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所學校的學生在等待放學。 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英國《柳葉刀》雜誌近日發表一篇觀點文章探討新冠疫情期間對兒童的培育教育問題。文章稱,隨着疫苗問世,人們開始展望世界的復甦,也應在這一時期總結得到了哪些經驗教訓,而全世界的孩子們也正在目睹如何在危機時期爲他人服務,並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一夜之間,教育範式發生了變化

在疫情之前,多數父母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要求較爲嚴格,甚至在因新冠疫情封鎖的早期階段,許多家長依然試圖再現以往成體系的家庭學習日程。

但幾個月過去後,這些日常規劃,逐漸讓位於“隨心所欲”的狀態,甚至類似於“活着就行”。家務、鍛鍊、睡眠時間都變得越來越隨意。

而對於從事醫生職業的父母來說,他們的社會和家庭交織更爲複雜,他們還親眼目睹了這種病毒給病人身心健康造成的損害,也見證了醫療衛生體系的不堪重負。

這些辛酸的過程都讓我們以新的或者說更深刻的方式意識到:我們有工作可做;我們應想方設法找到一個方式來好好的照護孩子;我們還可以抗擊新冠疫情。

幫助孩子們化解“失去”

孩子們在他們的世界逐漸變小時,也在尋找生活的意義和重心。可以觀察到,孩子們失去了與同齡人的聯繫,失去了與他們此前建造的生活結構的聯繫,這種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十分令人痛心,因此父母們也在爲遵守隔離措施和爲孩子們開解這種“失去”而苦惱。

人們依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醫療工作者,這種需要不僅體現爲病牀前的照顧,也可以理解爲一種公衆表現,甚至發聲——醫療工作者應堅定、堅強、堅持地向大衆傳遞信息,同時隨着科學的發展也要保持靈活性。

現在,隨着多種疫苗的問世,人們開始期盼世界能重回正常軌道。自疫情暴發以來,疫情時期生活中的“背景噪聲”變得安靜多了,而且似乎重要性也在變弱。相應的,我們對家庭等關係的價值觀,填充了那些空白。

疫情期間,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迫使我們在孩子面前變得脆弱,在不被恐懼壓倒的情況下解決棘手問題,並重新找回對當下生活的好奇和專注。

孩子的未來正是希望所在

在後疫情期間,除了無聊、沮喪和無所適從,我們其實還有希望。我們的孩子們正在目睹如何在危機時期爲他人服務,並從中獲得他們的財富。也許,他們看到醫務工作者們的付出會讓他們明白,部分人盲目追求絕對的個人主義勢必會讓其他人付出沉痛的代價。又或許,孩子們會以某種方式成爲無私幫助別人的人或是成爲直接治療他人的醫生。

文章最後稱,在這個後疫情時期,孩子們如何行動、又成爲什麼樣的人,將可能是此次大流行的“救贖性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