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拜登就任 五十路諸侯發兵勤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近日全球最重要的新聞,無疑就是美國實現了近幾十年來最爲混亂的一次總統交接。拜登在當地時間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第59屆美國總統,也爲折騰了世界四年的“特朗普時代”劃上了名義上的句號。而由於美國今年在華盛頓特區部署了超過2.5萬人的國民警衛隊,這場槍口下的“繼位大典”中武裝力量所反映出的美國國情也頗爲值得思考;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隨着新一艘國產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有關中國未來航母作戰力量發展的相關話題也再次引發了人們的討論。

美國2021年發生的“勤王”事件,讓深諳歷史的中國人非常眼熟 圖源:澎湃影像

前所未有的“勤王安保”

2021年1月20日,美國第59屆總統就職典禮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儀式上宣誓就職,取代特朗普成爲了新一任美國總統。

作爲在新冠疫情遍及全球之後全球舉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活動,此次就職典禮在很多層面上都體現出濃厚的時代特色:往年就職典禮發放20萬張門票,今年爲了減少人員聚集,只發放了1000張門票,受邀參與人員僅包括國會議員、前總統和美國真正的政要;現場的座位零零散散地排開,與2017年特朗普的就職典禮場景相差巨大。

前來參加就職典禮的普通人數量也大幅減少,不僅與2009年奧巴馬就職典禮上近200萬的規模相去甚遠,就是和2016年特朗普就職典禮上70-90萬也無法相比,雖然美方在典禮上佈置了大量美國國旗和各區域旗幟充場面,並用燈光和教堂鐘聲美其名曰“向因新冠疫情死亡的美國人致敬”,同時還聲稱“線上觀看人數相當可觀”。但不管怎麼說,這場典禮缺少人氣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 實際來的人就這麼點兒,其中一多半還是不得不來的媒體人士

與此同時,這場總統就職典禮又在另一個層面上刷新了美國的紀錄:在就職典禮之前,爲了防止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衝進國會那樣的事情重演,美國不僅在華盛頓特區的核心地帶實施了嚴格的封路措施,在安保力量上也刷新了紀錄。僅部署到華盛頓特區內擔負安保任務的美軍各州國民警衛隊的數量就達到了約2.5萬人,不僅數倍於2017年特朗普就職典禮上的大約5000人(包括儀仗人員),也超過了眼下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駐軍數量的總和。至於其他擔負安保任務的警察、聯邦調查局和特勤局人員數量,美國媒體都沒多在意,但是參考2017年特朗普就職時大約3000人左右的規模,今年的相關人員數量應該是隻多不少。

考慮到這次行動不是什麼演習,它已經超過了1932年麥克阿瑟指揮巴頓,率領1000名軍人、800名警察和6輛坦克在華盛頓驅散退伍軍人的“星期四大屠殺”,成爲美軍在華盛頓特區進行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

征討董卓的陣仗,那可比剿滅烏桓動靜大多了 圖源:CCTV截圖

此次進入華盛頓“拱衛新皇”的美軍,主要是美國陸軍國民警衛隊,按照編制,陸軍國民警衛隊總員額多達33萬人,但由於國民警衛隊隊員每年只要利用48個週末參加兵營訓練,另外加上一次15天現役集訓,因此這一員額遠遠不是隨時可用的國民警衛隊數量。雖然美國陸軍眼下沒有類似伊拉克戰爭之類需要大規模使用地面部隊的海外任務,但在美國國內,由於新冠疫情的全面傳播,各州的國民警衛隊都被部分動員,用於支持各州政府的抗疫工作,並在抗疫工作時間延長後進行人員輪換。

如此一來,可以在短時間內動員起來的國民警衛隊人員數量更加有限,能夠在1月6日之後不到10天的時間裏往華盛頓投送這麼多部隊,確實也是美軍國民警衛隊體系正常高效運作的體現。

不少州的國民警衛隊,是乘坐C-17來的 圖源:社交媒體

與之前軍迷們猜想的“軍事政變”式地將華盛頓特區附近幾個州的國民警衛隊全面動員後派入特區,或者由幾個民主黨支持率較高的藍州選擇“可信賴的部隊”來維持首都圈治安,並對可預見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的情況不同,此次雲集在華盛頓特區的2.5萬國民警衛隊由美國各州和海外領地派兵組合而來。

筆者和同事此前根據美國各方面的公開報道和新聞畫面,大致整理了各州國民警衛隊派往華盛頓特區的規模。不難看出,算上新墨西哥、密歇根和南達科他等三個出兵規模語焉不詳的州在內,美國51個州和波多黎各、關島、維爾京羣島等海外領地都派出了國民警衛隊,算上華盛頓特區本地編制中3400人的國民警衛隊,這次在華盛頓特區維持治安的部隊總數達到了24339人以上,但其中只有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紐約和得克薩斯四個州出兵規模過千。其他各州要麼出兵幾百,要麼出兵百餘人“意思意思”,至於那些出兵幾十人的州和海外領地,更給人一種來“湊個熱鬧”的感覺。

施老廢了大半天的力氣統計的

由於國民警衛隊分散地來自全美各地,將他們快速運抵華盛頓特區也在無形中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北美的鐵路交通系統不大適合國民警衛隊的快速輸送,因此距離較近的幾個州選擇直接讓國民警衛隊乘坐卡車和V150裝甲車通過公路機動前往華盛頓特區,而距離較遠的州以及海外領地的國民警衛隊則搭乘空中國民警衛隊的C-17、C-130運輸機、KC-135加油機以及租賃的民航客機向首都集中。其中,隸屬於第125空中國民警衛隊的運輸機在1月12日至15日間飛行了134架次,將超過7060名國民警衛隊員和230萬磅物資運抵華盛頓特區。這種兵力的快速集結也算是美軍的一大特色,不過也正因機動方式的限制,美軍並未向華盛頓特區投入太多重型的機械化裝備。

當然重裝備太多,也不吉利

在歷史悠久且政治文明發達的亞洲,這種由衆多政治實體各自派出少量人馬組成一支大軍的事情曾經發生過無數次。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間的合戰,往往就是由各位家臣每人帶領幾十到幾百人的親兵在戰場上展開的;而在清末的幾次對外戰爭中,也多次出現過這種從七八個省各調幾百上千人拼湊大軍打仗的情況——鴉片戰爭中的浙東之戰中,爲了反攻寧波,清軍也分13次從10個省調動包括藏軍在內的1.3萬清軍援兵。

這種地面部隊的組成從當代軍事角度看,顯然很不明智。部隊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也沒有進行過配合性的演練,加之各州派來的人數大都只相當於營級規模,而2.5萬人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一般師級部隊的規模,等於中間至少有兩級指揮體系需要建立,而要在不到15天內將這些勤王之師有效編組起來基本也是不可能的。當然大軍在華盛頓特區也沒有什麼複雜戰役任務要執行,單純的分區固守維持治安也不需要完備的指揮體系,畢竟這支“衆籌”而來的部隊主要的目的是讓各州表達對當前美國選舉制度和大選結果的忠誠,本質上是一次無需動武的“護法運動”。

史稱華盛頓合戰

這種“表忠心”的後果,就是將美國首都變成了“軍管狀態”。華盛頓特區總面積177平方公里,人口70萬,從地幅上看只略大於北京市區三環以內的部分,日常駐紮在這一區域的特區國民警衛隊按編制最多隻有一個旅,本來總統就職典禮涉及的人員就多,各種部門抽調過來的精兵強將都要住在當地的酒店,這一下子來了2.5萬國民警衛隊,一下子連喫住這樣基本的情況都成了問題。這纔有了各種媒體上展現的國民警衛隊在各種政府建築內搭行軍牀甚至直接躺在臺階、地板上合衣休息的情況。隨後的21日,成千上萬名士兵被告知撤離國會,無奈之下,他們轉移到附近的一個地下停車場休息。

顯然,也沒有國民警衛隊把白宮紅毯剪下來睡覺的橋段

無論如何,隨着拜登就職典禮的順利舉行,這場在美國曆史上可謂空前規模的首都勤王算是勝利結束。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天離開了華盛頓特區,他的支持者們也沒有再多生事端。隨着拜登一口氣簽署了17項行政命令,對涵蓋了新冠疫情、經濟、環境、種族、移民等議題的特朗普政治遺產進行了一波“反攻倒算”。在美國人眼裏,似乎一切都在恢復,也許還會有人覺得回到“正軌”的美國就能回到美國美好的過去,但也許用不了多久美國人就會發現,一切都已經變了。

中國航母的“技術變軌”

日前,依靠各種衛星照片、旅客航拍和輪渡抓拍照片維持對正在建造中的中國海軍第二艘國產航空母艦保持關注的外界發現,這艘正在建造的航母開始了“第二層”的建造。隨着覆蓋在機庫甲板上的第一段大跨度鋼結構的組裝完成,中國第二艘國產航母“不同以往”的部分也即將出現了。

機艙等模塊的出現,有力打破了“003是戰列艦”的傳聞

關於中國航空母艦發展的技術路線,在不同時期,隨着中國造船工業的技術水平、對航空母艦的瞭解程度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的變化,一直也處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中。上世紀70年代中國第一次上馬航母項目時,中國瞄準的是類似法國“克萊蒙梭”級那樣排水量3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探討航母方案時,理想航母變成了4.5萬噸的中型航母,但整體思路依然是“克萊蒙梭”式的。

如果要抓住矛盾重點,這些方案都認爲彈射起飛、阻攔着艦是中國航母艦載機最合理的技術路線,這是常規艦載機當時在航母上起降的唯一途徑,而類似“鷂”式這樣垂直起降的艦載機技術難度遠遠超出了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能力上限,技術上更不現實;而在航母噸位上選擇中型,既是對我國當時船舶工業水平實事求是的判斷,也是對我國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清醒認識。

即便如此,想要從航母平臺到艦載機,都完全不借助外來技術產品,實現中國自主研發,對於當時的中國軍工體系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也正因此,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一度考慮過從美國或者法國引進退役中型航母的做法,而在上世紀90年代許多暢想中國航母未來發展方向的官方和非官方文獻裏,不約而同地將建造2萬噸級直升機航母作爲中國自主航母發展的第一步“練手”。從其他一些國家的航母發展道路看,這樣的選擇算是比較穩健的。但是隨着“瓦良格”號航母的來華,中國航母的發展路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如果當年的技術路線走下去,一種歷史可能性……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來華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象徵着蘇聯航母技術發展路徑在歷經近30年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下,因爲蘇東劇變後陷入全面停滯。相比從西方零散獲得的航母和艦載機技術細節,蘇聯解體後,包括航母平臺、艦載機、艦載航空兵訓練等一系列與航母相關的體系化設備雖不至於打包待售,但對於中國軍工而言,都具備了一探究竟的可能性。加上此前中國引進生產的蘇-27戰機與蘇-33艦載機在技術上的一脈相承,在引進未完成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後,儘快利用蘇聯解體前的航母和艦載機技術發展本國的航母力量,已經成了各界公認的最快途徑。

至於將“瓦良格”號利用中國軍工技術產品續建成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隨後又在全面掌握俄式航母設計特點後建造了整體構型相似,但在各種具體設計上有不少改進的山東艦,則是我國在摸透俄式航母技術路線和保障中國海軍作戰能力雙重需要下增強戰鬥力的階段性選擇。

如今我們看到開工建造的大型平甲板,彈射起飛/阻攔着艦的航母,以及相配套的彈射型艦載機、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等產品,一方面是建立在我們已掌握的俄式航母的技術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新時代對於航母需求的全面升級。用更加直白的說法,中國的航母技術路線從“蘇聯路線”轉到了“美國路線”。

在擁有了可用的航母以後,中國就開始在新產品上彌補當代產品的不足,這是正常的軍工產業邏輯

在各國航母發展的技術線上,“技術變軌”本身並不罕見,同爲亞洲國家的印度就曾在航母發展上多次橫跳。第一代的印度航母是採購英國的彈射起飛/阻攔着艦的輕型航母,第二代則是1987年引進,使用“海鷂”垂直起降戰機的輕型航母,第三代則是俄羅斯贈送並收取改裝費的“超日王”號航母,使用了蘇聯特色的滑躍起飛/阻攔着艦體系。

在50年裏兩次變換航母技術路線,印度之所以變換得如此頻繁,主要原因還是本國的技術基礎實在薄弱,從航母到艦載機都完全依靠外購,技術路線的選擇高度依賴國際軍火市場,印度本身沒得選擇。而眼下隨着印度本國軍事工業有所起色,印度的自制航母和艦載機也選擇了滑躍起飛/阻攔着艦的“蘇聯體系”。不過這並不意味着印度就對這條道路完全滿意,在印度軍方的未來展望中,不止一次提出未來將要建造的第二艘國產航母將採用彈射器,甚至還要採用核動力,成爲毫無疑問的“美式路線”。

當然,印度國防工業基礎也限制了印度航母產業的升級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情況看,正在建造的新一艘國產航母的水線長度至少在300米左右,艦寬也達到了40米級別,相比遼寧艦和山東艦都有顯著的增加,儘管這對於航母噸位的增長還很難輕易量化,但加上對機庫和飛行甲板面積的進一步拓展,再算上新一代艦載機在佔地面積上較殲-15明顯減小,即使考慮要搭載新型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需求,國產新航母的載機數量也肯定會比現有的兩艘航母有明顯的增加。如果安排得當,加上甲板上繫留的艦載機,該艦的載機量甚至有望超越經過最後一次現代化改造的美國“中途島”號航母,達到美國常規動力超級航母“福萊斯特”級或者“小鷹”級的水平。

施老繼續鼓吹FC-31上艦!

相比於其他對解放軍意義重大的大型關鍵軍事裝備的研製工作,諸如戰略轟炸機、核動力潛艇、新一代殲擊機或者下一代戰略導彈,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相對更難保密,也因此成爲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海上力量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航空母艦體量與載機量的增加,某種程度上也直接表明了中國航母的戰鬥力提升速度。隨着與美國海軍處於同一量級的大型航母的出現,未來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必然將具備不亞於美國海軍的作戰能力,這種力量的“平衡”,對於自冷戰以來就在海上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而言也可謂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噸位巨大的主戰艦艇領域,未來世界的科技樹將會如何變動發展,無疑是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