考。除了幾場經典的、可以被列入軍事教科書的戰例之外,其他的戰鬥不從正面去表現,而是聚焦戰前的某一次會議、某一個瞬間,從當下視角出發,從小切口進入,開始講述重大事件。如從珠海航展,追溯9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擁有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

每一集內容的起承轉合,需要不同調性的故事作支撐,明亮的、低沉的、危急的、溫暖的、熱血僨張的、慘烈肅殺的……從中不難看出該片的編導們的獨具匠心。比如洪學智的故事豐富多彩,可以選擇的點很多,作品沒有側重表現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的“打不爛、炸不斷鋼鐵運輸線”這樣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是聚焦他1936年在瞻化(今新龍)邀請藏民首領、千戶頭人巴登多吉做客,請他聽唱片,與他同飲公雞血酒,結成民族兄弟的故事。片中,導演輾轉找到了巴登多吉的孫子、70歲的洛真郎加老人,向觀衆追溯了洪學智與巴登多吉之間那段塵封許久的人間佳話。

衆所周知,尋訪是由現實進入到歷史的一種非常自然的拍攝方法。該片爲了彌補當事人大多已逝去的缺憾,邀請黨史軍史研究者、思政課教師、作家、演員、軍迷、將軍後代等不同角色擔任尋訪者,沿着先輩們戰鬥的足跡進行尋訪拍攝,使觀衆有了更多身臨其境的感受。

用聲音塑造先輩們的形象和性格,也是這部紀錄片一個亮點。該片依據相關回憶錄中的文字細節,大膽借鑑廣播劇的樣式,用“角色配音”的方法展現故事,爲人物的出場增強了“代入感”,再配以動畫手繪所營造出的歷史場景氛圍,激發出觀衆對於不同人物形象、氣質、性格的充分想象。這種創新性的敘述、情景化的表達對紀錄片來說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