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劉靜妍 /文劉暢 /攝)他,長相青澀秀氣,一開口卻能令全場矚目。他自稱“逆光者”,眼睛看不見,卻並不妨礙他成爲“書香南京·朗讀者”團隊的一名朗讀志願者。在金陵圖書館、南京市全民閱讀促進會組織的一些公益活動上,人們經常看到這個大男孩的身影。

他叫葉泓霆,是一名00後盲人少年,畢業於南京市盲人學校,現在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他說,逆光行走的旅程中,文學藝術是精神食糧,給了他力量。他不願只是一個受益者,而要把這種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逆光者”的聲音,他想讓更多人聽見

葉泓霆最近放寒假了。1月19日下午,記者前往他家中採訪,他徑直走到門口迎接。“可以看見人影,但看不清字。”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葉泓霆在使用手機聽書

他打開手機,手指快速拂過屏幕,手機中傳出讀屏軟件識別的聲音。聲音是2.5倍速播放,記者幾乎聽不清楚,而他已經快速找到了想打開的軟件。同樣地,靠着讀屏軟件,他能嫺熟地操作電腦,用音頻軟件錄製有聲讀物。他說,已經有音頻平臺找他簽約,利用業餘時間“播書”,朗讀文學經典、網絡小說。

△葉泓霆正在錄製有聲讀物

未來,他希望在音頻平臺上開自己的賬號,運用所學的中醫專業,播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千金翼方》《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史籍,弘揚傳統文化。他還想在南京開一家醫療推拿鍼灸診所,讓客人在店裏聽他錄的節目,讓聲音成爲“治癒”的方式之一。

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作爲“逆光者”羣體中的一員,希望大家能聽到他的聲音,瞭解他的故事。

一次次的挫敗,把性格里的“釘子”磨平

△葉泓霆正在錄製有聲讀物

葉泓霆看起來開朗隨和,臉上總是掛着笑容。其實,年少時的他,也曾經是一副“倔”性子。

4歲那年,他被確診爲眼底視網膜色素變性,視力逐漸惡化直至失明。“別人都說,5歲之前沒有記憶,但很奇怪,我對5歲之前的印象還挺多的。”他說,小時候泡藥浴的大澡盆,到現在還記得。

“視力是慢慢變得不好的。”他說,5歲那年,還能在方格子裏寫字;到了7歲,要用很大的格子才能寫字,還要用上放大鏡。上了小學,他進入南京市盲人學校就讀。

經歷了四處尋醫,視力提高了一些,但回落得也很快。“很長一段時間,我感覺心理落差很大。”葉泓霆說。騎自行車、踢足球、打籃球……一想到這些以後都玩不了了,他感覺沒法接受,漸漸和小區裏的玩伴也疏遠了,“那段時間有些低落,沒有調整好心態。”

筆掉到地上自己撿不到,他自己強行去撿,結果,掙扎了十幾分鍾,還是沒找到,只能喊別人幫忙。8歲那年,有一次,他逞強騎自行車,一不小心撞到一位老爺爺,心裏感覺很愧疚。

“後來慢慢去適應。”葉泓霆說,一次次的挫敗,把性格里的“釘子”磨平了。

從受益者到志願者,完成自己的“破圈”

他慢慢接受現實,跟自己“和解”,在閱讀中建構精神家園。

△葉泓霆在閱讀盲文書

一開始接觸閱讀,是通過盲文書。葉泓霆說,他很感激盲校的老師。印象當中,常常到了晚上九十點鐘,還有老師在點字打印室裏忙碌,盲文打字機的聲音很大,那是很多針同時落在紙上的聲音。厚厚一冊盲文書,凹凸的針孔印組成盲文,密密麻麻。

小學三四年級,盲校成立了文學社,老師找了各種盲文課外書資源。他喜歡《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喜歡周國平的作品……閱讀文學經典,給了他奮發向上的力量,思考人生的真諦。

後來,他接觸到了有聲閱讀。在金陵圖書館的盲人影院,他聆聽大學生志願者、播音員講電影。《海上鋼琴師》《烈火英雄》……電影經過生動的講述,好像躍然眼前,讓他深受觸動。

“突然覺得,我也可以做些什麼,當一名志願者,而不只是一個受益者。”葉泓霆說。在學校社團裏的練習,讓他積累下一些朗誦經驗。他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爲金陵圖書館的一名朗讀志願者,將振奮人心的文字轉化爲抑揚頓挫的聲音。他用聲音“描摹”腳下的南京,想象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放棄追不到的“月亮”,重新鎖定目標

到了考大學填志願的時候,葉泓霆選擇了中醫鍼灸推拿專業。現在,他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2020年10月剛入學。

對中醫的興趣,來自耳濡目染。南京市盲人學校有中專的中醫推拿專業,走在校園裏,經常可以聞到艾條味,隨時隨處可以聽到張仲景、孫思邈的名言,也有很多中醫方面的書籍。

△葉泓霆在吹竹笛

然而,高三之前,中醫只是他的愛好,真正心儀的專業方向是藝術。他很喜歡音樂,從小學竹笛,原本想考南京藝術學院,但是因爲看不到譜子,考慮到未來就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最終還是放棄了。

“向着月亮出發,即使不能到達,也能站在羣星之中。”葉泓霆說,他很喜歡這句名言。生活中,他遇到過太多類似的事情。比如,藝術就是他的“月亮”,雖然追求不到,但過程中產生過一些美好的幻想,給他帶來了愉悅。“除了追不到的‘月亮’之外,還有別的目標值得追尋,也是一種寬慰和鼓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