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成为2021年开年来口碑最好的电视剧之一。

其口碑好过《大江大河》,与孔笙此前执导的年代剧巅峰《父母爱情》看齐。

这着实是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它是一部扶贫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

这几年来,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展开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的实绩,也有不少以此为背景的剧集播出。

整体口碑颇佳,但市场反响就相对平淡。

根本问题就出在:创作者不知道该怎么让宏大的主题“落地”。

常常拍着拍着就会变成图解政策、空喊口号、生硬说教。

正面人物一个个伟光正。

情节也缺乏有说服力的铺垫。一个好政策下来,所有困难就迎刃而解。

这一次《山海情》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

剧集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它要弘扬的主题很清晰:西海固人民把家扎根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福建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宁夏基层干部的积极奔走、坚韧不拔……

《山海情》的叙事策略是:先把主旋律那一套放一旁,而是探究主旋律底下的基本叙事模式。

它把扶贫化解为几个戏剧点:扶贫为什么是必要的?

扶贫的难点又分别在哪里?

这些难点又是如何化解的?

旧的难点解决后,又有什么样新的难点出现?

编剧再把每一个戏剧点,转化为真切的、日常的、细腻的、观众都可知可感的普通人的故事。

换句话说,它把故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主旋律放第一位。

先把故事讲通顺,而不是主题先行。

譬如为什么要吊庄移民?

它就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现出来了——因为太穷了。

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门给谁穿。

年轻人纷纷想逃离,因为每天三餐是洋芋吃够了。

热依扎饰演的李水花因为一口水窖、一头驴就许人……

而吊庄移民又面临着重重难点。

比如要先过老百姓的思想观。

一些扶贫剧常常这样拍:扶贫干部把老百姓感动了,他们就同意了。

《山海情》则不避讳人性的愚昧、自私、懒惰,它直面老百姓思想上的“穷”。

涌泉村固然穷,好歹有祖祖辈辈留下的土房子,如果移民到玉泉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未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所以,这里不少老一辈一度丧失改变命运的信念与信心,宁愿在涌泉村混吃等死。

扶贫下拨的珍珠鸡,被村民吃得只剩一只。

移民后遇到风沙,第二天就有人逃了回来……

虽然几年后,大部分村民都移民到金滩村,但在推行一些新的致富手法时,村民也会因为畏难心理选择观望或排斥。

过了老百姓的思想观,还有政策关。

《山海情》丝毫没有美化扶贫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它也不避讳基层官员在执行一些政策时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譬如这边蘑菇市场饱和,蘑菇大幅跌价,村民的蘑菇卖不出去。

而这边,县长说县委县政府要在金滩村召开现场会,他满脑子想着还是要搞宣传……

思想关、政策关通过了,就一马平川了吗?

也没有。

科学扶贫总是需要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剧中福建来的农学专家教金滩村的村民种植蘑菇,其他村也纷纷效仿,市场上的蘑菇供过于求,因滞销价格大跌,村民纷纷抱怨专家,甚至有人还把种蘑菇的大棚给烧了……

扶贫过程,关关难过关关过。

坦白讲,一个观众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一部扶贫剧,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部男频“爽剧”看。

扶贫的过程,就是基层干部马得福带着村民们发家致富“逆袭”的过程。

也难怪很多观众代入感特别强。

蘑菇生长了,微博上欢呼一片。

蘑菇卖出去了,观众也心满意足。

蘑菇滞销了,观众也跟着心急如焚。

当观众投入剧情,情绪跟着剧中的人物起伏,这部剧就成功了。

扶贫的不易、扶贫的伟大、扶贫的苦尽甘来,观众也就感同身受。

这才是主旋律正确的打开方式。

再来看人物。

《山海情》里的人物,无论戏份大小,大部分都不是脸谱化的角色。

这首先与正午阳光的用人有关。

他们选人不一定是选流量,而是看实力,看与角色的契合度。

所以很多实力派演员,都是通过正午阳光的剧被二次发现。

其次,这与正午阳光编剧团队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关。

从《父母爱情》到《大江大河》再到《山海情》,其人物塑造手法一以贯之:在矛盾冲突中的抉择,凸显人物性格。

理解人的复杂性,不避讳弱点,也能写出人性的高光。

通过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成长,揭示现实生活本相和时代特质。

剧中除了一些基层官员有些脸谱化外,几乎每个角色都让人记得住。

现实主义作品真实感的营造,也离不开环境的塑造。

《山海情》的制作人侯鸿亮曾谈到,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相信,人物、时间、情节、道具,所有的投入都应为“真实”而服务。

从服化道到方言细节,《山海情》依然践行着这一准则。

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千山万壑的贫瘠土地、居住环境恶劣土窝子,一下子把观众拉入到西海固恶劣的环境中去。

平日里演惯了时尚都市剧的演员,褪去了光鲜的形象。

土气土气的装扮,被泥土沾染得泛黄的头发和衣服,干燥气候下有些粗糙的皮肤、皲裂的嘴唇,让人相信他们就是那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到福建,无论是周放饰演的车间杨主任,还是白宇饰演的宣传干事丁世俊,就清新水润得多。

方言版本里,也尽力去还原宁夏、福建两地各自的语言特点,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的追剧体验。

而很多演员跟正午阳光合作后,对正午阳光团队的细心严谨赞不绝口。

因为服化道上的逼真,也能最大程度调动演员,让演员相信情境,相信角色,演员就会有更出色的发挥。

有好的故事、出色的人物刻画与精湛的表演、真实的环境营造……各方面因素叠加,让《山海情》拥有很高的质感,达到了广电总局提出的“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要求。

当然,因为创作时间紧迫,《山海情》也不是尽善尽美。

剧集分为几个篇章,从1991、1996到2001年等几个时间段的过渡,缺乏必要的铺垫。

甚至连详尽一点的画外音解说也付之阙如。

这可能会导致人物的塑造有“断片”之感。

他们在这几年经历了什么,感情又是如何接续上的,就会有一点点突兀。

虽然《父母爱情》跨越的时间也很漫长,但它的叙事焦点集中在父母身上,时间弹指一挥间就不会有割裂之感。

但无论如何,《山海情》还是以较高的完成度,为国剧争光,也为主旋律争光。

2021年的主旋律剧集不会少。

《山海情》的创作思路,值得后继者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