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

冷冷冷

於是

不少消費者把

“禦寒神器”自發熱內衣

列入年貨節購物車

“黑科技”德絨、自發熱石墨烯

這些帶有科技感的自發熱內衣

真的可以保暖防寒嗎

小心宣稱“德絨”的

低價紡織品

很可能質量不過關

“發熱”“蓄熱保暖”“吸溼排汗”“柔軟透氣”“德國黑科技”“37℃恆溫”“三秒速熱”……近年來,德絨無痕保暖內衣、自發熱保暖褲等滿足了愛美消費者對“又輕又暖”“修身顯瘦”的追求。

記者搜索發現,僅自發熱內衣,某電商平臺就有2萬多件相關商品。從銷量看,月成交輕鬆上萬筆,有的最高達10萬筆以上。而購買者留言評論褒貶不一。

▲資料圖,某電商網站截圖

國家紡織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王寶軍研究員在《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德絨”一詞是舶來品,是因爲這種面料的發明方爲德國拜耳公司,但這並不意味着“德絨”都是德國生產的產品。德絨其實是一種化纖面料,以腈綸爲主,會混紡一定比例的氨綸和滌綸,有的德絨面料還會混紡一定比例的粘膠纖維,其中的腈綸是經過改性的,是一種吸溼發熱纖維。

王寶軍表示,與普通腈綸比,德絨通過腈綸改性後做得更細、更軟、更蓬鬆,市面上的德絨內衣比普通內衣提高了蓬鬆柔軟性和厚實度,所以具有較好的保暖性。

“吸溼排汗”“鎖溫”“恆溫”等等,很多市售德絨內衣宣傳具有吸溼發熱功能。王寶軍表示,吸溼速幹或吸溼發熱不是德絨主打,與其自身保暖性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一些低價紡織品雖然也稱採用德絨面料,但很可能質量不過關。

“吸溼發熱”成營銷噱頭

自發熱內衣

升溫快降溫也快

目前,市售自發熱內衣大多宣稱吸溼發熱,而市場上的吸溼發熱纖維又以改性腈綸、滌綸爲主。王寶軍表示,吸溼發熱確有其事,但有些概念需要澄清,不能輕信宣傳誤導。

▶“吸溼發熱”卻有奇效?

不管是天然纖維的羊毛、蠶絲,還是化學纖維的粘纖、腈綸,大多數纖維自身都天然具備吸溼發熱的性能,但吸溼發熱程度不一樣。而且吸溼發熱內衣其實一直在吸溼-放熱-放溼-吸熱的過程當中循環。當秋冬季的環境溫度遠低於人體溫度,一個吸熱散溼過程後,纖維吸收人體散發的熱量,人體就會感覺到寒意。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實測表明,自發熱內衣升溫快降溫也快。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張挺表示,吸溼發熱纖維的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因爲實際生活環境很少會達到90%的溼度。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節目。專家:自發熱內衣升溫快降溫也快

▶說好的“恆溫”“鎖溫”“吸溼發熱”黑科技呢?

王寶軍表示,“吸溼發熱”被偷換了概念,成爲商家的營銷噱頭。包括目前市售比較火爆的德絨內衣,基本上都是很厚實、加絨,通過增加其蓬鬆性和厚實感提高保暖性,而其“吸溼發熱”只是爲了增加賣點而已。

一件服裝是不是保暖,最重要的是看其蓬鬆性和厚度,既蓬鬆又厚實的服裝,因爲蘊含了大量的空氣,保暖性纔會好。空氣在服裝內的作用是起到一個隔熱層的作用,所以說在同樣重量的情況下,衣物越蓬鬆越保暖;在同樣蓬鬆度的情況下,衣物越厚實越保暖。吸溼發熱帶來的那點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發熱

別被所謂的

“黑科技”忽悠

消費者劉先生表示,老寒腿到了冬天特別難熬,爲此貼身內衣除了增加厚度,材質上也會選擇宣稱自發熱的產品。

據王寶軍介紹,目前市面上宣傳的所謂“自發熱”產品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吸溼發熱產品,一類是遠紅外產品,還有一類是電加熱產品。

這三類產品其實都不是自發熱,自發熱功能理論上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因爲能量是需要來源的,熱量不可能憑空產生,所以目前不存在一種能夠自行發熱的材料,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發熱服裝,因此所謂的“自發熱”不是黑科技,而是宣傳噱頭

市售自發熱產品除了德絨滿網可見外,石墨烯自發熱內衣、石墨烯打底褲也相當受歡迎,價格從1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台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薛雙喜曾表示,石墨烯價格昂貴,其產業化一時還難以應用在低價格的生活用品中。市面上那些價格非常低廉的石墨烯打底褲,哪怕添加了石墨烯的成分,作用也應該微乎其微,切勿被迷惑。

隨着科技進步,近年來研發的導電纖維發展很快,如碳纖維、石墨烯纖維等已廣泛應用於棉服甚至內衣,服裝面料中加入這種導電纖維,再加一個外接電源,類似於手機電池或紐扣電池,打開電源後,服裝就可以發熱了。但王寶軍強調,這類電加熱並不是自發熱,而屬於外加的主動發熱,而且這種熱量可控,人們可根據需要開關調節發熱。

據瞭解,雖然電加熱產品比較適合老年人使用,但目前民用還是比較少,一般用在身體特定部位,如護膝、護肩、護腕等等,在服裝領域還沒有大面積使用。

王寶軍表示,吸溼發熱內衣用來緩解環境突變帶來的寒冷衝擊是可以的,但抵禦嚴寒有點難。爲此他提醒消費者:

別被所謂的“黑科技”

忽悠

在選擇保暖衣物的時候,要掌握以上基本原理,根據穿着場合和身體素質情況選擇適合的衣物,不要輕易相信虛假炒作、誤導性概念宣傳,不要盲目跟風,要理性消費。

閱讀

推薦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龐建新

編輯/裴瑩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