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1月11日,是殲-20隱身戰鬥機首飛10週年的紀念日,軍迷們都期待這一天還有新型戰機的首飛,這些預期包括安裝渦扇-15C發動機的完全版殲-20、殲-20的雙座型戰機,海四代艦載戰鬥機,或遠程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劃掉,是轟-6Z)等等。

  

  殲-20隱身戰鬥機的意義在於,在世界先進戰鬥機領域,我們不僅追上了世界一流,而且在部分領域還有趕超的的設計。在隨後的歲月中,在人們的目光中,殲-20一步步成熟並服役。不過,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殲-20的生產不夠快,產量不夠多,一般認爲目前殲-20的總數量在一百架左右。

  現在,世界乃至亞太地區各國服役的F-35隱身戰鬥機的總數量已經有數百架之多。頗有隱身戰鬥機“圍堵”中國之勢,這會給中國空軍帶來不小的壓力,值得高度警惕,幸虧我們早就有了殲-20。在2021年1月23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佈了F-35項目的最新月度簡報——截止到去年年末,F-35系列隱身戰機的交付數量已超過610架,輕鬆突破600架大關。

  

  實際上如果不是受到美國國內COVID-19疫情“野蠻生長”的影響,早在去年11月結束時就可以實現這個新突破。在經歷早期漫長的研發試飛、改進升級陣痛後,F-35隱身戰機終於是苦盡甘來,正式量產服役工作終於得以穩步推進。超過600架這個交付數量相當驚人,遠比其他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乃至隱身無人機的量產數量加起來還要多,甚至比很多三代機、三代半的量產數量還要更多,量產速度還要更快。

  這還不是F-35量產速度的天花板,按照最新計劃表,F-35將會在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全速率生產,屆時F-35的年量產數量將高達160架,這種全速率生產將持續10年以上,未來F-35在量產上帶給外界的震撼還會更多。

  

  那麼問題來了,F-35隱身戰機究竟是如何得以實現這種驚人生產速度的呢?這就要從其項目本質說起了。

  F-35隱身戰機生產速度快的一大奧妙就是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合作生產。F-35項目擁有1900多家供應商/配套廠商,其中1800家位於美國本土,100多家則分佈在國外,直接或間接僱用了近20萬人,預計到2022年還將增加到26萬人。

  F-35項目的這些供應商不乏西方頂級航空技術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作爲總承包商,BAE系統公司、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普拉特•惠特尼集團、阿萊尼亞•馬基、羅•羅公司、柯林斯埃爾比特公司等一系列軍工/航空巨頭作爲主要供應商,確保能夠高效、合格、及時交付產品。

  

  F-35項目也證明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強大的領導力和系統整合能力,如此一來F-35的批量生產計劃才得以穩步推進。

  在得到西方知名軍工/航空巨頭的供應支持後,制約F-35隱身戰機生產的就是組裝了,在這方面F-35項目同樣表現出現。目前F-35已擁有三個總裝廠,分別是美國德州的沃斯堡工廠、意大利卡梅里和日本三菱重工名古屋小牧南裝配檢驗廠,三個廠三條生產線一起開動,生產速度自然很快。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約91%的生產量是由沃斯堡工廠承擔的,卡梅里和名古屋兩個廠只能算是打醬油,這兩者計劃生產總數只有150多架,剩下數千架F-35都要靠沃斯堡工廠。

  而沃斯堡工廠也的確擁有這種能力,該工廠擁有1.4萬人,其中8000人直接爲F-35項目工作。早在2010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斥巨資全面升級工廠設施,從基礎設施條件上爲F-35爆產能做準備。

  

  目前沃斯堡工廠採用F-35A/B/C三型戰鬥機共線生產的方式,巨大的廠房足夠同時生產總裝105架F-35,每架F-35生產總裝時間大約需要11個月。每次沃斯堡工廠對外發布生產畫面,一眼望不到頭的正在總裝的F-35總能夠讓人驚歎不已。

  說到這裏,儘管殲-20的量產數量、速度從未披露過,但顯然是不及F-35的,很肯定存在巨大差距。不少人當然非常期待未來殲-20實現F-35這種量產速度,這其實並不現實,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首先,F-35項目是要全面早於殲-20的,2007年首架生產型F-35B就已下線,首架F-35C在2009年也已下線,而殲-20在3年後才首飛,時間上明顯落後,要實現量產速度反超是不可能的。

  

  其次,F-35作爲一款“國際合作戰機”,擁有國內和國際大量訂單,只有極力提升生產速度才能按時交付各國空軍。而殲-20和F-35在市場定位、用戶羣體乃至計劃列裝規模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巨大差異,一味地拿它們量產速度進行比較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