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層次”分爲5層,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

在父母子女關係中,情感歸屬也就是陪伴,作用非常重大。如果無法提供此項,不少父母就退而求其次,選擇用物質來補充。

物質可以填補缺失的陪伴嗎?

01

最近小e看到條新聞,挺不是滋味的。

遼寧瀋陽康平縣一個小女孩,運動鞋760元一雙,才穿一個月就想換新的;爲愛豆打榜沖銷量,每個月花千八百給粉絲羣集資;一張專輯,反覆買108次;考試進前五,父母獎勵1500元,前十則是1000元……

看完這些描述,讀者多半也和小e一樣,認爲小女孩家庭不錯。

畢竟小e這個成年人,都覺得760元鞋子很貴,至於反覆買歌的錢,拿去喫飯不香嗎?

但現實並非如此。

小女孩是一名留守兒童,爸爸在鋁合金廠打工,每天上班長達12小時,考慮到工作忙和省錢,他的工作餐常常是饅頭就鹹菜,喫不完就放進塑料袋,下一頓繼續對付。女孩的媽媽則在路邊擺攤,賣手套拖鞋小玩意。

夫妻倆辛苦一個月能賺多少?僅僅5000元。

但這5000元還需考慮很多方面,例如老母親和孩子的生活費,他們每個月給家裏打1500元。此外還要盡力滿足女兒的衣食住行,甚至是追星愛好。

02

物質生活日益豐足,穿名牌的、用成百上千追星的學生無數。但這個留守家庭根本和富裕無關,小e發自內心覺得有點兒魔幻。

你可能會問:是父母在異地打工,不清楚女兒的消費行爲嗎?

恰恰相反。父親回應,自己努力賺錢,就是爲了不讓女兒低人一等,目前他們還能富養女兒,女兒有什麼要求,比如名牌鞋子文具,別人有的她就不能缺。

至於買108次專輯沖銷量這種行爲,他們理解這是孩子孤獨,並且周圍小孩都在追星。

以往說“寒門貴子”,指貧窮家庭孩子有出息,現在卻有新定義:哪怕再窮,也要富養。

父母啃饅頭喫鹹菜勒緊褲腰帶,卻給孩子買名牌衣服鞋子;父母手機千元出頭,磨得又舊又破,卻給孩子買最新款手機……他們爲何這麼做呢?

其一,是補償心理。

或是父母小時候生活條件差,所以供養孩子來補償自己;又或外出務工缺少陪伴,就用物質來補償親情。

其二,也不排除攀比心理。

正如同學聚會越發變味一樣,炫耀孩子也成爲大家共同心理,孩子各種面子必須照顧到,起碼要做到“人有我有”。

03

寒門貴養的方式,錯了嗎?我們先不着急下結論。

小e曾看過一檔韓國綜藝,主持人問孩子:富有但忙碌的父母VS貧窮但顧家的父母,選誰?

兩個小孩的回答令人詫異。

女孩說:“我選有錢的父母,我不想在鼻孔一樣大的房子裏生活!”

男孩贊同:“如果父母沒錢,即便再顧家,因爲窮,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周圍大人的表情十分錯愕,顯然沒想到孩子年齡這麼小,就如此“物質”。

其實這不是物質,只是直覺。從前大家都窮,所以有錢沒錢差別不大;如今大家接觸資訊變多,物質的重要性暴露無遺。

因此我們需要承認,用物質來彌補情感缺位,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這種彌補不能過度,如果超出經濟實力,不僅會擠壓父母家人的生存空間,久而久之讓孩子對家境產生誤判、金錢觀出現偏差,也會後患無窮。

誰都希望生活富足,但現實不是你想要就能做到。

我們來自不同環境,可能有的小康,也有的窘迫些,這不是致命的問題。然而崩壞的三觀,纔是父母用青菜稀粥貴養孩子,也無法彌補的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