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自然溼地保護率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第一

來源:南京日報

●溼地保有量(不包括稻田溼地),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8%。 

●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2016年有鳥類103種,到2020年增加到180種;2019年在龍袍長江溼地一次性發現80多隻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

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內,水光瀲灩,綠頭鴨、斑嘴鴨游來游去,蕩起層層漣漪。 

八卦洲省級溼地公園裏,黃茅白葦隨風搖曳,觀鳥愛好者武家敏挎着相機,時刻準備定格候鳥起舞的美好瞬間。 

…… 

季節更替,候鳥遷徙,行至南京,休憩棲息。在南京不少溼地公園,隨處可見這些小精靈們棲息覓食、翩躚遊弋的倩影,以及愛鳥人手持“長槍短炮”駐足拍攝的身影。 

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南京,溼地保有量9.73萬公頃(不包括稻田溼地),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8%,加之境內江河湖泊衆多,歷來既是候鳥遷徙過境地,也是其理想越冬地。近年來,南京不斷強化溼地保護修復,改善溼地生態狀況,溼地生物多樣性逐步豐富。2019年、2020年,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均位列全省第一。溼地生態持續向好,引來候鳥歇腳“落戶”。 

溼地修復

保護率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第一

據2009年全國溼地普查顯示,南京溼地總量9.73萬公頃,溼地類型豐富、潛力巨大,分爲河流溼地、湖泊溼地、人工溼地等三大類。人工溼地5.13萬公頃,約佔南京市溼地總量的52.8%,河流溼地約佔32.4%,湖泊溼地約佔14.8%。其中,長江溼地爲河流溼地,約佔南京市溼地總量的1/4。溼地是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的生態系統,生態性較爲脆弱,加之人們對溼地的保護意識還不夠強,南京一度面臨溼地資源退化問題。 

候鳥頻頻來“徙”,得益於南京溼地保護管理步伐提速,溼地生態持續向好。2014年,《南京市溼地保護條例》正式實施。2018年,《南京市溼地保護規劃》和《南京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陸續出臺。2019年,市綠化園林局編制出臺《南京市溼地修復技術導則》,明確了溼地修復主要內容、修復技術以及修復完成後的維護等,並會同相關部門編制《南京市溼地保護規劃實施方案(2019-2030)》《南京市溼地生態監測體系建設方案》,溼地由搶救性保護轉向全面保護新階段。 

六合區程橋街道黨工委書記邵輝介紹,2015年起,街道依託社會資本先後流轉了池杉湖溼地公園周邊3600畝土地,補種池杉樹、栽種荷花睡蓮,全面實施退耕還溼,在千畝池杉林這一“核心區”外構築了一道生態“防火牆”。同時,對周邊金莊社區劉圩組進行整組搬遷,全組20戶近80名村民全部搬出,爲鳥類生存騰出空間。 

溧水全面進行退漁還湖,拆除2.8萬畝石臼湖圍網,加快漁民上岸,並持續開展石臼湖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河蟹45萬尾,鱖魚30萬尾,細鱗斜頜鯝31萬尾,四大家魚4000萬尾,不斷改善溼地生態環境,增強生物多樣性。 

退漁還湖、退耕還溼、棲息地恢復等一套“組合拳”打出,每年修復溼地3000餘畝,南京溼地生態狀況顯著改善。根據省林業局公佈的數據,2019年,南京自然溼地保護率已由2016年的47.2%提升到68.3%,排名由全省第六躍居爲第一。2020年,自然溼地保護率達68.6%,繼續“領跑”全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保護修復,長期以來受人爲高強度干擾導致的溼地資源退化問題也有了明顯改觀,溼地生態狀況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萬鳥翔集

溼地公園成候鳥樂園

隆冬時節,船行池杉湖溼地公園,千畝池杉染紅水面。在一片被稱爲“鸕鷀廣場”的水域,從北方趕來越冬的野生鸕鷀,或水中嬉戲、或棲息枝頭、或展翅翩飛,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生態圖景。“去年10月中旬,野生鸕鷀‘先頭部隊’已經到達,接下來還會有陸續飛來的。”公園市場總監龔金戈告訴記者,除了數以萬計的鸕鷀之外,鴻雁、斑頭雁以及白眼潛鴨、翹鼻麻鴨、赤麻鴨等部分候鳥也會留在池杉湖過冬。 

眼下的龍袍長江省級溼地公園,近萬畝蘆葦泛着金黃隨風搖曳,斑嘴鴨、綠頭鴨等候鳥在蘆葦蕩中悠閒漫步,不時振翅翩躚起舞。“2020年,我們還首次在龍袍溼地發現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頭鶴、東方白鸛和Ⅱ級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實屬罕見。”六合區長江溼地保護中心主任葉和光說。 

作爲南京首個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綠水灣溼地公園保護區已禁止人類活動。放眼遠望,公園內蘆花白茫茫一片,“杉”紅水碧,鳥鳴啁啾,野趣橫生。觀鳥愛好者鄭寬仁經常在遷徙季驅車輾轉南京多地觀察並記錄候鳥。他說,在綠水灣溼地公園,除了黑水雞、白鷺等留鳥之外,留在當地過冬的候鳥以野鴨類爲主,如斑嘴鴨、綠頭鴨等。 

石臼湖省級溼地公園是小天鵝的樂園。來自西伯利亞的小天鵝,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弋覓食,沐浴暖陽。“天空之鏡”石臼湖,猶如童話裏的“天鵝湖”。據統計,目前,除了小天鵝之外,湖內還有白琵鷺、骨頂雞、豆雁、鴻雁、灰雁、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赤麻鴨、鶴鷸、青腳鷸、反嘴鷸等。 

記者瞭解到,目前,全球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3條穿越中國,江蘇沿海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國際遷徙路線”重要補給站。因此,有大量候鳥借道南京停歇、越冬或繁殖。“據觀察,留在南京溼地的候鳥以雁鴨類爲主。其中,雁類屈指可數、野鴨種類較多。”江蘇觀鳥會會長辛夷介紹,南京多處溼地公園,甚至藕塘都能尋找到候鳥的影蹤。 

持續發力

讓溼地成爲物種的基因庫

南京溼地生態持續好轉,讓前來棲息的候鳥流連忘返。“青頭潛鴨已經在池杉湖築巢安家落戶,從候鳥變成了留鳥。”龔金戈介紹,2018年,池杉湖首次發現了青頭潛鴨,近兩年它們屢屢出現在觀鳥人的鏡頭裏。 

“鳥兒是溼地環境好壞的晴雨表。”國家溼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教授王中生介紹,近年來,南京市相關部門不斷強化溼地保護修復,改善溼地生態狀況,溼地鳥類數量和種類都有明顯提升。根據相關監測數據顯示,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2016年有鳥類103種,到2020年增加到了180種。2019年在龍袍長江溼地一次性發現80多隻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這些珍稀瀕危鳥類的到訪,得益於長江溼地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 

溼地保護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南京該如何持續發力?“溼地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社會性強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關係到多方利益,需要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溼地保護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王中生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從中央到省、市都有一定的溼地保護補助資金政策,但溼地保護經費的投入與工作的實際需要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溼地公園建設方面,限制了溼地公園作爲溼地保護工作窗口功能的發揮。同時,王中生建議,要加強溼地科學研究。“保護溼地必須依靠科技,專業支撐是溼地保護修復工程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以來,南京重點圍繞沿江省級以上溼地公園開展溼地保護與修復,堅持自然恢復爲主、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優先修復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重要溼地,先後實施興隆洲、新濟洲等江灘植被恢復,綠水灣、龍袍退漁還溼等工程,累計修復沿江溼地7600餘畝,沿江溼地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維護與提升,爲長江大保護貢獻了南京力量。市綠化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大戰略部署,全面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在自然溼地保護率保持全省第一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保護質量,使溼地成爲鳥類的天堂、物種的基因庫。 

南報融媒體記者 孫敬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