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嫦娥三號”成功着陸,這麼一個問題又被人們熱議:“探月有什麼用?”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登陸火星有什麼用?觀察遙遠的星系有什麼用?科學家們向公衆展示自己的成果,公衆當然完全有權提出這樣的問題,而且要求一個可以被他們所理解的答案。

嘗試回答這類問題的好文章不少。NASA科學副總監施圖靈格曾特別撰文《爲什麼要探索宇宙》,國際天文聯合會的網站上也有一篇文章《天文學爲什麼重要》,這兩篇文章都從方法論上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回答。但有一些挑剔的網友並不買賬,認爲羅列“人類精神”和“長線佈局”的好處,對至少一部分個體來說,看不見摸不着,難以衡量產出效果。我能理解他們——在科研圈裏有一句話:“人們不看你說什麼,只看你做什麼。”於是我想,這一次,不妨用已經實實在在地落在你我手中的技術,來回答“有什麼用”系列問題吧。

從電腦到手機,都受益於一個航天工程

我先從我們離不開的電腦和手機說起。大家可能都知道,從你我的電腦,到手機,到數字化微波爐,到我們身邊稍微複雜一點的任何電子產品,有一樣東西無數不在,它叫“集成電路”。嚴格來說,我們現在使用的應該叫微電路,是由集成電路發展而來的。

集成電路是1958年發明的,但讓它得以迅速普及並進一步改良的,卻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重大航天工程:阿波羅計劃。上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均是龐然大物,但宇航員們需要計算機來協助控制飛船。由於飛船載荷的嚴格限制,機載計算機必須小巧可靠,因此德州儀器公司開發了更輕巧的集成電路供NASA使用。阿波羅飛船上搭載的阿波羅引導計算機是第一批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集成電路的價格在1962年到1968年間下降到原來的1/25,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阿波羅計劃的大量需求。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