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汤”已逐渐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营养佳肴。许多人认为吃饭时若是不喝汤,就称不上一顿饭,而且吃得不舒服。

喝汤也是一门大学问,可不是端到嘴边大口大口狼吞虎咽就完事了,许多人虽然很会煲汤,但却不懂得怎么去喝汤。那么,喝汤究竟有些什么学问呢?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的呢?

误区一:营养都在汤水里

许多人熬了老半天的老火靓汤,只为美美的喝上几口,一味地把关注点放在汤水里,里面的“渣”吃不吃都无所谓。“多喝点汤,营养都在汤里呢!”、“不会吃的只吃肉,会吃的多喝汤”等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从营养的角度看,汤渣的营养价值要比汤水高得多。
汤的主要成分是水,里面只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食盐等调味料,营养成分只占5%左右,95%以上的营养成分依然在压锅底的肉等汤渣里面,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营养价值,那么“只喝汤、不吃肉”可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啊。


“以形补形”是民间食疗谱里常有的说法,于是便孕育出“骨头汤很补钙”的观点。然而,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从医学科学角度来看,虽然骨头里有大量的钙,却主要是以羟磷灰石的结晶存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溶于水的,即使是加热熬了很久也很难溶解到汤里。
骨头汤中钙的溶出浓度均较低,一般不超过4毫克/100毫升,明显低于牛奶的含钙浓度(约80~120毫克/100毫升),这样算来,起码要喝20杯骨头汤才能勉强赶上1杯牛奶的钙含量。若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钙摄入量800毫克,如果都要靠骨头汤来补钙的话,得要喝上20升(20000毫升)的汤水才行!
因此,用骨头汤补钙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有时间熬汤补钙,还不如多吃点肉、多喝杯牛奶。

误区三:趁热喝才好

许多人都喜爱喝热腾腾的汤水,觉得这时候的味道才好,尤其是刚开锅直冒白烟的那种,赶紧抿上一口,怎一个“爽”字了得!
贪图一时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长期喝滚烫的汤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管的的功能主要是输送食物,经常要接受食物的摩擦,故食管黏膜表面覆盖一层“耐磨”的鳞状上皮,但却不“耐烫”,与人体体温相当(37℃左右)的东西吃下去完全没有关系,40~50℃属于温热,它也能接受。但一旦超过60℃,甚至80~90℃的东西吃下去那就不行了,这么烫的食物不仅会烫伤口腔黏膜,还会烫坏看不到的食管黏膜,长此以往,导致食道的粘膜经常处于修复状态,食管黏膜癌变的几率明显增加。
因此,建议汤盛出来后先晾一会再喝。许多人喝“烫”汤只是想图个刺激,温热的状态下口感一般也差不到哪去,没有必要非得赶着刚出锅那会儿。

误区四:煲汤时间越长越好

许多钟爱喝汤的老伙计们总喜欢喝点老火靓汤,尤其是炖了较长时间的那种。其实,老火靓汤主要是靓在“味道”上,虽然味道好归好,但营养价值也大打折扣,并且还可能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长时间煲煮食材里的溶解出来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将被破坏,另外煲煮肉类高蛋白食物中的嘌呤物质会随着时间逐渐溶解在汤中,而摄入高嘌呤会导致尿酸增高,继而容易引发痛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喝汤的这些误区你都掌握了吗?建议大家在追求喝汤“口感”和“营养”时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做到美味而又不失营养,岂不是两全其美呢!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今天你喝汤了吗?------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2262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