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要放小时候,我多半会被《山海情》这样饱含年代历史感的剧名,实力劝退。

因为在定向思维里,扶贫剧至少应当取一个有关励志人物的名字,哪怕是用包含能量的成语。

谁能想到,这么朴实的一部剧,用简单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荒漠开垦出良田和草原的伟大功绩。

1月12日刚上线,短短十几天便已收官,因为它只有区区23集!

如此短小精悍,收视率高,口碑出奇的好的良心剧,在如今怕是绝无仅有了。

这部由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和姚晨主演的大型扶贫剧《山海情》,一上线立马受到观众的喜爱,有76.4%以上的观众给出5星推荐,最终定格在9.4分。

这是2021开年以来,评分最高的一部电视剧,高开炸裂。

根据最新的"黄金剧场电视剧收视率统计",排名前十的卫视,山海情独占三台。

从一众扶贫剧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口碑,《山海情》究竟优秀在哪里?

一方面,在2020年底,国家正好实现了“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的这一目标。这部剧稳稳地踩准了扶贫这个点。

在扶贫剧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就是想将这一历程中的艰辛和不易,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理解时,《山海情》也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众多演技精湛的演员加盟,也增加了不少看点,趣味性增强了。

这部由正午阳光这个招牌优秀团队在幕后托底,在众多优秀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把代理村支书马得福(黄轩饰演)、专家教授凌一农、村支书马喊水(张嘉益饰演)、普通村民李水花(热依扎饰演)等角色演绎得就像是故事中的人物本身,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不出戏。

就冲着张嘉益那叼着树叶边开会的模样,让观众嬉笑之余,却也一秒入戏。

就连最近一直被热议的中年演员扮嫩话题,主角黄轩都稳稳地过,35岁的他出演19岁的大学毕业生,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他眼神到位,面容稚嫩,行为符合,堪称最吻合马德福形象的演员。

而未婚产女的热依扎,当年公开发微博宣布喜讯时,还声称自己正是带着宝宝去拍戏的。

那部戏,说的正好就是这部《山海情》。

看完李水花,你能看出这竟是刚做完月子,处于哺乳期的热依扎吗?

恰是因为演员们的倾情出演,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不同出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学历资本的人相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行。

就如我们国家精准扶贫的任务,是依靠着无数扶贫干部,牺牲了一部分个人的生活,来换取的集体脱贫成绩。这份舍我其谁的毅然而然,正是《山海情》所要赞扬的主旋律。

扶贫故事里,如何通过小人物的点滴,体现出扶贫的困局?

怎样讲,才能更贴近生活,让人接受?

这部剧正是通过上中下三层小人物的塑造,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同时,又圆满地说完这个故事。

第一种人:小人物有大情怀,坚信一定能改变现状

《山海情》,不仅仅是对土地河流滋养一方人的恩情,更是表达一代代自强不息的人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天辟地改变时代之举的高度赞扬。

没有哪一部扶贫剧,能够拍出《山海情》这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年代变迁之感。它用有偶像标签的演员,给观众看到了落后地区的生活不易,贫困人民的命运坎坷。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虽然位卑,却未敢忘忧国,就是以马得福,教授为代表,愿意用微薄之力,带着群众对抗自然,实现脱贫致富。

马得福(黄轩饰演),这位代理村支书,他以一人之力,扛起整个村兴盛的担子。

面对村里的各种突发意外,他总是能够第一个到场。

面对领导的刁难问责,他也毫无畏惧地负责顶上。

众多的挫折和困难都没有把他吓倒,他眼里依然保持着质朴和光亮。

哪怕处境十分窘迫,群众们面露难色,他还在坚持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品质:为什么想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同马得宝一样,不远万里从南方赶来宁夏的凌一农教授(黄觉饰演),同样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与魄力,还有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

为了指导村民种植蘑菇,他可以披星戴月、没有抱怨。

为了让村民的蘑菇有好的销量,他可以走遍大江南北谈合同,拉生意。

领导的命令没有对他产生任何压力,他为了乡亲们的生计,毅然拒绝麻县的邀请。

村民们的蘑菇没有了销路,首先着急的就是教授凌一农。他把个人的得失和安危抛却一旁,顶着赔本的风险,也要让村民看到改变生活处境的希望。

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千年之前,那个处境窘迫,却仍不忘心系天下的文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村民李水花(热依扎饰演),就是那个在生活中,时时乐观、自强不息的存在。

她生存于泥土之中,却总是仰望白云,内心的洁白无瑕。白云也许就是她的象征。

她是安永福深知最被亏欠的人。“愿我们都配得上水花”,这句话也成了无数观众的心声。

面对丈夫的无理取闹,她默默地承受压力起早贪黑走进菇棚。

乡亲们不理解凌教授的良苦用心,她作为学徒为教授而奔相走告。

她能够用真心和努力,换取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为自己的小家,撑起了一片天。

她所代表的,就是在生活中那些自强不息的人。面对苦难仍不低头,遇山开山,遇水搭桥。

《山海情》所塑造出的这几个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看起来似乎充满了传奇色彩,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万千扶贫干部和想要富起来的群众的缩影。

他们串起来了这样一部剧,成为灵魂人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大家,也牢牢把握住的观众的需求。

第二种人: 人心的穷尽,才是一辈子走不出困境的根源

《山海情》最成功的,便是从"小人物"的刻画描写上,体现出的扶贫困局。

扶贫的难点,关键不单是土地的贫瘠,更在于人心的穷尽。

李大有,这个从村庄迁移开始,就不断搞事的刺头。

他身上的问题,从来就没停过。

他是涌泉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一贫如洗的漫天黄沙里长大。尽管他内心淳朴,但在生活的处处细节里,他却多半是冲动、暴躁和狡诈的。

他的穷,是思维上非黑即白、零和博弈的困境。

在贫困的山区里,他所看见世界的模样,是弱肉强食,赢者通吃,败者一文不值的,这就导致他的目光相对狭隘。

他的处事哲学就是,要想过得好,必须自己占尽便宜,然后把风险全部推给他人。

在得意的时候,他可以开着新买的拉土车在村里显摆;在落魄的时候,他身上竟有股,“我过不好,谁也别想好过”的破坏冲动。

这样的人可怕不可怕?

他的儿子,是从小被他用鞋底打到成人。

他甚至把家中的两笔贷款,欠在儿子名下,全然不顾,这个在社会上相对一张白纸的亲生骨肉,以后该怎么活?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儿子只好外出打工,用来偿还贷款。

可李大有此时却只着顾考虑,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办,对欠债一事毫无悔过之意;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在对自己无能的埋怨和暴怒之下,一把火烧光了,刚刚贷款而来,辛辛苦苦养殖的菇棚。

几十年的贫穷生活,没能给他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没能顶住重重压力,在不断遭受挫折的过程中,差点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这类人物所缺乏的,是稳定的生活和看得见未来美好的心。

他可悲可叹之余,又让人家觉得可怜。

安永福,一个遭受命运无情打压,残废了双腿的男人。

家中一贫如洗,身体的残疾让他的性格变得敏感、扭曲。在整日怨天尤人之下,他变得不讲人情,甚至脾气暴躁。

面对新事物的机遇,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抓住机会,而是“我是个废人”,甚至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逝,哪怕内心有再多的不甘,也不能让他鼓起行动的勇气。

可以说,他就是“贫困”这个词汇,最具象的表达。

残疾、没有家产、没有一技之长,甚至也没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整个人就是颓废而垮掉,就像一座深渊,随时将人拉下来。

周围人的眼光和环境的恶劣,都加剧了他内心的自卑感。因为他从社会到家庭,全都充满了不顺。

在他单方面的执拗下,妻子李水花的家庭生活,无奈得只能自吞苦水。

水花每日早出晚归的学习种植蘑菇技术,只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将来好自己发展起来,能够担负得起家庭的重量。

这一点安永福会看不出来吗?

要说安永福对眼前人毫无同理心,谁也不会相信,可他偏偏对妻子的工作百般阻挠。

难道他不知道,妻子如今是家里的顶梁柱吗?

这一切,其实缘起于“我不配”这一深深的自卑感。

与生俱来的贫困,中年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重重大山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念。

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和诺言,他都看不到了,哪怕是做人的尊严,也都碎了一地。他只能用无数的泄愤来证明,我还拥有爱吗?我还配活着吗?

这样的人可怕不可怕?

可他们原本也不想这样啊!他们只不过是普通底层人物的典型而已。

如果没有第一种人的引导,坚持不懈地带领着他们,也许奇迹真的就不会发生,穷一辈子也是他们可预见的未来。

第三种人: 人间真实,扶贫任务也会遇见形式主义者

麻县长,人到中年,终于熬到了县长一职,熬成了官场中常见的老油条。

比起前面两种人,他恰恰是最可怜可悲的,最需要被拯救的人。

因为常年官场的经验,他对于政绩二字,有着天生的敏感度,遇着一点和它挂钩的事情,就慌忙扑上去,生怕机会溜走,错过自己大好的政治前途。

表彰种植蘑菇技术普及的现场大会,上头决定要在村里召开。这原本是一个好端端的,为菇民生计探讨出路、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现场大会。

可是到了我们麻县长这里,硬生生被当作他提升政绩,为将来再升一级做铺垫的形式主义工程。

当扶贫工程——种植蘑菇项目,在销售环节出现了紧急的问题,而上级领导(麻县长)却强行要求召开表彰大会,这样华而不实的会议时,我们的代理村支书马得福,又该如何面对?

他首先是想办法婉拒。马得福先是邀请麻县长参观李大有的菇棚,编造了一个“因为生计问题无法解决,别说现场大会,现在连种蘑菇的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的一个故事。

如果真是心系村民的好领导,一定会果断停下来,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但已经被政绩给迷惑了双眼的麻县长,又怎会轻易地放过这个机会呢?

于是他作出指示,哪怕是赶鸭子上架,不管指导种植蘑菇的凌教授是否参与,马得福,都必须出现在会上。

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抛出了一个令马得福无法拒绝的问题:在官场和人生道路的抉择上,你是要走独木桥,还是搭上宽广的高速公路?

麻县长不愧为一个混迹官场的老将,拉着前来说明情况的马得福,一顿白酒晚宴,一杯又一杯地灌进马得福的肚子里,糖衣加炮弹一颗又一颗的,轰炸在其心头上。

在麻县的话术里,现场大会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为民安生立命的大会,而应该是马得福万年难遇的机会,能否搭上高速公路的快车,就在此一举。

一边是劳苦百姓的生计,一边是官场道路的政绩。这样的选择,是每一个扶贫干部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之下,鲜少有人能够幸免。当晚的马得福,下餐桌时已喝得飘飘然。

直到他一摇一晃地骑进了白老师的院子。白老师,这个村里的扫地僧,却一语点醒了醉酒的梦中人。

白校长笑着回答他这个,关于独木桥和高速公路的问题:

独木桥固然窄小、危险,但它却可以时时刻刻警醒我们,居安思危。

高速公路虽然宽阔、便利,但它却可能在无形之中令人麻痹。

乡亲们的生计和自己的政绩,原来不是麻县长口中必须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照顾好了百姓的生计,就是自己最大的政绩。

这一段独木桥和高速公路的情节,给屏前的无数观众,带来了震撼,同时也是第一种和第三种人之间的剧烈碰撞。

马得福第二天醒来,当即召开了村民大会,来了一招两全之策:

既要召开大会,也要当着领导的面,说出问题。把现场大会,真正地开成利于民生的研讨会。

《山海情》的这一幕,是将现实中无数扶贫干部所要面对的问题,摆上了台面共同探讨。

这些扶贫干部,他们不单单是肩上扛有重任的小人物,更是现实中的你、我、他。

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抉择时,他们也许会犯下糊涂,但是这样的糊涂,不仅可能自毁前程,还会对整个集体带来损失。这就是同为扶贫干部,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最后截然不同的走向的原因。

贴近生活的真实,让无数观众感到了共情,也是因此,这部剧才有如今这般,获无数称赞的高口碑。

结语

这部扶贫年代剧,它原原本本地还原出上个世纪末,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的生活情景。他们从无到有的建设新家园,谱写一曲轰轰烈烈的《山海情》。

对于这么一个有年代距离感的故事,大多数人只是一知半解,或者略有耳闻,却不知其中具体的辛酸情景。

但在孔笙导演下,正午阳光优秀班底的探索研究下,用镜头把这背后的故事,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从诸多人物的身世和性格特点,来反映地区贫困的相貌及焦灼的现状。把握住了扶贫的关键问题:如何帮助那些失去生活信念的人,再度拾起来,如何把那些迷失方向,跑偏了的人拉回来。

没有哪部扶贫剧,能够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感,用短小的篇幅,简单的语言,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现今的扶贫攻坚战的成绩,来之不易。

它用实力雄厚的班底,和出色演技的演员,共同构建出一部反映时代浩荡、历史滚滚向前的风云变幻。

现实中,有无数个像第一种人马得福这样,无私、兼爱、自强、勇敢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一方水土,创下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功绩。

正是用小人物之间,无比真实的故事,不加修饰地摆到台面上,给观众带来共鸣,牢牢地吸引到电视机前,为它点赞。

这三种人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之间发生激烈撞击的过程,甚至中间有无数个片段,都能让我们沉下心来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做?

我们究竟要做上中下哪一种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