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驅系統很多消費者並不陌生,可“四驅”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各個汽車品牌的四驅系統不僅名稱上不一樣,在結構和特性上也都不盡相同,種類極其繁多。比如,奧迪有quattro,寶馬有xDrive,奔馳有4MATIC,謳歌有SH-AWD,Jeep有Rock-Trac,三菱有S-AWC,斯巴魯有DCCD……等等。

雖然每家的四驅系統都有不少獨到之處,但其中多數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沒太多印象,唯獨奧迪quattro名聲最大,不僅那個形象化的壁虎標盡人皆知,更有不少人看見一般車走不了的冰雪路面就想讓奧迪來試試。大家都是四驅,爲什麼就奧迪的quattro這麼秀?這事兒,還得從quattro的“發家史”說起。

世界上第一臺四驅汽車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但那時候四驅一直都是越野車的專屬。直到1976年至1977年的冬天,奧迪工程師們在測試的時候發現一臺200匹的奧迪前驅車在彎道或冰雪路面上,竟然被一臺只有75匹的大衆ILTIS四驅越野車給超了。這能忍?很快,工程師們向時任奧迪技術總監的費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ech)上報了這一情況,之後便接到了將四驅機構移植到轎車上的任務。

當時所有越野車的四驅系統不僅結構複雜,而且體積非常龐大,笨重的分動箱在體積上和變速箱都有一拼,直接放到轎車上並不現實。但這難不倒奧迪的工程師們。奧迪研發小組變速箱設計部門主管弗朗茨·騰格勒(Franz Tengler)想出了一個絕佳方案,捨棄了傳統越野車的分動箱,而是通過一個空心軸實現動力分流,大大簡化了四驅結構。優化後的分動箱體積十分小巧,放在轎車上再合適不過。

這一創舉則催生了世界第一臺全時四驅轎車。1980年,這臺被官方命名爲奧迪Quattro的全時四驅轎車在日內瓦車展首次亮相,除了四驅系統之外,它還搭載了奧迪標誌性的五缸發動機,不到2.2L的排量榨出了147kW的最大功率,百公里加速只需要7.1秒。而實驗證明,四驅系統不僅讓奧迪Quattro加速更猛,在冰雪路面上更是可以輕鬆超越同時期的競品車型。誕生之初,quattro就和冰雪結下了不解之緣。

完成開創之舉之後,奧迪又推出了多款搭載全時四驅系統的轎車,不斷地將全時四驅系統在轎車上發揚光大。爲進一步向人們展示四驅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奧迪還決定讓配備quattro四輪驅動技術的奧迪Quattro賽車參加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汽車賽事——世界拉力錦標賽(WRC)。

1981年奧迪車隊正式參加WRC,也是第一次把四驅車帶入到了WRC賽場。當時奧迪僅派出兩輛賽車參加8個WRC比賽,就順利贏得了其中3場。到了1982年,奧迪車隊甚至在11場拉力賽中拿下7場冠軍,毫無懸念地奪得了當年的廠商冠軍。

隨後奧迪四驅賽車在WRC逐漸佔據了統治性地位,以極爲強勢的姿態近乎宣判了兩驅車在WRC的死刑。WRC的賽場上,只剩藍旗亞的Rllay 037後驅賽車能和奧迪一較高下(Rllay 037後驅賽車也僅僅支撐到了1983年)。

隨後四驅系統在WRC賽場迅速普及,賽車巨大的馬力得到了更好的應用,讓1984年的WRC進入了最具觀賞性也是最瘋狂的B組時代。瘋狂年代下的奧迪更瘋狂,當時奧迪升級後的Quattro A2賽車整備質量只有1000kg多一些,在12站比賽中贏得6次冠軍,多次包攬前三,拿下當年雙料冠軍。之後奧迪又相繼推出了Sport Quattro、Sport Quattro S1(E2),繼續在WRC賽場書寫輝煌歷史。

搭載奧迪quattro技術的賽車在賽場上從未止步,1984-1987年參加美國派克峯登山比賽;1988年參加美國TransAm系列賽全年比賽;1989年參加IMSA GTO系列賽;1990年參加德國房車冠軍賽(DTM)……在2012-2014年,更是取得了勒芒三連冠。無數的比賽之中,奧迪quattro四驅技術一直都是奧迪賽車制勝的法寶。

不否認Torsen託森差速器是quattro的精髓之一,但實際上1980年那臺最初的Quattro並未採用這一結構。前面我們也說到了,最初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是一根空心軸,可以向前後軸輸送動力,車輛三個差速器均爲開放式,而在前、後差速器上則加入了牙嵌式差速鎖,需要駕駛者手動干預。爲了讓四驅轎車更容易駕駛,quattro開始了進化之路。

在1986年,Torsen託森A型差速器首次應用到了quattro上,憑藉純機械結構實現了前後軸扭矩無級調節。極限狀態下,quattro四驅系統可以實現前後50:50的扭矩分配,遇到打滑路況就可以自動調節,而且響應極其迅速。別看結構複雜,實際上quattro擁有相當出色的可靠性。

隨後quattro四驅便在以Torsen託森差速器爲核心的基礎之上不斷改進。1988年手動版本的奧迪V8後軸開始採用Torsen託森差速鎖,自動版本則配備了電控多片離合器的行星齒輪中央差速器。在前軸失去抓地力的時候,多片離合器可以自動100%鎖止。1994年,奧迪100(C4)開始搭載採用了平行齒輪結構的Torsen託森B型差速器,並且首次加入“EDL電子差速鎖”,可以有效抑制單側車輪打滑。1997年,奧迪則開始着手優化中央差速器和ESP系統的配合,除了扭矩分配能力更強之外,和ESP系統的緊密配合也爲quattro車型帶來了更好的安全性。再後來,quattro的中央差速器由Torsen託森B型升級成了行星齒輪結構的C型,自動鎖止速度更快,而且前後軸的扭矩分配進一步寬泛。常規狀態下,車輛以40:60的比例分配前後軸動力,當出現打滑路況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實現15%-85%到65%-35%的扭矩分配。這樣的結構更穩定,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偏後輪驅動的駕駛體驗,帶來更好的操控感受。

最初Torsen託森差速器並不是奧迪發明的,不過奧迪自己開發的冠狀齒輪中央差速器,前後扭矩分配比原來的Torsen託森差速器更加靈活,同時也具有自鎖功能,而且結構進一步縮小,單單中央差速器就比原來輕了4kg。

通過奧迪工程師不懈的努力,第七代quattro機械四驅系統已經趨於完美,不但可以高效地機械自鎖,而且可以通過電子方式激活,和車輛的諸多電子系統協同配合,爲車輛帶來強大的多路況適應能力。每一臺搭載第七代quattro機械四驅系統的奧迪車型都能夠爲用戶帶來更加豐富的駕駛樂趣。

在機械時代修煉至巔峯之後,奧迪則開始將quattro推向智能化領域。2016年奧迪將ultra技術融合到了quattro技術之中,推出了ultra quattro智能四驅系統。多數情況下,搭載ultra quattro四驅的車型,其多片離合器可以徹底斷開,讓動力100%傳送給前軸,從而顯著降低油耗。

而當需要四驅介入的時候,ultra quattro可以在幾毫秒內瞬間激活,調整前後扭矩分配。它的工作模式也很有“科技感”,ultra quattro每秒會檢測100次150個來自車身各處的信號,精準掌握車況、路況,同時處理器每秒進行100次模擬計算,從而“預判”0.5秒之後的車輪抓地情況,隨後則提前調整扭矩分配,實現“實時響應”。

以上最常見的冠狀齒輪機械式quattro和ultra quattro現在只出現在MLB evo平臺的車型上。針對MQB平臺的橫置發動機佈局車型,quattro則採用了來自瑞典瀚德(Haldex)的電子液壓多片式“耦合器”。你以爲quattro覆蓋縱置佈局和橫置佈局就完了?NONONO。

蘭博基尼蓋拉多的那套四驅系統在奧迪R8上也被稱爲了quattro,結構和以上提到的均不同,它的四驅核心是帶有差速鎖的液力耦合器。隨着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應用於奧迪e-tron的四驅系統e-quattro應運而生,奧迪e-tron S車型則加入了電動扭矩矢量控制功能,讓e-quattro更強大。

無論縱置、橫置、中置,還是燃油或純電動,quattro都做到了完美覆蓋。在2014年的洛杉磯車展上,奧迪甚至還是展示過奧迪A7 h-tron quattro氫燃料電池汽車所配備的quattro四驅系統——一切皆可quattro!

以四驅爲賣點的品牌不止奧迪一家,斯巴魯、Jeep品牌的四驅技術也很有代表性,覆蓋車型也比較廣泛。但能像奧迪的quattro這般覆蓋車型廣泛,更能針對不同車型、不同場景“因地制宜“的,僅此一家。

在奧迪Q7、奧迪Q8,以及奧迪S、RS系列這些強調性能,排量相對較大的車型上,奧迪爲它們配備了採用冠狀齒輪中央差速器的機械式quattro全時四驅。這套四驅系統不僅提供了全天候的多路況行駛能力,也讓這些大馬力車型在賽道上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動力優勢,帶來更出色的行駛表現。

而針對奧迪A4L、奧迪Q5L等這些以城市場景爲主的車型,ultra quattro可以讓用戶在幾乎不必負擔傳統四驅結構帶來的額外油耗的同時,享受到到四驅系統帶來的卓越行駛性能。

在其它車型上,從入門級一直到超級跑車以及純電動車型,都有quattro的身影。除了我們上文提到的奧迪R8以及奧迪e-tron之外,MQB平臺的高性能車奧迪TT、奧迪S3、奧迪RS 3 Sportback均配備了quattro四驅系統,售價親民的緊湊級SUV 奧迪Q3也提供四驅車型可選。

總結

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爲什麼提到四驅,甚至提到冰雪,大家就能想到奧迪的quattro?因爲奧迪不僅開創了全時四驅轎車的先河,更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在幾十年賽場征戰中不斷磨練,還針對不同車型開發出了不同結構、特性的quattro,實現了四驅系統在高端轎車領域的全面普及。目前,奧迪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售出了超過1050萬輛搭載quattro的汽車。四十年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奧迪賦予quattro這幾個字母太多的含義。它是最初的那臺全時四驅轎車,是賽場上強大的掌控力,是奧迪四驅技術的代名詞,更是奧迪車型設計語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奧迪品牌基因中不可忽視的一抹亮色。所以,quattro不出名誰出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