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山海情》如何成爲國劇門面?

《山海情》成爲2021年開年來口碑最好的電視劇之一。

其口碑好過《大江大河》,與孔笙此前執導的年代劇巔峯《父母愛情》看齊。

這着實是有些不可思議。

因爲它是一部扶貧主題的主旋律電視劇。

這幾年來,全國上下轟轟烈烈展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的實績,也有不少以此爲背景的劇集播出。

整體口碑頗佳,但市場反響就相對平淡。

根本問題就出在:創作者不知道該怎麼讓宏大的主題“落地”。

常常拍着拍着就會變成圖解政策、空喊口號、生硬說教。

正面人物一個個偉光正。

情節也缺乏有說服力的鋪墊。一個好政策下來,所有困難就迎刃而解。

這一次《山海情》做了一個正確的示範。

劇集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它要弘揚的主題很清晰:西海固人民把家紮根在更遼闊地方的勇氣,福建扶貧幹部的無私奉獻,寧夏基層幹部的積極奔走、堅韌不拔……

《山海情》的敘事策略是:先把主旋律那一套放一旁,而是探究主旋律底下的基本敘事模式。

它把扶貧化解爲幾個戲劇點:扶貧爲什麼是必要的?

扶貧的難點又分別在哪裏?

這些難點又是如何化解的?

舊的難點解決後,又有什麼樣新的難點出現?

編劇再把每一個戲劇點,轉化爲真切的、日常的、細膩的、觀衆都可知可感的普通人的故事。

換句話說,它把故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主旋律放第一位。

先把故事講通順,而不是主題先行。

譬如爲什麼要吊莊移民?

它就通過一系列情節展現出來了——因爲太窮了。

兄弟仨只有一條褲子,誰要出門給誰穿。

年輕人紛紛想逃離,因爲每天三餐是洋芋喫夠了。

熱依扎飾演的李水花因爲一口水窖、一頭驢就許人……

而吊莊移民又面臨着重重難點。

比如要先過老百姓的思想觀。

一些扶貧劇常常這樣拍:扶貧幹部把老百姓感動了,他們就同意了。

《山海情》則不避諱人性的愚昧、自私、懶惰,它直面老百姓思想上的“窮”。

湧泉村固然窮,好歹有祖祖輩輩留下的土房子,如果移民到玉泉營,一切都得從頭開始,“未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來。

所以,這裏不少老一輩一度喪失改變命運的信念與信心,寧願在湧泉村混喫等死。

扶貧下撥的珍珠雞,被村民喫得只剩一隻。

移民後遇到風沙,第二天就有人逃了回來……

雖然幾年後,大部分村民都移民到金灘村,但在推行一些新的致富手法時,村民也會因爲畏難心理選擇觀望或排斥。

過了老百姓的思想觀,還有政策關。

《山海情》絲毫沒有美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它也不避諱基層官員在執行一些政策時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

譬如這邊蘑菇市場飽和,蘑菇大幅跌價,村民的蘑菇賣不出去。

而這邊,縣長說縣委縣政府要在金灘村召開現場會,他滿腦子想着還是要搞宣傳……

思想關、政策關通過了,就一馬平川了嗎?

也沒有。

科學扶貧總是需要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

劇中福建來的農學專家教金灘村的村民種植蘑菇,其他村也紛紛效仿,市場上的蘑菇供過於求,因滯銷價格大跌,村民紛紛抱怨專家,甚至有人還把種蘑菇的大棚給燒了……

扶貧過程,關關難過關關過。

坦白講,一個觀衆如果事先不知道這是一部扶貧劇,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部男頻“爽劇”看。

扶貧的過程,就是基層幹部馬得福帶着村民們發家致富“逆襲”的過程。

也難怪很多觀衆代入感特別強。

蘑菇生長了,微博上歡呼一片。

蘑菇賣出去了,觀衆也心滿意足。

蘑菇滯銷了,觀衆也跟着心急如焚。

當觀衆投入劇情,情緒跟着劇中的人物起伏,這部劇就成功了。

扶貧的不易、扶貧的偉大、扶貧的苦盡甘來,觀衆也就感同身受。

這纔是主旋律正確的打開方式。

再來看人物。

《山海情》裏的人物,無論戲份大小,大部分都不是臉譜化的角色。

這首先與正午陽光的用人有關。

他們選人不一定是選流量,而是看實力,看與角色的契合度。

所以很多實力派演員,都是通過正午陽光的劇被二次發現。

其次,這與正午陽光編劇團隊塑造人物的方式有關。

從《父母愛情》到《大江大河》再到《山海情》,其人物塑造手法一以貫之:在矛盾衝突中的抉擇,凸顯人物性格。

理解人的複雜性,不避諱弱點,也能寫出人性的高光。

通過人的生存處境和精神成長,揭示現實生活本相和時代特質。

劇中除了一些基層官員有些臉譜化外,幾乎每個角色都讓人記得住。

現實主義作品真實感的營造,也離不開環境的塑造。

《山海情》的製作人侯鴻亮曾談到,他認爲現實主義題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觀衆相信,人物、時間、情節、道具,所有的投入都應爲“真實”而服務。

從服化道到方言細節,《山海情》依然踐行着這一準則。

一望無垠的荒涼黃土、千山萬壑的貧瘠土地、居住環境惡劣土窩子,一下子把觀衆拉入到西海固惡劣的環境中去。

平日裏演慣了時尚都市劇的演員,褪去了光鮮的形象。

土氣土氣的裝扮,被泥土沾染得泛黃的頭髮和衣服,乾燥氣候下有些粗糙的皮膚、皸裂的嘴脣,讓人相信他們就是那片土地裏生長出來的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到福建,無論是周放飾演的車間楊主任,還是白宇飾演的宣傳幹事丁世俊,就清新水潤得多。

方言版本里,也盡力去還原寧夏、福建兩地各自的語言特點,爲觀衆提供更加沉浸的追劇體驗。

而很多演員跟正午陽光合作後,對正午陽光團隊的細心嚴謹讚不絕口。

因爲服化道上的逼真,也能最大程度調動演員,讓演員相信情境,相信角色,演員就會有更出色的發揮。

有好的故事、出色的人物刻畫與精湛的表演、真實的環境營造……各方面因素疊加,讓《山海情》擁有很高的質感,達到了廣電總局提出的“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的要求。

當然,因爲創作時間緊迫,《山海情》也不是盡善盡美。

劇集分爲幾個篇章,從1991、1996到2001年等幾個時間段的過渡,缺乏必要的鋪墊。

甚至連詳盡一點的畫外音解說也付之闕如。

這可能會導致人物的塑造有“斷片”之感。

他們在這幾年經歷了什麼,感情又是如何接續上的,就會有一點點突兀。

雖然《父母愛情》跨越的時間也很漫長,但它的敘事焦點集中在父母身上,時間彈指一揮間就不會有割裂之感。

但無論如何,《山海情》還是以較高的完成度,爲國劇爭光,也爲主旋律爭光。

2021年的主旋律劇集不會少。

《山海情》的創作思路,值得後繼者借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