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一個溼熱爲患的季節,若不小心感受溼熱之邪,感覺胸悶、心煩、乏力、身重、食慾減退……怎麼辦?這時候千萬不要大意,不要以爲這是夏天天氣熱造成的正常的情況。治療暑熱夾溼的外感病證,這個方的作用不可小覷。

暑溼,爲暑熱夾溼的外感病證之一。主要表現爲胸脘痞悶、心煩身熱、舌苔黃膩等。如暑溼困阻中焦,則見壯熱煩渴、汗多尿少、胸痞身重;如暑溼瀰漫三焦,則見咳嗽、身熱面赤、胸脘痞悶、大便稀溏、小便短赤等。治法總以清暑化溼、解肌退熱、和胃養陰、潤肺生津爲要。不可概用發散,更不可一味滋補迭進。清暑益氣、養陰滋燥方爲大法。

藿香、厚朴各12g,薏苡仁18g,白朮12g,蒼朮9g,沙蔘、麥冬各18g,桔梗、黃芩各12g,黨蔘(西洋參更佳)18g,佩蘭、滑石各12g,甘草6g。

功用:清暑益氣,養陰潤燥主治暑溼傷陰,暑傷元氣,或暑溼化熱,燥熱傷肺等症。暑邪爲患,傷於陰暑者十之八九,傷於陽暑者十不一二。臨證最多見的,大都是過度貪圖陰涼,傷於陰暑。症見發熱不高,肢體睏倦,渴而不思飲。不像中暑,大汗壯熱,煩渴引飲。故用藥多爲祛暑化溼和胃、益氣養陰生津爲主。

方中藿香、厚朴、佩蘭、二術芳香化溼,解肌和胃;薏苡仁、黃芩、滑石滲溼利水,清熱瀉火;沙蔘、麥冬、桔梗、甘草養陰生津,涼血解毒;黨蔘益氣扶正,滋養脾肺。

加減用法:

1、因於過度貪圖陰涼,傷於陰暑,肌熱無汗,倦怠痞悶者,去麥冬、沙蔘,加香薷、蒼朮適量,解表發汗,以促暑溼之邪化解。

2、傷於陽暑,壯熱汗出,脈象洪大者,去藿、樸、二術、佩蘭,加石膏30~120g,淡竹葉18g,粳米30g,以清暑解熱、益肺養陰。

3、暑傷元氣,心悸倦怠者,去芳香耗散之味,如厚朴、蒼朮、佩蘭等,加黃芪、龍眼肉、硃砂、茯苓適量,以益氣養血、清心寧神。

4、暑溼困脾,倦怠乏力,口淡食少,或便溏,或尿少淋瀝,纏綿時日者,原方白朮量加至15g,另加生薑3片,大米15g,紅棗5枚。餘隨症。

此方用於夏秋季節暑溼侵襲,發熱或不發熱,胸脘痞悶,四肢倦怠,渴而不思飲,飢而懶食,或心悸眩暈,身體重着等,屢獲速效。若能對證加減,其效更佳。

案例1:夏某,男,37歲。2010年7月23日診。

自訴感冒已半月,起初因天氣太熱,便在山溝水潭中泡洗多時,當時很爽,翌日即感身體不適,肌肉發燙,全身無力,西醫治療十餘日,胸悶體倦反比原來重,飲食無味,精神不振。視患者面色萎黃,似蒙垢塵,脣舌之色暗淡,舌苔白厚微膩,脈象濡細微滑。此係始傷陰暑,失於化解,一味解熱消炎不變,致使暑溼之邪由表入裏,肺脾受累,故見胸脘痞悶,食減神疲。

治法:芳香化溼,益脾和胃。

用本方2劑。7月26日2診。自訴2劑藥盡劑,病去大半,飲食知味,身體驟感輕鬆。見患者面色已有光澤,舌苔退去過半,脈轉緩滑,病去之象。原方再服2劑。1周後隨訪,病已痊癒,勞作如常。

案例2:張某,男,51歲。1999年8月16日診。

自訴入夏以來,曾多次露天淋雨,當時並無明顯不適,以後漸感全身無力,胸腹痞滿,食慾減退。近復因冷浴,隨之肌肉發熱,四肢酸困,口渴不思飲水,腹飢不願進食,肢體倦怠,勞作無力。視患者行動遲緩,面色黃垢,隱隱暗紅,舌質暗灰,舌苔白厚微膩;脈來輕取浮滑微兼弦象,沉取細遲而滑,近似濡而稍大。思此人素稟體健,勤勞有加。入夏以來頻頻淋雨,反覆感受溼邪,傷於陰暑可知。病輕能扛,未加治之,復因冷浴,重感新邪,此時正氣已不如初,故肌肉發熱,四肢酸困。

治法當以芳香化溼、清暑益氣爲要。

用本方加大米15g,大棗3枚,生薑3片,3劑。

8月21日二診。自訴病已去大半,全身已感輕鬆。唯覺心氣不足,容易出汗。此是暑溼已解,氣陰待調。原方藿香、厚朴、薏苡仁量減半,去蒼朮、佩蘭,黨蔘量加至30g,另加五味子6g,2劑。共服藥5劑,其病若失,勞作如初。

案例3:黎某,男,33歲。1999年9月16日診。

自訴常在野外勞作,日曬雨淋是家常事。從夏末秋初以來,總覺得一天比一天疲倦,瞌睡也多,但睡不踏實,總是心煩。近半月渴不欲飲,咽喉腫痛,乾咳無痰,偶咯血絲,胸前刺痛。觀察患者面色失潤,情緒煩躁,聲音乾澀,近似沙啞,舌質暗紅,舌苔薄黃乏津,脈象細數,寸部尤甚。綜上所見,患者體質尚可,平時小恙無礙勞作,但頻受外邪襲擾,久則必然正氣受損,況暑溼之邪,黏滯難去,久則化熱,加之復感秋燥,肺陰不免耗損,故燥氣耗傷肺陰可斷。

治法當以清暑化溼、潤燥養陰爲要。

用本方去蒼朮、藿、樸,薏苡仁量減半,3劑。

9月20日二診。自訴全身已覺輕鬆,食慾稍振,食量略加,乾咳、胸痛未見明顯減輕。此爲暑溼之困已解,燥熱傷陰待除。原方去藿、樸、佩蘭芳香辛散之昧,加瓜蔞皮15g,炙枇杷葉30g,川貝母12g,金銀花18g,牡丹皮15g,白茅根30g,以清熱涼血、潤肺止咳。3劑。數日後得悉:3劑藥盡劑,諸症悉除,恢復勞作。

說在最後:小編祝願大家都能夠安然度夏!謹記:少貪涼,適量運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