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揚州市收藏協會冠名播出的《新聞女生·玩收藏》在每週六的下午五點半與大家準時見面,爲您尋訪民間藏家,提供鑑寶服務,整理收藏資訊。

運河揚州

運河文化博大精深,揚州的大街小巷都留有運河的印記,比如南河下,這個“河”指的就是運河。南河下街區形成於明代中後期,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也是揚州保存最爲完好、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今天,我們就去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走一走、逛一逛。

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東起徐凝門街、西至渡江路,南鄰南通東路、北靠廣陵路,總面積達42.03公頃。作爲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南河下里除了“晚清第一名園”何園,還散落着湖南會館、小盤谷、二分明月樓、嶺南會館等衆多鹽商宅第、會館和私家園林,經認證的文保單位有一百多處,整體風貌保存完整,在國內現存古城中極其稀有。

洪大林 編劇、文化愛好者:

(其實現在兩邊還有不少歷史的痕跡)對,歷史的痕跡,舊的建築物留下來的就是街巷,揚州的街巷文化就是歷史傳承的唯一標誌和痕跡,它背後的故事很震撼,這條街以前在清朝的時候滿街的轎子。

作爲一名編劇、文化愛好者,洪大林對揚州鹽商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南河下街區的形成與運河文化、鹽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兩千多年前,西漢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爲鹽”,還開鑿了運鹽河,從此以後,鹽業就成爲了揚州的重要經濟命脈。明清時期,淮南淮北生產的食鹽都運輸到了揚州儲存,依託運河,揚州成爲了全國鹽運中心。

洪大林 編劇、文化愛好者:

揚州設了一個正三品的叫鹽運御史,是管鹽的鹽政鹽務的,還有一個正五品的叫鹽運史負責鹽的運輸、收稅的,而這兩個機構設在揚州,官和商是分不開的,商人就到揚州來開始安家落戶,通過運河的運輸輻射到五個省,很快就暴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資本財團,揚州鹽商。

鹽商擇水而居,明清時期,靠近運河的鈔關至東關一帶成爲了鹽商的聚居地。鹽商富可敵國,熱鬧繁華的南河下街區由此形成。

洪大林 編劇、文化愛好者:

這是鹽商所有的貨物上下的關隘,官府在這收稅,他們爲了便於運輸,便於擴散,在這個地方建了很多私家園林,形成了他們的住宅,喫喝玩樂雅一串的高消費,由於他們的行爲構成了揚州鹽文化的源頭,一直到現在影響着我們這座城市。

南河下有一條引市街,雖然現在看上去不起眼,歷史上卻一度是揚州的金融中心。

雨薇 新聞女生:

在當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物件叫作“鹽引”,這個是鹽商用來交易食鹽的一個專利憑證,因爲這裏鹽商多,也就形成了一個交易鹽引的市場,引市街因此得名。最鼎盛的時候,引市街每天交易的行情,甚至會影響到遠方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食鹽的價格,就如同今天的金融市場或者股票市場一樣,因此引市街(當年)就被譽爲中國的“華爾街”。

位於南河下68號的湖南會館,同樣是鹽商文化的重要遺存,是當年湖南人在揚州做生意時的集散地,類似於現在的外地辦事處。

洪大林 編劇、文化愛好者:

湖南會館在這條街上算是比較突出的一家,它的門樓、它的氣派、它的規模大於其他的會館,揚州是沒有山的,就沒有石頭,大量的工匠就在磚頭上動腦筋,形成了磚刻的研究,這個門樓上面有三四一十二,還有五個,就十七個磚刻,非常精美。

幾百年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一直保留着“河、城、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成爲了揚州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數風流鹽商,還看南河下,南河下稱得上是古運河畔的核心文化區。接下來,我們就去認識一位收藏愛好者,從他的收藏品中可以感受揚州鹽文化更豐富的內涵。

42歲的朱志勇是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大約二十年前,他就開始專題收藏與鹽文化有關的各類實物、史料,如今已經小有規模。比如這張民國時期的營業執照,就兼具收藏價值和揚州地方特色。

朱志勇 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

是當時懸掛在官鹽售賣處的一個執照,這是當時鹽商的一個照片,跟當時鹽商經營許可的執照,這個上面在全國來說,唯一的只有揚州有這種情況的是什麼呢,官鹽售賣的時候 是不準跟醬園私相夾帶,因爲我們揚州用鹽最大戶的是醬園,揚州醬菜 所以他就怕有的時候,私鹽跟醬園私底下合作,就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走了私鹽,所以這個上面有明確的記錄。

另外一張紙質藏品,則是張貼在官鹽售賣處門口的佈告。

朱志勇 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

這張更加難得,我不但在裏面要有經營許可證,在外面還要有一個執照、佈告,告訴人家我們這邊賣的是正宗的官鹽,而且是沒有逃稅漏稅的等等一些情況,反映出來的。

運鹽走的是水路,這張有些發黃的船契,算得上是研究鹽文化和運河文化的珍貴史料。

朱志勇 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

鹽怕水,遇到水以後就容易化掉,所以說它當時在運鹽的時候會有一個船契、契約,有一些先人的思想或者情懷在裏面,順風啊,開風大吉啊等等一些吉祥用語,人的一種祈福 還是在這個裏面得到了體現。

這兩張史料,是晚清民國時期南通地區同一家農戶的土地資料。

朱志勇 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

當地有些地方的鹽鹼地,鹹鹵比較高,不好種植莊稼,慢慢退耕,慢慢改革,使得人能種一些比較可以生長的東西,從我們揚州從南通啊這些地方慢慢發展過來的。你看,這個是民國時期,這張是宣統時期,同一戶的這個它(後來)已經是灘地了,這個時候還是兩淮的鹽河,時代的變遷跟它職能的變遷慢慢產生的。

清嘉慶年間,海運逐漸取代漕運,運河開始沒落,風光了幾百年的揚州鹽商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幸運的是,這些珍貴的收藏品,將揚州的鹽文化定格留存。而揚州鹽商這個歷史上的特殊羣體,也爲揚州留下了寶貴的城市財富。

朱志勇 市收藏協會青年分會祕書長:

鹽商喫,喫出了名揚四海的淮揚菜系。住,住出了彪炳東方的私家園林。玩,玩出了巧奪天工的揚州工藝。樂,樂出了名家輩出的地方戲曲。雅,雅出了藝術獨特的揚州八怪。養,養出了有口皆碑的揚州美女。學,學出了博大精深的揚州學派。一直到現在 我們揚州的旅遊業、消費業,我們慢生活的這種文化,都是由鹽商的根造成的一種社會慣性。

運河文化與鹽商文化密不可分,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可以說是活態保護利用文化的典範街區。在南河下,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遺存。下期,我們繼續講述!

來源 | 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 | 朱蔣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