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道1952号,是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建)拟定的门牌号。选这个号,因为1952年,是上海博物馆创建之年。

上海博物馆提供的东馆建成效果图。

上海博物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博东馆”)计划于2021年10月竣工。在正在召开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上博东馆对标“世界顶级”。博物馆建成后,周边文化、金融地标集聚,可利用地铁上海科技馆站下沉式广场,采取地上地下,线上线下联动,立体打造特色文化长廊,使之与人民广场遥相呼应,成为跨界复合的核心功能区。高起点系统谋划高密度复合功能区

2016年底,《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提出构建“两轴一廊”文化集聚带和发展“双核多点”文化功能区,形成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双核”,是指人民广场文化核心功能区(已经形成)和浦东花木地区文化核心功能区(有待建成)。

上博东馆,与东边紧邻的上海科技馆,北边不远的东方艺术中心,东北方向的浦东新区政府大楼、上海图书馆东馆,东南方向的世纪公园相呼应。

不仅如此,经过考察,杨志刚发现,上博东馆所在地块还将是金融交易广场、保利商办楼等所在地。特别是上海博物馆与金融广场仅相隔一条杨高南路,文化与金融毗邻,可以互相链接、互相促进,以新的社区形态面向未来。

“从世界范围看,在城市中打造文化集聚区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但在一个特定的地块,如此高密度地复合多种功能(行政、文化、艺术、金融、商办、休闲)却实为稀见。当下,需要跨界、跨行业的系统性谋划,形成功能互补、互相提升的发展格局。”杨志刚说道。已设计下沉广场联手打造文化长廊

走进建成后的上博东馆,顺着东馆四楼展厅旁一条专门通道,走上五楼屋顶花园——这是室内展厅的户外自然延伸。东馆的五楼屋顶、“第五立面”,将出现一个飞檐翘角的中华古典园林建筑。

除建筑本身的美感和融合,杨志刚也建议,上海博物馆东馆所在区域应地上、地下联动,打造立体的集群效应。

比如,地铁2号线在花木地区设“上海科技馆站”,应提倡绿色出行,便捷交通,使市民出地铁站就能最快速、方便地直达区政府、东方艺术中心、上博东馆、上图东馆等目的地。

上博东馆已设计了下沉广场与科技馆下沉广场及地铁2号线对接。如果经过科学规划,将花木地区的地下空间充分打通、连接,并调动、整合所在文化机构的丰富资源,打造地下的“文化长廊”或“文化广场”,不仅能体现“空间节约型”的发展理念,还将为上海增添一个难得的地下文化景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