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文棟等

藍盔背後的心願

從地中海畔的黎巴嫩到西非馬裏,從紅海沿岸的蘇丹到中非剛果(金),中國維和軍人跨越山海,奔赴異國他鄉。道路修復、雷場清排、物資運輸、醫療救護、武裝巡邏、保護平民……他們在危機四伏的環境裏,構建起一道道捍衛和平的“藍色防線”,書寫着“用生命保護生命”的無悔青春。在很多當地民衆眼中,“中國紅”與“和平藍”交相輝映,那是生命中最溫暖的顏色。

本期《士兵面孔》,讓我們聚焦4位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的戰士,並透過他們的故事,去感受那藍盔背後真摯樸實的心靈世界。

——編者

雷場逆行

■丁文棟

【人物名片】陳琦,三級軍士長,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連3組組長。榮立三等功2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

“老婆,馬上登機了,讓我再看看孩子……”依依不捨中,陳琦掛斷了視頻通話。這名曾經處理過無數爆炸物的硬漢,此刻紅了眼眶。戴上維和部隊的藍色貝雷帽,登上遠行的航班,這一去便是一年。

飛機越過地中海上空,黎巴嫩就在眼前。這個被同時稱作“中東小巴黎”和“中東火藥桶”的地方,風景優美卻暗藏危機——約1.0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埋藏着成千上萬枚地雷和未爆彈。“任務區安全形勢怎麼樣?有多少地雷需要清排?地雷危險係數有多大?”一路上,一個又一個疑問閃現在陳琦腦海裏。

黎巴嫩和以色列邊境地區,海風習習、陽光明媚,鳥羣掠過茂密的樹叢,中國掃雷官兵向着被陰霾籠罩的雷場前進。

初到雷場,腳下荊棘遍佈、蛇蠍橫行,耳邊不時傳來槍聲,大家都感到一陣陣緊張。作爲掃雷組長的陳琦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這種狀態怎麼掃雷?第一天出任務,必須開好頭。

“大家集中注意力,檢查裝備器材,準備展開掃雷作業,副組長跟我先進去。”陳琦一邊幫戰友檢查防護裝具,一邊說道。

在這個每向前走一步都可能觸雷的地方,掃雷作業的危險性很大,複雜的地理條件更增加了任務難度。“掃雷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事關生死,必須確保零失誤,生命沒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話是陳琦的新兵班長告訴他的,他牢記了17年。

大風將通道里的一棵大樹颳倒,雖然沒有引爆地雷,但樹底下一枚防步兵地雷隨掀翻的泥土一併露出地面,卡在交錯的樹根中間,搖搖欲墜。

陳琦仔細察看地雷的位置,思考處置對策。“地雷被樹根包裹,無法直接起爆,需要割除樹根以留出空間設置裝藥。”陳琦用對講機向連長彙報。

“這種地雷觸發裝置比較敏感,作業過程中隨時可能引爆。”陳琦回頭看看戰友,厚重的面罩下,目光堅定而又從容:“所有人退出通道,讓我來!”隊員們緩步後退,通道盡頭只留下陳琦的背影……

爲了避免將地雷震落,陳琦雙膝跪在地上,用剪刀和鋸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樹根。這一跪就是半個多小時。待排雷完畢時,他厚重的防護服已經被汗水浸溼。陳琦知道,任務初期,隊員們經驗尚淺,自己作爲掃雷組長必須衝在前面,給年輕戰友做好榜樣。“按照標準程序作業,穩中求勝,地雷也沒什麼可怕的。”

夕陽西下,懸掛着中國國旗的車隊經過一座村莊,路邊嬉戲的兒童熱情地向戰士們揮手致意,臉上露出天真淳樸的笑容。陳琦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或許,這就是我們來這裏的真正意義”。

回到宿舍,陳琦在當天日曆的右下角寫下了數字“5”,這是他當日清除的地雷數量。累了一天,他緩緩閉上雙眼準備休息。海風翻開桌上筆記本的最後一頁,一行大字格外醒目:“但願這片土地早日恢復和平安寧。”

家的味道

■史石光張池

【人物名片】閆健,四級軍士長,中國第10批赴南蘇丹維和工兵分隊炊事班班長。榮立三等功1次,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勳章。

“飯來嘍!”一聲吆喝,讓所有人不約而同地把脖子扭向同一個方向。炊事班班長閆健正端着一盆冒着熱氣的絲瓜粉絲湯快步走來。

此刻,閆健的心情無比忐忑。他把絲瓜粉絲湯擺上餐桌,之後又像服務員似的站在一旁,等待戰友的評價。

“真香!”“稀罕東西啊!”轉眼之間,一大盆濃湯已見了底。戰友們的評價,讓閆健感覺美滋滋的。

絲瓜粉絲湯來之不易。到了雨季,主要補給線被暴雨沖毀,工兵分隊食品斷供。閆健來到庫房,清點着見底的蔬菜,眉頭越皺越緊。“如果在國內,哪能遇到這種事兒?”此刻,閆健很清楚,身爲炊事班班長,他必須迎難而上。

想到營區裏還長着不少野菜,閆健有了主意:“野菜也不錯,好歹可以支撐一陣子。”第二天雨一停,閆健就召集炊事班戰士繞着營區“尋菜”。他拎着筐走在最前面,四下張望着可以下鍋的東西。突然,閆健眼前一亮,不遠處圍牆上開着的黃色絲瓜花似乎在向他招手。走近一瞧,藤蔓上掛着不少翠嫩的絲瓜,閆健樂得合不攏嘴,“這肯定是上一批維和戰友種的,現在雨水充沛,結出不少絲瓜呢!大家揀嫩的摘,回去做個湯”。

不出所料,香噴噴的絲瓜粉絲湯一端上餐桌便“吸粉”無數,既解了斷供之困,又飽了官兵口福。

要在條件艱苦的維和戰場上保障好戰友們的伙食,着實要花一番工夫。閆健的牀頭櫃上擺着厚厚的賬本、食譜和庫房登記冊,還有一個快被按壞了的計算器。“幹我們這一行,像個大家長,任務就是把戰友們照顧好。”在戰友眼中,閆健確實像家長一樣,他粗獷的外表下有着一顆細膩的心。

有一回,不知哪位戰友隨口一說,“早餐要是能喫上油條就好了”,閆健便把這事兒放在心上,當即在每週菜譜中添上了油條。炸油條不僅耗工夫,更耗時間,炊事員需要比平時早起半小時。天微亮時,閆健第一個起牀,挨個把炊事員叫了起來。架鍋、燒油、揉麪……看着嫩黃的油條在熱油裏翻滾,想象着戰友們開心的笑容,閆健心裏特別舒坦。

遇到戰友生病,閆健總會準備一份“愛心套餐”——一碗雞蛋麪、一瓶罐頭和一袋牛奶。那碗冒着熱氣的雞蛋麪,經常讓生病的戰友喫得鼻頭髮酸,“這碗麪是家的味道,就像媽媽做的一樣”。

即便食物充足,閆健也閒不下來。由於聯合國供應的菜品相對單一,長期喫容易犯膩,閆健就琢磨着如何做出花樣來。光是洋蔥,炊事班就做出洋蔥炒雞蛋、炸洋蔥卷、洋蔥燉牛肉等五六種菜式。如果碰上中國傳統節日,閆健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制定菜譜、準備食材,在他看來,“過節一定要有儀式感”。

“來這裏400多天了,感覺自己天天在闖關。”說這句話時,閆健的眼神中有辛酸,更有堅定。正因爲他“天天闖關”的工作狀態,戰友們才能“喫飽喫好不想家”,輕裝投入到任務中。

最高哨位

■於東海

【人物名片】謝奎元,中士,中國第6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步兵連戰士。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勳章。

在南蘇丹(朱巴)的聯合國營地外圍,矗立着很多觀察警戒哨。無論人們站在哪個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2號警戒哨位——它作爲聯合國營區的制高點,由中國維和步兵營官兵堅守。

烈日炙烤着2號哨樓外圍的防彈鋼板,哨樓內僅夠兩個人騰挪的空間像烤箱一樣悶熱。此時,全副武裝的謝奎元已連續執勤近4個小時,豆大的汗珠順着鋼盔滴在地板上,瞬間蒸發。

“1區各哨位注意,我是202,3名持刀青年正在向1號平民保護區靠近,大家加強警戒……”在南蘇丹任務區,種族衝突時有發生,處置這種情況對於謝奎元來說已經輕車熟路。

按照作業流程,謝奎元及時通知我方巡邏隊員前來支援,同時和戰友對3名男子進行喊話警告,最終成功將其驅離。

“聯合國把這麼重要的哨位交給我們中國營,我們就一定要以最高標準站好每班崗。”剛來任務區接哨前,連長李明曾對全連官兵這樣說道。每次擔負2號警戒哨任務時,謝奎元都會想起這句話。

2號哨位處於平民保護區與聯合國營區的交界處,主要職責是保護聯合國工作人員、設施以及平民的安全。站在哨位上,謝奎元能清晰地看到平民保護區的孩子們。雖然這些孩子衣服顯得有些破舊,但不失天真活潑。看着孩子們追逐嬉戲的身影,謝奎元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作爲爸爸,我無法陪伴兒子成長,但作爲軍人,我守護着更多孩子的平安,我不後悔來這裏。”謝奎元曾對妻子表達過歉意,妻子的回覆讓他淚眼模糊,“奎元,我們支持你的工作,你是兒子心中的英雄”。

“唯有安心工作、取得成績纔是對家人默默支持的最好回報。”去年國慶節前夕,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組織了一場由朱巴戰區各出兵國參加的射擊比賽。曾在國際比武中獲得過手、步槍射擊綜合成績第一名的謝奎元,聽到比賽消息後果斷報了名。“一定要打出好成績,爲祖國母親71歲生日獻禮。”謝奎元暗下決心。

比賽當天,南蘇丹首都朱巴拉傑夫靶場上,氣氛異常緊張。接近正午時,輪到謝奎元上場,此時地表溫度已近50攝氏度。謝奎元趴在地上,眼睛緊盯靶紙,食指緩緩預壓扳機,等待最佳擊發時機。

“砰!”謝奎元屏住呼吸,果斷擊發。隨着最後一顆子彈打出,謝奎元長長地舒了口氣。

“49環,中國營獲得步槍射擊第一名!”宣佈成績的那一刻,謝奎元激動得眼含熱淚。“身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着祖國。能在國際賽場上獲得第一名,爲國爭光,是我最大的榮耀。”

螢火蟲帶着晶瑩的尾光,閃爍在凌晨的南蘇丹,遠處不時有零星的槍聲傳來。謝奎元和戰友們穿好裝具,登上換哨車,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再次奔向哨位……

光影溫情

■張亞寧崔東浩

【人物名片】萬端武,上士,中國第16批赴蘇丹維和工兵分隊戰士。曾於2015年赴利比里亞執行過維和任務,榮立三等功1次,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勳章。

似曾相識的土地、漫天的黃沙,這裏是與祖國相隔萬里的蘇丹。這是萬端武第二次揹着相機出現在非洲大地上。“到離硝煙最近的地方,用鏡頭記錄真實”,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萬端武作爲新聞報道員第一次執行維和任務,是在2015年。一踏入利比里亞,他的內心就被眼前的景象強烈地衝擊着。時斷時續的通訊信號,很難支撐他給國內及時發送視頻素材。帶着些許失落,萬端武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

在一次整理照片時,戰友無意中提到:“你看,這麼多照片裏還沒有一張當地人的笑臉呢!”萬端武頓時陷入了沉默,彼時的利比里亞正籠罩在埃博拉病毒的陰影中,貧窮、傷痛擊潰了一個個家庭,也帶走了他們生活的希望。

第一次見到開懷大笑的面孔,是在那年的兒童節。當萬端武和戰友帶着學習文具走進當地貧困村時,許多瘦弱的小孩立刻熱情地圍住他們,有的孩子還會用中文說“你好”。領到禮物的孩子個個歡蹦亂跳,不住地用中文說着“謝謝”……

“喀嚓!”萬端武舉起相機,伴隨着快門的輕微響動,一張張笑臉定格在屏幕上。一羣黑皮膚的小朋友踮着腳尖圍在一起,爭着從畫面中尋找自己。

“許多孩子從小就失去父母,但他們仍然樂觀堅強地生活着。我慶幸自己能來到這裏,把他們的生活記錄下來,爲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站在這片顯得有些荒涼的土地上,萬端武找到了自己留下來的意義。

去年年初,單位再次受領了出國維和的任務,萬端武仍舊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寫下申請書。正是這份申請書,讓萬端武的母親溼了眼眶。

就在萬端武第一次執行維和任務期間,同在非洲的維和戰士楊樹鵬不幸遇襲犧牲。新聞報道當天,利比里亞維和中國營的通信線路碰巧發生故障。家人提心吊膽地一遍遍撥打萬端武的電話,卻一直無法接通。回國後,他才知道,那天父親徹夜未眠,母親哭腫了眼睛。

這種心驚肉跳的經歷,誰都不想有第二次。但在父親心裏,萬端武從事的工作神聖而光榮,家裏沒有理由不支持他。儘管萬般不捨,可他仍舊勸服了妻子:“老伴,咱兒子是一個戰士,別人家孩子都能去前線,咱兒子也不能退縮。”

同萬端武的父母一樣,許許多多維和官兵的家人也有着同樣的擔憂,可當這羣中國藍盔英姿颯爽的身影出現在電視上時,他們心裏的擔憂漸漸消散,只剩下滿懷自豪。萬端武用鏡頭傳遞着一個堅定的聲音:“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祖國的親人們,請放心吧,他們一切都好。”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萬端武抬頭望着夜空,一輪皎潔的明月緩緩升起,灑下萬縷清輝。他摸了摸上衣口袋,裏面裝着臨行前與家人的合照。“自是家國難兩全,心向明月共嬋娟”,萬端武心裏默唸道……

原標題:聚焦4位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的戰士,一起聽聽他們的心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