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呆萌的【小米】,無情的「鐵蹄」,還有誰能與之一戰?

雷軍說,小米的模式是「互聯網 + 製造」。

這顯然指的是現在的小米,一個不同於 2010 年成立之初,爲了一塊手機屏幕、一家代工廠商忙得焦頭爛額的小米。

在過往十年裏,小米恰如其時地趕上了智能手機的全生命週期,從開局到全盛、再到如今的幾近飽和,智能手機成就了移動互聯網,也成就了小米。

小米卻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廠商,至少在這位當時已將金山軟件送上港交所、在投行浸潤多年的知名投資人眼裏,小米應該有更大的格局。

“其實很多人不懂小米,”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雷軍如是說。

過往幾年,雷軍多次強調 “小米從來都不是一家只做硬件的公司”。實際上,小米在成立之初甚至差點兒成了下一個騰訊。

即使在最終選定智能手機賽道後,小米也一再出圈,做生態鏈、做家電、做物聯網、做 “地產”……

「互聯網 + 製造」,也只不過是小米又一次打破常規的瘋狂生長。

差點兒成了下一個騰訊

小米之所以是小米,是因爲智能手機。

其實,在小米成立之初,也曾抓到過另一個機遇,IM(即時通訊)。

2010 年 10 月 19 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一個學生團隊研發出了一款軟件,名爲 Kik Message。

這是一款基於本地通訊錄與聯繫人直接建立聯繫,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的即時通訊工具,發佈兩週內,註冊用戶數就超過了 100 萬。

當時,本來打算做智能手機、對移動互聯網行業高度關注的小米團隊,最先關注到了這款軟件,僅在一個月後(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一代米聊誕生。

米聊誕生時,小米還沒有手機,不過這不要緊,因爲當時的米聊是直接上線到安卓、iOS 兩大應用市場中的,對於當時擁有多位來自谷歌的大神的小米初創團隊來說,幹這樣一款手機軟件自然是輕車熟路。

不過,當時小米團隊中鮮有人能夠預見,這將是一門體量不亞於小米規劃中的主業——智能手機的生意。

自米聊發佈後,用戶數幾乎每週翻一倍,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裏,用戶數就達到了 100 萬,這讓雷軍看到了米聊成爲下一代即時通訊工具的希望。

不過,雷軍當時有一個擔心,騰訊會不會跟進。

雷軍當年有三種設想,小米官方授權傳記《一往無前》中對此有詳細描述:

如果騰訊用 QQ 這個產品來迎戰米聊的話,小米尚有一絲機會,因爲 QQ 在手機上的體驗過重,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短平快的用戶體驗;

如果騰訊沒有犯任何戰略錯誤,選擇用完全相同的產品形態來迎戰米聊的話,只有在它能給米聊一年搶跑時間的前提下,小米纔有 50% 的勝算;

如果騰訊在一年之內拿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那麼,騰訊的綜合資源是小米的一萬倍,小米將處於完全的弱勢,屆時,騰訊會把全部的工程資源和推廣資源撲上來,小米獲勝的概率將是零。

結果是,騰訊在這一步上沒有犯錯,而且跟進得相當及時,甚至在關鍵時刻集結重兵壓線。

爲什麼當時這家已經成立 13 年的上市公司會這麼在乎這款 “小產品”呢?

原因在於,即時通訊是騰訊的 “基本盤”,騰訊丟不起。

就在小米開始籌備米聊過程中,偏安一隅的張小龍帶着一個不到 10 人的小團隊開始在內部研發同樣的產品。經過兩個月的內部研發後,2011 年 1 月 21 日,微信正式上線。

接下來就是一場用戶搶奪的近身肉搏戰。

在隨後一段時間裏,用戶增長爲服務器帶來的壓力讓兩家公司壓力山大,紛紛調來核心團隊開始大軍團作戰,最後的戰局如當下所見——QQ、微信成爲騰訊生態體系的兩大 “基本盤”,用米聊贏得不少關注度的小米最終轉向做智能手機這一 “正業”上。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騰訊晚些時日入場、或者小米有足夠的彈藥,小米或將不再是現在的小米,很可能已經成了下一個騰訊。

這是小米離成爲 “互聯網大佬”最近的一次,或許雷軍不會想到,在此之後的幾年裏,他需要無數次向人們解釋:「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家只做硬件的公司」。

小米的 “鐵人三項”

做即時通訊無果的小米,最終回到了智能手機這條最初規劃的主業上。

作爲互聯網圈內知名投資人、目標全球市場的雷軍,對智能手機的商業模式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將智能手機商業模式總結爲 “鐵人三項”——硬件 + 軟件 + 互聯網。

用雷軍的話解釋就是,“把軟件、硬件和互聯網融爲一體,可以另闢蹊徑、‘降維攻擊’”。

現在回過頭來看,雷軍提出的 “鐵人三項”和喬布斯做智能手機的 “封閉體系完美論”如出一轍。

不過也正是用這樣的商業模式,雷軍 “勸服”了一個初創團隊,最終將小米手機帶進了全球前五。甚至在今年 Q3,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首超蘋果,全球市場排名位列第三。

同樣是在做智能手機這幾年裏,在手機廠商同行眼裏,有點另類的小米還做對了另一件事——小米生態鏈。

生態鏈構建的小米疆界

2013 年年底,雷軍做出一個決定——用投資的方式孵化智能硬件公司。

雷軍在小米成立之初提出的 “鐵人三項”模式不僅適用於智能手機,同樣適用於大部分智能硬件。

這就是有了後來衆人皆知的小米生態鏈。

談到小米生態鏈,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

劉德是工業設計科班出身,開過設計公司、當過大學老師、到過美國頂尖設計名校留學深造。進入小米後,主抓的是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與雷軍不同,在受命搭建小米生態鏈之前,劉德還不曾幹過投資這件事。

正式接手搭建小米生態鏈工作後,劉德從內部組建起一支小型投資團隊,和劉德一樣,這個投資團隊成員是由工程師和設計師組成,對於投資這件事兒,都是隻聽過、沒幹過。

正是這支毫無經驗的投資團隊,在短短几年時間裏,用工程師思維投出了一個小米生態鏈,小米生態鏈也不負衆望地在互聯網世界裏,爲小米劃出了自己的疆界。

回到最初小米的設想,雷軍最初爲這支投資團隊 “劃的重點”是「手機周邊」。

早年間小米投資或孵化出的做移動電源的紫米、做數據線的碩米、做智能手環的華米、做藍牙耳機的萬魔聲學,都是沿着這一思路。

在開啓生態鏈計劃時,雷軍曾爲小米定下 “5 年內投資 100 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

100 家生態鏈企業自然不會全都是「手機周邊」,「手機周邊」之外,小米生態鏈還有另外兩個圈層——「智能硬件」、「生活耗材」。

與小米生態鏈計劃幾乎同時展開的,還有小米的 IoT 業務,小米的 IoT 業務最初源於一個 Wi-Fi 模組。

2014 年年初的一天,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帶着高自光、殷明君,拿着一個 Wi-Fi 模組找到雷軍說,“我們研發出了一個 Wi-Fi 小模組,只要把這個小模組放到任何一個硬件裏,這個硬件立刻可以被手機控制,從而連接到我們的 IoT 網絡中。”

現場,他們還通過手機、燈泡爲雷軍進行了 Demo 演示。

在這之後,殷明君的創業團隊被小米收購,小米 IoT 部門初步形成。

小米當時的 IoT 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在外部與家電廠商尋求合作屢屢碰壁後,他們最終將 Wi-Fi 模組首先應用到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的空氣淨化器上。

某種意義上來看,小米的 IoT 和生態鏈天然互補,生態鏈爲 IoT 提供了落地空間,IoT 爲生態鏈提供了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成就了後來小米相對封閉的生態。

隨後幾年時間裏,小米生態鏈通過 “效率”、“成本”兩把尖刀,硬生生在互聯網世界中劃出了一道印記,這道印記被稱爲 “小米模式”。

在小米生態鏈出現之前,BAT 是擺在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面前的三座大山,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曾這樣寫道:

在風險投資界甚至流傳着這樣的一個說法:

當一位創業者向投資人解說自己的項目的時候,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騰訊會不會做這個項目?或者,如果騰訊進入,你如何保證不被 “幹掉”?

雷軍也曾表示,“在我們佈局 IoT 的同時,也是爲了繞開 BAT 三座大山。”

IoT + 生態鏈,讓小米繞開了 “三座大山”,開闢了一個新戰場。尤其隨着智能家居、產業互聯網等概念在國內興起,在其他互聯網創業者眼中,小米開始成了一座想要 “繞開”的山。

近日在科創板上市的平衡車領域的頭部企業九號機器人,也是小米生態鏈早期投資的智能硬件企業之一。早年間,九號機器人創始人高祿峯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

當時正在思考生態鏈佈局的小米已經將我們的競爭對手都看過了,換句話說,如果小米不投我們,投了別人,我們會非常被動,於是我們開始主動接觸小米。

最終小米投資了九號機器人,2015 年 10 月 19 日,兩家合作的第一款產品「九號平衡車」,售價 1999 元,再次打破了行業定價規律。

對於將硬件淨利潤不超過 5% 的寫進招股書的小米,衆口不一。有人認爲,小米這是用低價扼殺了國內同行的生存空間、創新空間;也有人認爲,這是又一家有野心的中國企業的崛起。

倒是在翻看《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時,雷鋒網在雷軍爲這本書寫注寫的序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小米,就是要做中國製造業的鯰魚。

隨後幾年裏,小米陸續投資或孵化了近 300 家企業,在互聯網世界裏構建起了小米的疆界,小米這條 “鯰魚”也悄無聲息地遊進了家電領域。

王川和大家電

與其他手機廠商同行不同,小米一直都是一家不安分的手機廠商。

在建立小米生態鏈之前,小米已經親自下場做了路由器、智能電視。其中,小米電視的靈魂人物是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王川。

說起來,王川其實不在小米初創團隊之列,也沒有和雷軍一起喝過那碗小米粥,不過,王川卻是又一位在加入小米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人。

王川同樣是一位 “帶資進組”的硬件專家。

2012 年,加入小米之前,王川就看到了智能電視這一市場機遇。當時,蘋果、谷歌都已經推出了電視盒子,王川的多看科技也開始着手面向國內市場研發這一款產品。這一產品最終在當年 11 月面世,被命名爲小米盒子,成爲王川帶給小米的第一份 “禮物”。

小米的智能電視要比小米盒子晚一年,那時的智能電視更多是被稱爲互聯網電視。

與衆多互聯網風口一樣,2013 年,互聯網電視風口同樣引來了不少虎狼之師。

9 月 5 日,在小米 2013 年年度發佈會上,小米電視正式亮相,售價 2999 元。

然而,即便在國內,想要做互聯網電視的也不只小米一家。國內主流電視廠商聯合互聯網廠商同期發佈的互聯網電視並不少見。

9 月 3 日,愛奇藝、TCL 聯合發佈 “TV+”,經典版 TV + 定價 2999 元;

9 月 10 日,阿里、創維聯合發佈第一款互聯網電視——搭載阿里 TV 操作系統及創維天賜系統的創維酷開 55K1 和 42K1;

……

此外,當時還有個風頭無兩的樂視。

樂視在 5 月發佈的超級電視 S40 直接將售價直接壓到 1999 元,X60 在 9 月 23 日宣佈與騰訊達成深度合作,由騰訊旗下綜合性電商平臺易迅網通過 “集採、包銷”方式銷售樂視 TV· 超級電視 X60。

當年,幼年的小米電視並不是一枝獨秀,甚至算不上出彩,也正是這個看似不突出的 “幼崽”,自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堅持到了現在,併成爲今日決定小米江湖地位的一款關鍵產品。

在剛剛過去的 2019 年,小米電視出貨量破千萬臺,樂視卻再也不是那個曾經的樂視。

正是由於在小米電視上的大獲全勝,當小米在 2019 年大刀闊斧地進入大家電領域時,王川再次披甲上陣。

2019 年 5 月 17 日,小米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宣佈成立大家電事業部,任命王川爲大家電事業部總裁,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的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工作。

在小米官宣進入大家電領域之前,已經早早通過生態鏈摸進了大家電領域:

2017 年 3 月 11 日,小米生態鏈企業雲米發佈了雲米互聯網智能冰箱,隨後,雲米又發佈了互聯網洗衣機;

2017 年 8 月 10 日,做空氣淨化器起家的智米發佈了 1.5P 全直流變頻空調;

……

在 2019 年 4 月的小米電視發佈會上,雷軍再次提及,“大家電業務是小米 AIoT 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和未來 10 年持續發展藍圖的核心拼圖之一。”

對於小米做家電,雷鋒網接觸的不少行業人士都表示,對於要做智能家居產業鏈的小米而言,做家電也在意料之中。

互聯網廠商做大家電、做白電會有什麼門檻嗎?

雷鋒網向家電行業資深專家瞭解到:

智能家電其實是家電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一個交集,這個領域就技術難度、市場推廣等方面來說,互聯網企業比傳統白電企業更有優勢。

在具體的生產製造方面,互聯網企業完全可以找 OEM 代工解決;從產品設計方面來看,他們與有着二三十年行業沉澱的家電行業頭部企業還是有一定差距,現在主要蠶食的其實是中小型家電企業的市場份額。

小米的大家電事業部成立後,不到一年時間裏,通過「小米」、「米家」兩個品牌佈局了 “空冰洗、廚衛電”在內的幾乎所有家電產品,甚至在年底還發布了小米互聯網空調,着實還是爲董小姐捏了一把汗。

2013 年,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雷軍與董明珠定下 “10 億賭約”時,曾有一次戲劇性的對話:

董明珠:如果全世界的工廠都關掉了,你還有銷售(額)嗎?

雷軍:我覺得董總是在挑撥離間,小米用的是最好的工廠和最好的供應鏈……

董明珠:(如果)我(的工廠)不給你做呢?

雷軍:今天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做工廠的把工廠做好,做產品的專心做產品……

董明珠:那我空調給你賣算了。

雷軍:可以考慮呀~

董小姐有所不知的是,雷軍當時說的可以考慮的不僅僅是 “小米賣空調”,還有 “小米開工廠”。

從 “敬畏製造業”到 “+ 製造”

在事後回憶起這次很大程度上節目組安排的 “對賭”時,雷軍坦言:(當時)確實有點膨脹了。

“膨脹”是因爲小米創立前三年喫到了功能機轉智能機的紅利,一直處於 “瘋長模式”,手機銷量和公司估值像是吹氣球一樣在快速飆升。到 2014 年,小米手機已經以 12.5% 的市佔率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2014 年年底,小米完成又一輪 11 億美元融資後,估值高達 450 億美元,5 年翻了 180 倍。

承認 “膨脹了”是因爲在三年瘋長後,小米開始遭遇增長瓶頸,增速放緩,甚至開始受到質疑。

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小米 2015 年未能達到 8000 萬部智能手機的銷售預期,投資者也開始質疑該公司高達 450 億美元的估值。

在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雷軍也透露,小米從 2016 年提出 “要敬畏製造業”,並開始大規模補課硬件、下決心植根製造業。

經過三年補課,小米智能工廠最終出現在雷軍今年的十週年公開演講中。

雷軍說,爲了做這間工廠,小米在過去三年時間裏投資了 110 家做智能裝備的公司。

在年底的 MIDC 2020 上,小米智能工廠的部分細節逐漸對外公佈:

除了貼片機,其它絕大部分生產設備採用的都是小米自研的設備。

一期工廠中除了上下料外,實現了全部智能化,一期自動化率達到 63%,年底對整機組裝和包裝環節優化後,自動化率提升至 75%。

同樣是在年底大會上,小米智能工廠的三年規劃和整體規劃圖也被和盤托出:

2019 年,進行自動化建設,通過機器人與自動化建設替代人工;

2020 年,進行網絡化建設,通過全面網絡化進行數據採集和應用;

2021 年,進行智能化建設,實現基於數據和知識的智能決策。

從做手機跨到做智能工廠,跨度究竟有多大?

雷鋒網向智能製造相關從業人士瞭解到:

自動化只是智能工廠的初級階段,目前自動化產線相關技術也已經比較成熟,只要找到合適的人,有足夠的經費投入,已經算不上什麼門檻。

推進智能工廠,並不能降低小米手機的成本。手機是一個迭代非常快的產業,生產手機外殼或相關零配件的專用機牀,往往三個月到半年就要更新換代,這方面生產設備的成本非常高。即便是智能工廠,成本也不低,所以小米的智能工廠,目前更多應該是應用在市場週期更長的高端手機,例如小米 10 至尊版。

小米智能工廠的想象空間是基於小米對於用戶需求的收集反饋,打通消費者需求、研發和製造的閉環,類似阿里的犀牛智造。

雷軍是在不惑之年創立的小米,他曾說,改變製造業是小米的終極夢想。

現在,10 歲的小米正在用互聯網改變製造業,也在用製造業改變小米。

小米的 “鐵蹄”,沒有邊界

如果在小米公司內部孵化硬件企業,必然會降低公司的專注度,這對公司的發展是致命的。

小米成長初期,雷軍曾這樣考慮。

因此也就有了 “不做航母,做艦隊”一說,有了小米生態鏈。

不過,在小米成立十年之際再回頭看,你會發現,通過投資、孵化,在手機之外,小米前衝後撞,給自己開闢出一個廣闊的疆域。

我們可以看到,小米除去有手機、音箱等智能硬件外,同時:

在家電行業,就 “功能機”轉 “智能機”之際,抓住機會,跨界爭奪紅利期;

在製造行業,憑藉自身供應鏈優勢、互聯網基因,借政策東風,加碼加力;

甚至在地產行業,在智能家居、智慧社區中,也可見「小米 + 生態鏈 + 金山雲」組合的身影。

小米曾經官宣,在物聯網週期內,小米有「1+4+X」的戰略佈局。

而其實,真正的小米,似乎沒有邊界。

就像曾經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蹄”所到之處,即爲帝國疆域。

參考

一往無前,中信出版社,範海濤 .

騰訊傳,浙江大學出版社,吳曉波 .

獨家對話雷軍:你不懂小米,中國企業家,何振紅 .

小米十週年,雷軍正式承認輸給了董明珠:當時膨脹了,網易科技,崔玉賢 .

智能家居 2020:家電巨頭轉守爲攻,雷鋒網(公衆號:雷鋒網),王金旺 .

智慧研習院-直播電商-抖音-快手-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主播-直播-帶貨-達人-流量-變現-貧窮-經濟學-富有-富有-脫貧-小米-華爲-智慧-人工智能

關注智慧研習院,用智慧點亮人生,與智慧的人一同前行!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與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同時也希望您能隨手將文章分享給摯友、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感恩有你的陪伴與同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