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0日,拜登在華盛頓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

就職演說中,78歲的拜登呼籲美國民衆團結起來,懇求各派不要再鬧下去了。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調查結果顯示,72%的共和黨人認可拜登在就職演說中釋放的信息。

作爲一名資深政客,拜登的就職演說要迎合支持者,拉攏中間派,安撫對立面。身爲華盛頓局中人的拜登最清楚,要把“團結”的口號變爲現實,他面臨許多制度性的制約和挑戰。

拜登上任後簽署的17項行政令,其中有9項屬於“撥亂反正”,逆轉特朗普時期的政令,比如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和停止在美墨邊境修牆。拜登要想真正在預算、醫保、環境、經濟等問題上進行全面且系統的改革,他需要通過立法來實現。

這就是他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國會。

民主黨雖然在國會的參議兩院都佔有多數,但這並不意味着拜登可以順利推進立法。共和黨可以通過阻撓議事(filibuster)來阻止民主黨的提案:根據美國參議院的現行章程,參議員可以通過冗長髮言等方式阻礙一項提案得到表決。而100個席位的參議院中,必須有60名議員現場提出制止,才能終結阻撓、恢復議事。目前,民主黨擁有的50席是不夠的。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民主黨及共和黨利用阻撓議事的手段阻止對方提案的頻率都大幅增加。

△圖片來源:布魯金斯學會網站(Brookings)

此外,如果要進行深層的體制性改革,往往需要國會三分之二多數投票贊成。比如修改憲法或憲法修正案,改變飽受爭議的選舉人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 System),改革少數族裔經常抱怨的《選舉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這都需要參衆兩院的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民主黨在參衆兩院都沒有這樣的優勢。

所以,曾經號稱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成爲所謂“人類終極制度設計”的美國學者福山1月18日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上寫文章說,今天的美國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制度僵化的制約”(institutional rigidity)。

說到制度僵化,拜登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選舉人團制度。拜登比特朗普多贏了700萬張普選票,希拉里也比特朗普多贏了300萬張普選票。如果不是選舉人團這種間接選舉的制度,特朗普壓根就不會當選。很多學者認爲,選舉人團制度給了共和黨在參議院和大選中過多的優勢。

在過去的6屆美國總統大選中,小布什是唯一一位贏得普選票的共和黨候選人,但過去24年卻誕生了三位共和黨總統。

這正是因爲選舉人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沿海人口衆多的傳統“藍州”和廣大鄉村人口稀少的“紅州”差距相近的代表性。

比如,4000萬人口的加州和500萬人口的懷俄明州竟然都有兩個參議員席位,以及由之換算而成的兩張選舉人票。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衆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衆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衆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即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爲“贏者通喫”。 按照選舉人團制度,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拜登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是美國國內的撕裂。

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1月11日發佈的全美民意調查顯示,示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之後,仍然有73%的共和黨人認爲2020年大選中存在“大規模舞弊”,93%的民主黨人認爲根本沒這回事。此外,81%的共和黨人認爲參議院不應該對特朗普定罪,87%的民主黨人則認爲他應該被定罪。撕裂程度可見一斑。

△ 圖表來源: 昆尼皮亞克大學民意調查報告

△ 圖表來源: 昆尼皮亞克大學民意調查報告

參議院共和黨領導人麥康奈爾對是否會爲特朗普定罪的態度也一直處於曖昧狀態。爲什麼?

因爲共和黨大佬們也在觀望,在掂量國會暴力背後的極右思潮會不會繼續發酵,在掂量那些參與和支持暴亂的白人至上者主義、反全球化的白人藍領工人、支持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擁槍派,這些人在美國國內尤其是共和黨內還有多大市場?共和黨的捐款人和金主又是什麼態度?

說到分裂,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新媒體平臺。現在,更多人通過社交媒體和個性化的新聞推送獲取信息,長此以往,左右各派只能獲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和已經相信的觀點。各派的觀點不僅在分化,而且在極化。

當然,軍工複合體、主流媒體和選舉政治都是制約拜登施政的因素。大家關心的拜登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都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很大程度上,外交也是內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