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大道1952號,是上海博物館東館(在建)擬定的門牌號。選這個號,因爲1952年,是上海博物館創建之年。

上海博物館提供的東館建成效果圖。

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東館”)計劃於2021年10月竣工。在正在召開的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上博東館對標“世界頂級”。博物館建成後,周邊文化、金融地標集聚,可利用地鐵上海科技館站下沉式廣場,採取地上地下,線上線下聯動,立體打造特色文化長廊,使之與人民廣場遙相呼應,成爲跨界複合的核心功能區。高起點系統謀劃高密度複合功能區

2016年底,《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發佈,首次提出構建“兩軸一廊”文化集聚帶和發展“雙核多點”文化功能區,形成城市文化空間發展的新格局。其中“雙核”,是指人民廣場文化核心功能區(已經形成)和浦東花木地區文化核心功能區(有待建成)。

上博東館,與東邊緊鄰的上海科技館,北邊不遠的東方藝術中心,東北方向的浦東新區政府大樓、上海圖書館東館,東南方向的世紀公園相呼應。

不僅如此,經過考察,楊志剛發現,上博東館所在地塊還將是金融交易廣場、保利商辦樓等所在地。特別是上海博物館與金融廣場僅相隔一條楊高南路,文化與金融毗鄰,可以互相鏈接、互相促進,以新的社區形態面向未來。

“從世界範圍看,在城市中打造文化集聚區已有不少成功經驗,但在一個特定的地塊,如此高密度地複合多種功能(行政、文化、藝術、金融、商辦、休閒)卻實爲稀見。當下,需要跨界、跨行業的系統性謀劃,形成功能互補、互相提升的發展格局。”楊志剛說道。已設計下沉廣場聯手打造文化長廊

走進建成後的上博東館,順着東館四樓展廳旁一條專門通道,走上五樓屋頂花園——這是室內展廳的戶外自然延伸。東館的五樓屋頂、“第五立面”,將出現一個飛檐翹角的中華古典園林建築。

除建築本身的美感和融合,楊志剛也建議,上海博物館東館所在區域應地上、地下聯動,打造立體的集羣效應。

比如,地鐵2號線在花木地區設“上海科技館站”,應提倡綠色出行,便捷交通,使市民出地鐵站就能最快速、方便地直達區政府、東方藝術中心、上博東館、上圖東館等目的地。

上博東館已設計了下沉廣場與科技館下沉廣場及地鐵2號線對接。如果經過科學規劃,將花木地區的地下空間充分打通、連接,並調動、整合所在文化機構的豐富資源,打造地下的“文化長廊”或“文化廣場”,不僅能體現“空間節約型”的發展理念,還將爲上海增添一個難得的地下文化景觀。

相關文章