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月25日电 (记者 张道正)“巨额的补偿机制,虽增加了签约人数,但并未提升患者的服务品质。”天津市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刘凯华25日在天津两会上指出,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机制不太完善,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实质性参与签约,导致医疗行业再现政策性垄断;应发挥民营医疗机构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作用。

天津市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刘凯华。(受访者供图)

家庭医生签约机制是进一步强基层,保基本,优化资源配置,方便群众就医的具体举措。2017年,天津市人力社保局下发《关于做好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制度推出之后一系列的配套及引导政策随之出台。该政策落地已初见成效,也得到民众和医疗机构的认同。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正视和完善。

刘凯华指出,目前家庭医生签约人数逐步增加,签约团队机制也基本建立,社区医生签约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签约者普遍反映感受并不明显,表现为,药品配备依然不足,服务水平基本如常,患者并未感觉比之前服务有所改善,甚至大多数签约群众并不知晓能享受什么服务。签约工作基本依靠补贴和政策引导推进,服务水平并未改观。

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实质性参与签约,导致医疗行业再现政策性垄断。刘凯华认为,民营机构是公立机构的有效补充,而调研发现,虽然文件并未明确规定民营医院不能开展签约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民营医院很难真正参与签约服务。

据调查,民营医院要想进入家庭签约服务,没有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办理事项,没有向社会公开的申请办理渠道。民营医院不能实质性参与签约,导致医疗行业再现政策性垄断。

“社会办医机构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受政策限制。”刘凯华调研发现,社会办医机构难以取得签约资格;全科医师资格认证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存在封闭性,限制了全科医生队伍力量的扩大。

针对此,刘凯华建议,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真正做到强基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水平全科诊所,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建立包括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协作团队,在全科医学等科室设置上,对于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机构提供方便的审批办事流程。

在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等教育培训环节,向社会办医疗机构充分开放,鼓励包括社会办医机构在内的二级及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联合京津冀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学科研单位制定全科医学师资能力标准,完善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目标和合格标准。

“按照‘一制三化’行政审批标准,向社会办医机构开放家庭医生签约资格申请流程。”刘凯华还建议,医保部门应该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梳理服务死角,尽快关注新增基层医疗机构签约问题,调整系统并兑现政策承诺,让每一家机构和参保群众享受到均等化医保服务和待遇。(完)

【编辑:白嘉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