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相生油”誕生記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石油及天然氣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在陝北發現了石油,12世紀,先人們在四川鑽成了氣井。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術在中國出現以來,近半個多世紀,中國的石油工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陸相貧油”的觀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傳統觀念認爲,石油的生成和油氣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構造單元內的海相環境中進行的。

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質學家T.S.亨特就闡明瞭石油的原始物質是低等海洋生物;前蘇聯地球化學之父B.A.別納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學概論》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國地質學家W.E.普賴特再次強調,石油是未變質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層中的組成部分。

第一個提出陸相不能生油的是1919年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丘切特,他認爲所有陸相或淡水沉積區,都不是可能有含油岩層的地區。

第一個來中國調查的團隊是1913年的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到中國多地區進行石油勘探調查,並打了7口井,最深的井爲1076米,都沒有收穫到有工業價值的油流。美國地質專家富勃和拉普得出結論說:“勘探中沒有獲得成功的原因是砂岩層巨厚造成石油的散失,未能聚集成油藏。”

第一個推斷中國貧油的是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在一篇題爲《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的論文中指出:“中國沒有中生代或新生代沉積;古生代沉積也大部分不生油;因此,中國絕不會生產大量石油”。

與國外所謂的“貧油”論調相反,從20—30年代,以謝家榮、潘鍾祥、黃汲清、孫健初等爲代表的中國老一輩地質學家堅持實踐第一的工作作風,先後到各地進行油氣地質調查,分別於1937年和1939年在陸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獨山子油田和甘肅玉門老君廟油田,拉開了中國陸相生油理論誕生的序幕。

第一位提出“中國陸相生油”命題的是1941年當時正在美國堪薩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一位中國青年——潘鍾祥。他在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議上宣讀了論文《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系陸相生油》。

“陸相生油”理論的提出,爲在中國陸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據。從1955年開始,人們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找到了克拉瑪依油田,並陸續在酒泉、柴達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氣田,這一切充分展示了陸相地層的含油氣遠景。

第一個陸相生油的大油田,誕生於50年代末的松遼盆地上——大慶油田。松遼盆地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由陸相沉積填充而成的,在這裏發現巨型油田說明了“陸相生油”理論的正確。陸相盆地不僅能夠生成石油和天然氣,而且還可以形成巨型的大慶油田,還能長期生產大量石油。這一重大突破不僅是勘探實踐上的重大進展,更重要的是對石油地質學的極大豐富和完善。

回顧陸相生油誕生的歷史,老一輩石油人永遠探索真理、不斷突破思想牢籠的精神,值得新一代年輕的石油人思考和學習。(來源:《石油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