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文栋等

蓝盔背后的心愿

从地中海畔的黎巴嫩到西非马里,从红海沿岸的苏丹到中非刚果(金),中国维和军人跨越山海,奔赴异国他乡。道路修复、雷场清排、物资运输、医疗救护、武装巡逻、保护平民……他们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构建起一道道捍卫和平的“蓝色防线”,书写着“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无悔青春。在很多当地民众眼中,“中国红”与“和平蓝”交相辉映,那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颜色。

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聚焦4位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战士,并透过他们的故事,去感受那蓝盔背后真挚朴实的心灵世界。

——编者

雷场逆行

■丁文栋

【人物名片】陈琦,三级军士长,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3组组长。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老婆,马上登机了,让我再看看孩子……”依依不舍中,陈琦挂断了视频通话。这名曾经处理过无数爆炸物的硬汉,此刻红了眼眶。戴上维和部队的蓝色贝雷帽,登上远行的航班,这一去便是一年。

飞机越过地中海上空,黎巴嫩就在眼前。这个被同时称作“中东小巴黎”和“中东火药桶”的地方,风景优美却暗藏危机——约1.0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埋藏着成千上万枚地雷和未爆弹。“任务区安全形势怎么样?有多少地雷需要清排?地雷危险系数有多大?”一路上,一个又一个疑问闪现在陈琦脑海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地区,海风习习、阳光明媚,鸟群掠过茂密的树丛,中国扫雷官兵向着被阴霾笼罩的雷场前进。

初到雷场,脚下荆棘遍布、蛇蝎横行,耳边不时传来枪声,大家都感到一阵阵紧张。作为扫雷组长的陈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状态怎么扫雷?第一天出任务,必须开好头。

“大家集中注意力,检查装备器材,准备展开扫雷作业,副组长跟我先进去。”陈琦一边帮战友检查防护装具,一边说道。

在这个每向前走一步都可能触雷的地方,扫雷作业的危险性很大,复杂的地理条件更增加了任务难度。“扫雷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事关生死,必须确保零失误,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话是陈琦的新兵班长告诉他的,他牢记了17年。

大风将通道里的一棵大树刮倒,虽然没有引爆地雷,但树底下一枚防步兵地雷随掀翻的泥土一并露出地面,卡在交错的树根中间,摇摇欲坠。

陈琦仔细察看地雷的位置,思考处置对策。“地雷被树根包裹,无法直接起爆,需要割除树根以留出空间设置装药。”陈琦用对讲机向连长汇报。

“这种地雷触发装置比较敏感,作业过程中随时可能引爆。”陈琦回头看看战友,厚重的面罩下,目光坚定而又从容:“所有人退出通道,让我来!”队员们缓步后退,通道尽头只留下陈琦的背影……

为了避免将地雷震落,陈琦双膝跪在地上,用剪刀和锯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树根。这一跪就是半个多小时。待排雷完毕时,他厚重的防护服已经被汗水浸湿。陈琦知道,任务初期,队员们经验尚浅,自己作为扫雷组长必须冲在前面,给年轻战友做好榜样。“按照标准程序作业,稳中求胜,地雷也没什么可怕的。”

夕阳西下,悬挂着中国国旗的车队经过一座村庄,路边嬉戏的儿童热情地向战士们挥手致意,脸上露出天真淳朴的笑容。陈琦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或许,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真正意义”。

回到宿舍,陈琦在当天日历的右下角写下了数字“5”,这是他当日清除的地雷数量。累了一天,他缓缓闭上双眼准备休息。海风翻开桌上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一行大字格外醒目:“但愿这片土地早日恢复和平安宁。”

家的味道

■史石光张池

【人物名片】闫健,四级军士长,中国第10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炊事班班长。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饭来喽!”一声吆喝,让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把脖子扭向同一个方向。炊事班班长闫健正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丝瓜粉丝汤快步走来。

此刻,闫健的心情无比忐忑。他把丝瓜粉丝汤摆上餐桌,之后又像服务员似的站在一旁,等待战友的评价。

“真香!”“稀罕东西啊!”转眼之间,一大盆浓汤已见了底。战友们的评价,让闫健感觉美滋滋的。

丝瓜粉丝汤来之不易。到了雨季,主要补给线被暴雨冲毁,工兵分队食品断供。闫健来到库房,清点着见底的蔬菜,眉头越皱越紧。“如果在国内,哪能遇到这种事儿?”此刻,闫健很清楚,身为炊事班班长,他必须迎难而上。

想到营区里还长着不少野菜,闫健有了主意:“野菜也不错,好歹可以支撑一阵子。”第二天雨一停,闫健就召集炊事班战士绕着营区“寻菜”。他拎着筐走在最前面,四下张望着可以下锅的东西。突然,闫健眼前一亮,不远处围墙上开着的黄色丝瓜花似乎在向他招手。走近一瞧,藤蔓上挂着不少翠嫩的丝瓜,闫健乐得合不拢嘴,“这肯定是上一批维和战友种的,现在雨水充沛,结出不少丝瓜呢!大家拣嫩的摘,回去做个汤”。

不出所料,香喷喷的丝瓜粉丝汤一端上餐桌便“吸粉”无数,既解了断供之困,又饱了官兵口福。

要在条件艰苦的维和战场上保障好战友们的伙食,着实要花一番工夫。闫健的床头柜上摆着厚厚的账本、食谱和库房登记册,还有一个快被按坏了的计算器。“干我们这一行,像个大家长,任务就是把战友们照顾好。”在战友眼中,闫健确实像家长一样,他粗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

有一回,不知哪位战友随口一说,“早餐要是能吃上油条就好了”,闫健便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当即在每周菜谱中添上了油条。炸油条不仅耗工夫,更耗时间,炊事员需要比平时早起半小时。天微亮时,闫健第一个起床,挨个把炊事员叫了起来。架锅、烧油、揉面……看着嫩黄的油条在热油里翻滚,想象着战友们开心的笑容,闫健心里特别舒坦。

遇到战友生病,闫健总会准备一份“爱心套餐”——一碗鸡蛋面、一瓶罐头和一袋牛奶。那碗冒着热气的鸡蛋面,经常让生病的战友吃得鼻头发酸,“这碗面是家的味道,就像妈妈做的一样”。

即便食物充足,闫健也闲不下来。由于联合国供应的菜品相对单一,长期吃容易犯腻,闫健就琢磨着如何做出花样来。光是洋葱,炊事班就做出洋葱炒鸡蛋、炸洋葱卷、洋葱炖牛肉等五六种菜式。如果碰上中国传统节日,闫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制定菜谱、准备食材,在他看来,“过节一定要有仪式感”。

“来这里400多天了,感觉自己天天在闯关。”说这句话时,闫健的眼神中有辛酸,更有坚定。正因为他“天天闯关”的工作状态,战友们才能“吃饱吃好不想家”,轻装投入到任务中。

最高哨位

■于东海

【人物名片】谢奎元,中士,中国第6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步兵连战士。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在南苏丹(朱巴)的联合国营地外围,矗立着很多观察警戒哨。无论人们站在哪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2号警戒哨位——它作为联合国营区的制高点,由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坚守。

烈日炙烤着2号哨楼外围的防弹钢板,哨楼内仅够两个人腾挪的空间像烤箱一样闷热。此时,全副武装的谢奎元已连续执勤近4个小时,豆大的汗珠顺着钢盔滴在地板上,瞬间蒸发。

“1区各哨位注意,我是202,3名持刀青年正在向1号平民保护区靠近,大家加强警戒……”在南苏丹任务区,种族冲突时有发生,处置这种情况对于谢奎元来说已经轻车熟路。

按照作业流程,谢奎元及时通知我方巡逻队员前来支援,同时和战友对3名男子进行喊话警告,最终成功将其驱离。

“联合国把这么重要的哨位交给我们中国营,我们就一定要以最高标准站好每班岗。”刚来任务区接哨前,连长李明曾对全连官兵这样说道。每次担负2号警戒哨任务时,谢奎元都会想起这句话。

2号哨位处于平民保护区与联合国营区的交界处,主要职责是保护联合国工作人员、设施以及平民的安全。站在哨位上,谢奎元能清晰地看到平民保护区的孩子们。虽然这些孩子衣服显得有些破旧,但不失天真活泼。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谢奎元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作为爸爸,我无法陪伴儿子成长,但作为军人,我守护着更多孩子的平安,我不后悔来这里。”谢奎元曾对妻子表达过歉意,妻子的回复让他泪眼模糊,“奎元,我们支持你的工作,你是儿子心中的英雄”。

“唯有安心工作、取得成绩才是对家人默默支持的最好回报。”去年国庆节前夕,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组织了一场由朱巴战区各出兵国参加的射击比赛。曾在国际比武中获得过手、步枪射击综合成绩第一名的谢奎元,听到比赛消息后果断报了名。“一定要打出好成绩,为祖国母亲71岁生日献礼。”谢奎元暗下决心。

比赛当天,南苏丹首都朱巴拉杰夫靶场上,气氛异常紧张。接近正午时,轮到谢奎元上场,此时地表温度已近50摄氏度。谢奎元趴在地上,眼睛紧盯靶纸,食指缓缓预压扳机,等待最佳击发时机。

“砰!”谢奎元屏住呼吸,果断击发。随着最后一颗子弹打出,谢奎元长长地舒了口气。

“49环,中国营获得步枪射击第一名!”宣布成绩的那一刻,谢奎元激动得眼含热泪。“身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能在国际赛场上获得第一名,为国争光,是我最大的荣耀。”

萤火虫带着晶莹的尾光,闪烁在凌晨的南苏丹,远处不时有零星的枪声传来。谢奎元和战友们穿好装具,登上换哨车,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再次奔向哨位……

光影温情

■张亚宁崔东浩

【人物名片】万端武,上士,中国第16批赴苏丹维和工兵分队战士。曾于2015年赴利比里亚执行过维和任务,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似曾相识的土地、漫天的黄沙,这里是与祖国相隔万里的苏丹。这是万端武第二次背着相机出现在非洲大地上。“到离硝烟最近的地方,用镜头记录真实”,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万端武作为新闻报道员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是在2015年。一踏入利比里亚,他的内心就被眼前的景象强烈地冲击着。时断时续的通讯信号,很难支撑他给国内及时发送视频素材。带着些许失落,万端武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在一次整理照片时,战友无意中提到:“你看,这么多照片里还没有一张当地人的笑脸呢!”万端武顿时陷入了沉默,彼时的利比里亚正笼罩在埃博拉病毒的阴影中,贫穷、伤痛击溃了一个个家庭,也带走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第一次见到开怀大笑的面孔,是在那年的儿童节。当万端武和战友带着学习文具走进当地贫困村时,许多瘦弱的小孩立刻热情地围住他们,有的孩子还会用中文说“你好”。领到礼物的孩子个个欢蹦乱跳,不住地用中文说着“谢谢”……

“喀嚓!”万端武举起相机,伴随着快门的轻微响动,一张张笑脸定格在屏幕上。一群黑皮肤的小朋友踮着脚尖围在一起,争着从画面中寻找自己。

“许多孩子从小就失去父母,但他们仍然乐观坚强地生活着。我庆幸自己能来到这里,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站在这片显得有些荒凉的土地上,万端武找到了自己留下来的意义。

去年年初,单位再次受领了出国维和的任务,万端武仍旧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写下申请书。正是这份申请书,让万端武的母亲湿了眼眶。

就在万端武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同在非洲的维和战士杨树鹏不幸遇袭牺牲。新闻报道当天,利比里亚维和中国营的通信线路碰巧发生故障。家人提心吊胆地一遍遍拨打万端武的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回国后,他才知道,那天父亲彻夜未眠,母亲哭肿了眼睛。

这种心惊肉跳的经历,谁都不想有第二次。但在父亲心里,万端武从事的工作神圣而光荣,家里没有理由不支持他。尽管万般不舍,可他仍旧劝服了妻子:“老伴,咱儿子是一个战士,别人家孩子都能去前线,咱儿子也不能退缩。”

同万端武的父母一样,许许多多维和官兵的家人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可当这群中国蓝盔英姿飒爽的身影出现在电视上时,他们心里的担忧渐渐消散,只剩下满怀自豪。万端武用镜头传递着一个坚定的声音:“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祖国的亲人们,请放心吧,他们一切都好。”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万端武抬头望着夜空,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洒下万缕清辉。他摸了摸上衣口袋,里面装着临行前与家人的合照。“自是家国难两全,心向明月共婵娟”,万端武心里默念道……

原标题:聚焦4位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战士,一起听听他们的心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